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月刊
理论月刊

张国强

月刊

1004-0544

llyk1@sina.com

027-87813665;87812386;

430070

武汉市武昌紫阳东路45号

理论月刊/Journal Theory Monthl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服务方针,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面,在研究和宣传我国改革开放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家和湖北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广大作者、读者的广泛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国中农":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现实选择及路径建构

    王乙竹朱忆天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离不开对"大国小农"国情和农情的关注."大国小农"与实现乡村共同富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矛盾,须立足乡村发展实际使其实现"大国中农"的升级.结合农民群体发挥的中坚作用和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来看,"大国中农"无疑是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现实选择.深剖"大国小农"与乡村共同富裕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厘清实现乡村共同富裕所面临的市场失灵和政府不足的困境,可以为建构"大国中农"理论和实践范式提供靶向基础.基于"大国中农"的价值意义和"大国小农"的现实困境,以增权赋能为指导思路建构理论范式,以内外融合为指导思路建构实践范式,无疑是以"大国中农"助力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

    大国中农乡村共同富裕大国小农适度规模经营

    共同富裕视域下数字经济与社会——政治范式的耦合关系

    戴伟江齐明
    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的物质性和虚拟性与社会—政治范式中效率和公平的不同耦合情形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现阶段,不仅社会—政治范式中片面追求效率的一面不适于我国的发展,其与数字经济的虚拟性相耦合的情形更会在扩大贫富差距与两极分化的情况下阻碍共同富裕的达成.而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高质量且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更是福泽庞大人口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因此,新时代下应走中国式发展道路,坚持数字经济的物质性,并选择更突出公平的社会—政治范式.

    共同富裕社会—政治范式数字经济耦合关系公平

    迈向共同富裕型社会工作:新时代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再审视

    唐立费梅苹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制度的融入是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机理.在新时代,随着我国的政策基调转向"共同富裕",以共同富裕为核心的政策制度势必会成为形塑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力量.社会工作与共同富裕之间具有一定的耦合性,可以将社会工作实践应用于促进共同富裕.但传统社会工作的"西方立场"以及具有的"去社会化""实证化"倾向却无法回应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属性、宏观议题以及本土实践智慧.基于此,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型社会工作实践范式的建构,将有助于超越现有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局限,进而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共同富裕型社会工作的实现路径需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价值立场,以反身性实践为重要方法构建理论知识,以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为服务取向明晰介入特征,以制度融入为发展策略塑造实践内容.

    共同富裕传统社会工作共同富裕型社会工作中国特色

    认识·实践·方法:"历史主动"的马克思主义诠释

    郭静伟刘勇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主动"是党和国家事业永葆生机的关键.依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历史主动"的认识论语境是明确人民主体与党的领导的理论前提,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内在统一;实践论逻辑是把握历史思维的逻辑原点,应抓住历史机遇的实践起点,坚持独立自主的理论基点以及人民至上的价值支点;方法论向度是坚持基本原理与理论创新的辩证协同,党的领导与人民至上的互融互通.系统阐释"历史主动"的认识论、实践论、方法论的辩证关系,对于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主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元宇宙的本质规定、作用机制和实践指引——基于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的视角

    王洁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宇宙作为前沿技术的集成阵地,受到了行业热捧,引发了学术热议,在打开关于未来世界巨大想象空间的同时,也拓展出技术哲学思考的新领域.以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为指导对元宇宙进行考察,首先要在"自然—人—社会"的三维结构中厘清其自然属性、个体属性和社会属性;其次,要在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以及人与社会的三重关系中剖析其作为互化新空间与异化新领域、同一桥梁与斗争舞台以及互嵌契机与脱嵌危机的辩证本性;最后,要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身虚实共同体以及人与社会价值共同体的三维引导中防范异化可能、化解斗争风险并消除脱嵌危机.

    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元宇宙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数字化虚拟空间

    "自然极限"还是"自然创造"?——伯克特和本顿围绕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争论

    熊易文孙玉忠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泰德·本顿和保罗·伯克特关于马克思是否有"自然极限"的思想展开了激烈争论.本顿将马克思思想误判为以生产力为主导的工业主义意识形态,并认为马克思没有自然极限思想.伯克特则通过分析马克思对马尔萨斯的批判,区分马克思人类生产的自然条件,辨析马克思劳动过程的生态调节,指出本顿对马克思的理解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在伯克特看来,马克思所认为的自然极限是在具体生产关系下劳动的边界,人们在这个边界内进行"自然创造"获取财富.而这种自然创造的思想无疑比本顿所理解的自然极限思想更为深刻.梳理反思伯克特与本顿的争论,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自然创造思想的理解,厘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领域的争论,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资源.

    自然极限自然创造本顿伯克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红安精神与大别山精神:一组革命精神形态关系问题的思考

    李良明林立
    5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红安精神与大别山精神提出以来,学界集中从内涵、特点、价值、传承等向度展开了广泛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值得充分肯定.但两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红安精神在大别山精神中所处的方位问题则仍需关注.以中共湖北党史研究室课题组撰写的《红安精神研究报告》为标志,"红安精神"概念命题正式确立,并于2010年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认可,学术界关于其内涵的表述在《红安精神研究报告》基础上逐渐形成共识."大别山精神"正式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标识性概念则源于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的首次提出.近年来,学术界在围绕其内涵表述展开激烈争鸣的同时,也初步构建出其精神内涵的核心要素.在全局性的大别山历史和整体性的大别山精神中考察红安精神,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红安精神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要义,在大别山精神群像中居于核心位置.

    红安精神大别山精神核心要义

    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

    汪季石夏慧
    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在这一曲折而光辉的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鄂豫皖边界的大别山率先擎起武装革命的大旗,踏上武装割据的征途,并陆续发动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等规模较大的武装起义,相继开辟了鄂豫边、豫东南、皖西根据地,后统一连结成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苏区根据地.鄂豫皖苏区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为中国革命书写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范本,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为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作出了重要贡献.

    鄂豫皖苏区根据地中国革命策源地

    制度化视角下延安精神的历史流变

    崔珊珊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批判性借鉴制度化理论、纳入马克思主义重要观点的基础上,延安精神可从制度化的角度加以考察.以党中央离开陕北、延安精神明文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时间节点,延安精神分别经历了前制度化、半制度化、完全制度化三个发展阶段,并呈现精神状态、传统、规范性制度三种存在形态.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互动中,延安精神制度化的主导逻辑分别为有效解决抗日和革命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研究者的理论化、围绕时代问题的当代转化和代际传递.已具备制度属性的延安精神仍需提升制度化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延安精神制度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时代问题实践性

    批判与超越:对数字资本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检视

    叶泽雄鄢然
    8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唯物史观的视野里认知与评价当今"数字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实际上包含着为何批判和如何超越数字资本主义这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方面,数字资本主义依然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在外在形式上虽然经历了从产业资本主义、商业或金融资本主义再到数字资本主义的形态变化,但在内在本质上并不会因其自身的有限改良而逃脱最终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另一方面,随着世界历史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不断演进,资本主义数字生产方式正以不可遏止的强劲势头将它的触角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必然会对其他国家尤其发展中国家的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尽管这种影响并不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重演发达国家的数字化道路,但漠视或忽视这种影响显然也是不明智和不合时宜的.因此,把握和应对数字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在批判数字资本主义弊端的同时,探索超越数字资本主义、走向数字社会主义的可能路径,就成为我们今天不得不面对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唯物史观数字资本主义批判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