首页期刊导航|理论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月刊
理论月刊

张国强

月刊

1004-0544

llyk1@sina.com

027-87813665;87812386;

430070

武汉市武昌紫阳东路45号

理论月刊/Journal Theory Monthl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服务方针,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面,在研究和宣传我国改革开放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家和湖北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广大作者、读者的广泛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具体普遍性视域下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四维审视

    牛婷婷刘昕
    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的文化生命体"概念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创新,是"第二个结合"的具体运用,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马克思具体普遍性思想为阐释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内涵实质、历史底蕴、实践基础、价值意蕴提供了哲学视野与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契合性又有差异性,二者的交织耦合构成了新的文化生命体的生成前提.新的文化生命体既体现着中华文明历史穿透力的纵向延伸,又揭示出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横向拓展;既融合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历史实践,又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的价值转换;彰显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创造了兼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共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文化思想"第二个结合"新的文化生命体具体普遍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从身份政治到区域差异:农民工研究视角的转换

    夏柱智
    94-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农民工的研究要从中国本土经验出发,超越西方式身份政治理论,重要的突破是应用区域差异视角,把农民工作为标识区域差异的重要的社会阶层概念,而不是束缚于身份制度的阶级.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农村转移劳动力发生了巨大分化.东部发达地区农村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一般从典型的农民工转变为具有白领就业特征和身份认同的新市民群体,而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仍然是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典型的农民工.因此,典型农民工的城镇融入呈现两个鲜明特征:一方面是农民工在家乡进城购房,但同时保持半城半乡的生活方式,城乡有机关系仍然保持;另一方面则在流入地继续保持劳动力城镇化,并不转为当地政府所期待的新市民.农民工的前途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息息相关,政策制定者要精准识别农民工双重的、过渡性的身份特征,保持稳定的农村土地制度,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稳定农民工和乡村的有机联系.

    农民工县域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区域差异中国式现代化

    省域间文旅经济贡献的比较测度:基于文旅经济指数的建构思路、数据适用和结果表现

    祁吟墨宋立夫范周
    104-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构一种省域文旅经济指数,对于衡量中国各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实际水平及其经济社会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观测文旅经济发展水平,需要在划定文旅经济概念边界的基础上,搭建综合性的文旅经济指数模型,并从资源禀赋、要素配置和双效产出三个关键维度进行测算,评估中国各省市的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状况.结果显示,北京、浙江、上海、江苏和广东等地区在文旅经济发展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在推动中国文化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愈发凸显,而西部特色文旅资源在形成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方面并未如期体现出显著增益.为实现文旅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文旅经济主体需要重视和引入新发展逻辑、实施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策略、注重资源转型以及加强跨区域合作.

    文化产业指数建构文旅融合双效统一

    文旅城市更新视角下城中村复合空间质量与韧性建设——广州市多案例研究

    唐夕汐
    123-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文化—权力—资本"的要素集出发,能够构建文旅型城中村空间质量的评估框架.具体是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1-3-9-27"空间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广州市范围内筛选出11个典型案例地,运用PSPL调研法、熵权-TOPSIS模型实证计算其指标权重和空间质量指数.结果表明:(1)文旅驱动城中村更新模式总体上还处在探索阶段,空间质量水平大体划分为高、中、低三类,占比依次为9.09%、27.27%、63.64%,呈现出典型的金字塔状,对应的品牌示范型、专业发展型、价值提升型特点不一.(2)文化空间质量趋同性较强,权力、资本空间质量差异明显,且三大空间评价结果为文化空间质量>权力空间质量>资本空间质量.(3)文化—权力—资本空间的功能具有较为明显的复合性,包括文化—权力—资本型(沙湾北村)、资本—文化型(黄埔村)、文化—权力型(塱头村)、权力—资本型(小洲村)等复合空间型态.

    文旅型城中村空间质量复合空间韧性建设文旅城市更新

    先验现象学的"斯宾诺莎时刻"——对胡塞尔"大全意识"构想的一种解读

    毕波
    132-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胡塞尔一份写于1908年的手稿中,可以看到他早期为了解决交互主体性问题而设想的以"大全意识"概念为核心的理论.大全意识是将所有个别意识都囊括在自身之内并能够向内直观到它们的无限者,这个诉诸无限者的理论方案与胡塞尔后来提出的以同感概念为核心来解决他人和世界的构造问题的做法有很大不同.如果后一种方案被称为现象学的莱布尼茨道路的话,那么前一种方案因与斯宾诺莎哲学的亲缘性,即二者都通过作为大全的无限者来克服某种二元对立,就可被称为先验现象学的"斯宾诺莎时刻".虽然胡塞尔后来不再使用"大全意识"这个概念,但此概念所具有的无限性结构却被吸收进其"单子"概念中.

    大全意识交互主体性单子论先验现象学斯宾诺莎

    解放与规训:对教学场域中媒介时间的批判性分析

    杨霞
    144-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媒介时间消解了钟表时间的意义,重新建构了人类的教学时序观念,使得人们对教学场域中的时间体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媒介时间维度下,教学活动在教学时间、教学体验以及知识价值等方面表现出了令人惊喜的解放图景,但其背后却隐藏着媒介时间对教学活动的隐性规训,主要表现为价值消解、有限自主、认知短路,总体上形成一种难以察觉的全景遮蔽.解放和规训体现了媒介时间塑造教学活动的两面性,既让人满怀喜悦和希望,又让人充满恐惧和担忧,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因此,需要从探索"时间—生命"一体同构的教学实践取向、构建"自有—意向"双层联结的教学自主体验,生成"平衡—高阶"一以贯之的教学认知过程等方面探索解放与规训之间的教学应对策略,并以此重塑教学与媒介时间的关系,重新定义时间之于教学的价值,并建立一套和谐友好的规则.

    媒介时间规训生命价值教学应对

    数海泛游:数智时代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涵育

    朱红梅
    15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智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和信息服务的中心,有义务和责任提升全民信息素养,以适应数智时代的发展需要.理论上,信息素养是数智时代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然抓手,也是新发展阶段公民的必备素质.现实中,高校图书馆具有独特的信息资源优势和环境育人优势,应在教育数字化中贡献图书馆独特的价值与力量.实践中,高校图书馆应以信息素养的核心为抓手,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三大现实场景下,通过"养""助""享"等方式进一步发挥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整体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能力.

    数智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