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月刊
理论月刊

张国强

月刊

1004-0544

llyk1@sina.com

027-87813665;87812386;

430070

武汉市武昌紫阳东路45号

理论月刊/Journal Theory Monthl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服务方针,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面,在研究和宣传我国改革开放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家和湖北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广大作者、读者的广泛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业现代化的区域差异:农业规模化不等于农业现代化

    陈义媛
    101-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部沿海地区的农业规模经营路径常常被作为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的样板.然而,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村庄已经被吸纳进城市经济带内,这些地区二、三产业高度发达,其城郊村民可以获得稳定、有保障的正规就业,在退休后可以获得稳定的养老保障,因此才愿意放弃土地,从而使土地集中成为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同时,东部沿海地区有充足的地方财政,地方政府对现代农业的规划和打造也更容易.也就是说,东部沿海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建立在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非农就业、地方政府高额财政收入的基础上,但这两个条件在当前中西部地区都不存在.近年来,尽管农业收入在农村家庭收入中的占比逐年下降,但农业收入仍然是中西部地区大量小农户家庭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因种种原因无法外出的中农群体而言,农业收入更是其家庭生计的最主要来源.如果不考虑农民就业问题,将农业现代化简化为农业规模经营问题,这样的农业现代化是缺乏根基的.

    农业现代化区域差异农业规模化农村分化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区域差异与转型路径

    刘成良
    110-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乡村治理的制度化规范不断强化,主要表现为强调治理目标的精准性、治理过程的精细化、治理手段的技术化以及治理体系的科层化.然而,这种现代化的乡村治理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着较大的落地难题,其核心原因在于忽视了乡村治理诸要素之间的区域差异.乡村治理模式的东西差异,即以经济发展、人口分布、治理疆域等要素为重点参照,从类型学意义上探索东部发达地区、中部欠发达地区以及西部边疆地区乡村治理模式的差异.转型期中国的基本国情与复杂变革需要多元的治理模式与之相匹配,不能一味地以理想中现代化的治理模式来改造乡村,公共政策制定更不能想当然,要正视不同区域乡村治理的差异,选择合理定位,打造坚定的后方空间.

    乡村治理区域差异精准治理基层政府

    场景理论视域下公益众筹元宇宙场景的数字力构造

    李慧敏
    119-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场景是由空间、人和文化等要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可感知性、适配性和完整性等基本特征.公益众筹网络平台场景因网络技术的局限性,导致捐赠临场感缺乏、捐赠信息不对称、数据监管能力不足等问题.元宇宙是第三代互联网Web3.0技术发展的应用场景,是人以数字身份参与的虚实融合的数字社会,是一种利用人工智能、传感技术和穿戴设备等相关技术实现虚拟对象与现实世界相融的可视化互联网.基于区块链路线的公益众筹元宇宙场景,通过信任算法,可以实现从对第三方信任的"人治模式"转向为对技术信任的"技术模式".当前,公益众筹元宇宙平台场景建设的重点是利用数字技术塑造更强的捐赠临场感,通过链外数据预言机解决捐赠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民政部门的探针节点来实现穿透式监管.

    场景理论公益众筹元宇宙区块链探针节点

    "元宇宙社会":法律与技术的融合机理与调适策略

    张真源
    131-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宇宙社会以技术变迁为"先驱",通过塑造虚实同构的"混合世界",正建立起新的沉浸式数字化社会形态.法律与技术在元宇宙空间中将不可避免地走向相向融合的道路,表现为技术的法制化与法制的技术化.在此进程中,技术法制化的人为干预使得技术变迁自我平衡出现偏差,而法制技术化的效率追逐则使行为体陷入行权的困境.为此,立足于具有本体意义的技术视角,思考元宇宙社会中法律与技术融合的调适策略尤有必要:一是尊重技术变迁的自我平衡,以法律符号的技术化保障技术变迁到法制化的第一步跨越;二是以边界机制与时间机制为手段,保障技术在改造社会过程中的空间正义,为行为体选择权限制设置一些空间底线.

    元宇宙社会技术变迁区块链社会演化

    重构文学和文化的普遍性

    金惠敏
    143-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和文化的普遍性既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新问题.以启蒙运动所开显的理性为开路先锋,西方现代性无论在文学抑或文化上都追求一种普遍主义理想.进入全球化时代,这种普遍主义受到特殊主义或多元文化主义的挑战.如果文明/文化间不想一直争斗下去,如果人类不愿意任其"全球村"分崩离析,那么就需要守住共同的底线,而这一底线即是理性主义所允诺的普遍性.但在由西方所主导的现代化过程中,所谓普遍性实乃西方性或西方地域性的一个"美言"(不信).当今时代需要普遍性,但又不是西方的普遍性,因而重释并重构普遍性就成为一项时代大任.以文学为例,马克思以来的"世界文学"话语就经历了一个从普遍性定调到特殊性改写的过程;再以文化为例,它首先意味着差异,但这一差异在一种文化内部则实为一种有边界的同一,与葛兰西"文化霸权"和威廉斯"共同文化"同义,而在诸文化之间,此差异则只能表现为一种差异共在状态.没有任何一方可以独自居有普遍性,因而文化间的普遍性就是文化间的关系.无论文学也好,文化也好,其普遍性都应当被理解为既坚持自身、又接纳他者的文学间性和文化间性.

    世界文学文化霸权共同文化文化间性差异共在

    法律视域下的宋代疫病信息报告制度

    蹇雪
    154-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疫病信息的上报是宋廷及时了解疫情并迅速采取应对措施的首要环节,宋廷运用法律的约束功能规范官员上报行为,建立了信息互核与问责制度.以诏令为主的法律形式弥补了宋代法律体系中对疫病规范的不足,呈现出体系化、制度化特征.而信息的传播在疫病防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稳定社会秩序的手段.宋廷注重疫病防治成效,适时调适法律规定,最大限度促使法律"活"化,这一点对当代国家快速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宋朝法律疫病信息

    信息动态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