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月刊
理论月刊

张国强

月刊

1004-0544

llyk1@sina.com

027-87813665;87812386;

430070

武汉市武昌紫阳东路45号

理论月刊/Journal Theory Monthl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服务方针,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面,在研究和宣传我国改革开放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家和湖北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广大作者、读者的广泛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态生产力的出场、内涵与价值

    宋田光李桂花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生产力是生产力的新样态,既具生产力的"一般性",又兼具"特殊性",是对马克思生产力思想的新的阐发.主客二元对立的自然观与资本的反生态本性引发的严重生态问题,经由资本扩张转化为全球生态危机,威胁着主体的生存.生态生产力则打破了人与 自然的二元对立,以人与 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为基础,以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为中介,以满足人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价值旨归.它既是对传统生产力形态的超越,也是破解生态难题的关键所在,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建构人与 自然生命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态生产力生态保护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发展阶段的大食物观:科学内涵、理论进路与现实向度

    张婷
    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食物观是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一项重大举措.大食物观以新发展阶段"新的动荡变革期""粮食紧平衡态势""资源环境硬约束""多元食物消费高需求"的现实冲突和发展困境为问题导向,从"个体生存食物观"到"国家生存粮食观"再到"人民生活食物观"的理论和历史逻辑中定位大食物观的历史方位,呈现出从传统粮食观到"大粮食观"再到"大食物观"的观念转变,明确了由"食物总量"到"食物质量",由"生产导向"到"需求导向"再到"营养导向"的目标转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大食物观旨在提高食物综合生产能力以保障有效供给,顺应食物结构升级趋势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在捍卫国家食物安全的同时为国际社会化解全球饥饿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大食物观美好生活新发展阶段食物安全

    政府质量如何影响主观幸福感——基于中日韩三国的比较研究

    杨慧青彭国胜
    2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第七波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可从跨国比较视角出发探讨中国、日本和韩国三个国家的政府质量如何影响主观幸福感及其具体作用机制.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中 日韩三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差异,且经济因素的影响力强于文化因素;腐败感知对中日韩三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对中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对日韩两国不存在显著影响;政府信任、公共服务、民主质量和治安状况对中 日韩三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政府质量对中日韩三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因此,要使中国跨越"幸福悖论",各级政府必须提高自身质量,强化治理能力,提升治理水平.

    政府质量主观幸福感腐败感知政府信任

    大数据如何影响政府治理能力——基于贵州的实证研究

    刘芮伶
    3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数据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与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有效汇集政府不同治理领域和治理业务的数据信息,能为政府科学决策、防范外部风险奠定重要的数据基础,带来政务服务的深刻变革和治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并依托价值重塑机制、组织重构机制、数字驱动机制推动政府治理变革,实现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尽管大数据具有显著的智能化和内在发展优势,但目前在应用推广、在线政务服务、信息保护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给政府治理能力带来了挑战.为了让大数据更好地赋能"中国之治",需要加快构建符合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基础设施体系,强化技术风险识别、评估和预警,大力培育数字治理专业人才,实现大数据助力政府治理组织体系最优化发展.

    大数据政府治理能力贵州综合评价影响分析

    产业金融与实体经济:政策环境、模式比较与实践路径

    陆岷峰欧阳文杰
    4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提实体经济发展.将实体经济的发展视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利用高效的产业金融体系把资源要素引导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上来,能够更有力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向前迈进.在新发展格局下,对产业金融和实体经济的相关内容结构和交互关系进行梳理与论述,结合宏观政策对金融助力实体经济的方向指引,有助于探寻产业金融改革发展的空间,明确"以融促产"新路径的现实基础和政策方向.对比分析国内外主要产融结合模式的内容、优点与不足,可以进一步明晰产业金融主要运作模式的特点,包括生长于本国经济运行和产业发展实际、受制于治理架构和监管政策、产融股权联结存在利弊、自发性市场创新是优化动力等,这些特点为构建产业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提供了参考框架.在构建"以融促产"新路径方面,转变产业金融治理理念是核心,重点是建立"三级治理架构体系",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优势;在现有产业金融资源的基础上打造多主体协作的集成式供给系统,重构产业金融的系统格局;创新金融产品的开发和投放模式,形成以产品集散为中心的服务平台;整合金融服务与产品谱系,利用关键金融机构和数字科技转变产品思路和服务方式;而优化以商业银行为中心的产业金融运营策略,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结构作用和功能机制,是落实产业金融新路径的主要依托.

    新发展格局产业金融实体经济供应链安全数字科技

    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意涵、基本特质与时代路向

    杨尚昆杨智慧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的科学论断,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厚意蕴,彰显出人民性、全面性、长期性和现代化等鲜明特点.在新的时空场域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三个主体"的作用,注重发掘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努力构建文化这个"重要支点",坚定走稳开放这条"必由之路",积极打造"先行示范区",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动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高质量发展人民性先行示范区

    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鄂西民歌特征研究

    袁渊黄永林
    7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鄂西文化的根基是楚文化,其文化的支流主要包含以十堰为中心的秦楚文化生态圈、以宜昌为中心的巴楚文化生态圈、以襄阳和随州为中心的晋楚文化生态圈、以恩施为中心的土苗文化生态圈.在丰富的文化生态浸染下,鄂西人民用兼收并蓄的创新精神,让多元而又极具特色的鄂西民歌在这里"各美其美、和而不同",形成了在整体风貌、调式色彩、旋律歌词以及曲式结构上的多元混融性特征,展现出多元共存的区域文化色彩.

    文化生态圈多元共生多元混融鄂西民歌

    新世纪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转向与成因

    高艳芳
    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传入我国以来,我国的非遗研究和保护实践随之兴起,并迅速发展.伴随非遗研究的深入和保护实践的推进,既有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维度以及研究态势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以文献研究为主的研究逐渐转向了文献与田野并重的立体研究;单向研究逐渐转向了多维的整体研究;理论研究逐渐转向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应用研究.这些转向使非遗由工作概念逐步发展为学术、学科概念,不仅促进了非遗研究体系的形成,同时也成为推动非遗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研究方法研究维度研究态势

    两种理性框架下的国家行动:中国家庭政策变迁研究

    聂飞
    9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庭政策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几经变迁,对各个历史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国家推动家庭政策变迁的公共行动,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两种框架间不断变迁,一直进行着合乎理性的选择和权衡,存在工具理性选择优先或者两种理性暂时统一等问题.以两种理性框架研究中国家庭政策变迁中的国家行动,不同历史阶段国家面对、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时所经历的道路,为理解和明晰"中国之治"背景下国家治理和家庭发展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家庭政策国家家庭

    从外包到内生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长效路径研究

    杨宝强钟曼丽
    99-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项目制"的资源配置逻辑是当前基层政府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遵循,而外包则是保障项目有效执行的抓手.从制度、权力与文化角度分析乡村产业外包的实践基础,探讨乡村产业振兴从外包到内生驱动的内在逻辑能够发现,外包执行中发包方与承接主体间的目标差异往往导致农民难致富,产业链外延使农民难享产业增值收益,项目异化使精英俘获了大量项目资源,而村庄权力固化则导致基层社会治理内卷.因此,需探索自主性治理,培养"农民CEO"和"中坚农民",制定"公费农科生"计划以构建能为农民利益服务的专业化团队和"人才蓄水池",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从外源驱动向内生驱动转变,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长效发展.

    乡村产业振兴外包农民CEO中坚农民内生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