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月刊
理论月刊

张国强

月刊

1004-0544

llyk1@sina.com

027-87813665;87812386;

430070

武汉市武昌紫阳东路45号

理论月刊/Journal Theory Monthl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服务方针,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面,在研究和宣传我国改革开放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家和湖北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广大作者、读者的广泛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市生活共同体视域下的空间消费批判

    聂鑫琳
    104-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空间从纯粹的物质空间演变为充满意义的社会空间,它不只是场所,更是影响城市生活共同体构建的重要因素.空间作为可以赚取利润的商品,如果只注重消费的体验性向度,会导致空间消费娱乐化、格式化和区隔化,把身处其中的人带入一个只关注直观、情绪和快感,而忽视思想、理解和认识,强调即时性愉悦的纯粹体验性的世界,使人们远离沉思性快乐,远离美好生活.因此,为了构建城市生活共同体,空间消费必须以人民的美好生活为导向,做好优秀文化和本土真实性的空间叙事与传承,兼顾生态性,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城市生活.

    城市生活共同体亨利·列斐伏尔空间消费体验

    论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逻辑

    王中政黄锡生
    112-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指称城乡社会关系的变迁,也涉及城乡空间关系的重构.从城乡关系演进的一般规律上看,城市空间与乡村空间经历了此消彼长的动态演化过程,并且在不平衡发展和空间差异效应的动力作用下,实现了城乡关系的相对平衡.结合空间生产理论,我国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空间生产异化现象,具体表现为城市生产的空间极化和空间同化现象以及乡村空间生产的空间隔离和空间重构危机.城乡空间生产异化的出现与空间正义、空间权利和空间规划的疏失密不可分.新时代城乡关系应当在尊重城乡空间差异的基础上,重塑城乡空间正义,通过赋予城乡平等的空间权利,将城乡空间视为整体统一规划,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空间差异空间生产空间正义空间规划

    整体性治理视域下生物安全风险防控的法治进路

    秦天宝段帷帷
    12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生物安全被纳入我国国家安全体系,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物安全工作,尤其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强生物安全管理的要求,体现了生物安全风险防控不仅是建设现代化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同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背景下,整体性治理理论为贯彻生物安全治理领域的系统观念提供了理论基础,而生物安全整体性治理所强调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思想、权威性领导机制以及整体性组织协调机制也符合当前我国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工作的现实需求.在此基础上,依托生物安全整体性治理蕴含的法治思维、法律保障机制、法治价值等法治逻辑,可从树立风险预防的法律原则、明确生物安全立法的整体性定位、强化政府生物安全治理的主导性角色等方面探寻生物安全风险防控的法治进路.

    整体性治理生物安全风险防控法治进路

    碳中和时代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新样态及其规则完善

    曾文革高颖
    13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格拉斯哥气候变化大会批准了《巴黎协定》第六条全球碳市场规则框架,标志着国际气候法律制度进入新阶段,全球气候治理进入"行动转向"的碳中和时代,这一治理特点也得到沙姆沙伊赫气候大会的进一步确认.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指引气候行动并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原则,其发展可归为两个阶段:一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下的"南北国家二分法"阶段,二是《巴黎协定》及实施细则下的"国家自主贡献"阶段.为了促进碳中和目标实现,鼓励更多主体参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趋向灵活性、程序性、动态性的同时,也引发了内涵模糊、属性不明、制度缺陷等问题.基于"原则—规则"理论,碳中和时代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重释其内涵,调适其实施标准,建构其保障制度.在此问题上,我国应当推动构建"人与 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捍卫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及其法律属性,加快《应对气候变化法》的立法进程并完善碳市场规则,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碳中和时代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原则—规则理论适用标准保障制度

    从中国传统心学看审美教育的特质

    范明华
    14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传统心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其主要目标不是认识人类的心理规律或构建系统的人类心理知识体系,而是教化人心、塑造人性、开拓人生境界和树立人生价值观念.这是一种具有浓厚价值论色彩的学问,对于理解同样具有价值引导作用的审美教育的特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中国传统心学来看,审美教育可以被理解为美心教育、创造教育和感性教育,或者说,它是一种以审美心胸的建构为先决条件,以审美意识的自觉和美的感性塑造为主要内容,以实现人性的圆满和开拓自由的人生境界为终极目标的教育门类.

    心学审美教育美心教育创造教育感性教育

    机理、隐忧与出路:元宇宙赋能在线教育具身化转型的现象学反思

    张黎周霖
    152-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宇宙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得医治传统在线教育所固有的"离身化"弊病成为可能,在线教育场景中的师生角色将由信息化在场转变为身体在场.然而,从技术现象学视域出发,可以发现在元宇宙赋能在线教育具身化转型的过程中亦存在诸多隐忧.首先,体现在具身关系的"虚妄化",即在线教育主体的自反性丧失与技术具身的本质抽离;其次,体现在诠释属性的"模糊化",即包含教育意义的宏观知觉获取受阻;最后,体现在技术意向的"风险化",即资本逻辑与技术控制逻辑下人的异化.消解隐忧的出路在于,探寻在线教育主体数字素养的培育机制,超越元宇宙规训下的单向度育人方式;复归教育之"善"的先验地位,匡正"元宇宙+在线教育"的具身化发展;诉诸教育艺术沉思与道德吁求,拒斥元宇宙背后裹挟的技术沙文主义.

    在线教育元宇宙具身化技术具身技术现象学

    信息动态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