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月刊
理论月刊

张国强

月刊

1004-0544

llyk1@sina.com

027-87813665;87812386;

430070

武汉市武昌紫阳东路45号

理论月刊/Journal Theory Monthl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服务方针,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面,在研究和宣传我国改革开放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家和湖北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广大作者、读者的广泛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空间资本化: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空间生产逻辑批判

    聂阳
    9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现代早期的产业资本主义到当今时代的数字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主导逻辑经历了从资本空间化到空间资本化的深刻转变.空间资本化意味着数字资本作为数字网络空间的控制力量,通过实质吸纳人的生命过程而获得全面改造和掌控社会空间的能力,空间生产由此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主性和吸附性.从本质上说,空间资本化是由数字劳动推动的,数字劳动通过整合资本扩张的空间要求与人的发展的空间需求,消解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界限,加速空间生产的潜能向现实转化等环节来推动空间资本化的实现.空间资本化蕴含着一种超越肉体规训的生命政治范式,即数字资本通过微观场景设计,最大限度地占有剩余时间,营造媒介化的意义空间来完成对人的深层精神规训.

    数字资本空间资本化空间生产数字劳动精神规训

    金融资本的时间扩张路径与债务危机——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

    孙巾雅
    98-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马克思时代,资本积累主要以时间为境域.进入20世纪70年代,金融资本的时间扩张路径呈现出新的特点:通过信用关系建立对未来剩余劳动时间的收益分配权;在虚拟资本运动和金融衍生品交易中,重组过去、现在、未来的劳动时间,导致资产价格虚拟化激增,社会财富泡沫化繁荣;在信息数字技术的发展下,金融资本压缩流通时间,使时间呈现"0"度化趋势.金融资本积累的时间扩张路径从完成时态、现在时态进入未来时态,以跨期运行功能实现价值增殖最大化并缓解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内在矛盾.但从价值通约的角度来看,金融资本的时间物化形式是债务,当现实劳动时间所凝结的价值无法抵销金融资本的时间债务时,信用就会破裂进而引发债务违约.因此,债务危机的爆发是金融资本时间扩张路径的限度,也是金融资本时间结构内在矛盾的显现.

    金融资本时间扩张债务危机

    技术文化视域:智能媒介文化生产、消费文化生成及辩证省思

    付茜茜
    105-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技术在媒介文化生产领域的应用,不断重塑着媒介文化生产与传播形态,也给媒介消费文化带来新变,并体现着技术与文化之间的深刻关联.从文化理论、传播理论和技术哲学理论视角出发,探究智能媒介文化生产及其消费文化生成,可对智能媒介消费文化进行辩证省思.在技术的驱动下,智能媒介有着多元的文化生产潜能,智能媒介文化生产样态出现了多元与"伪自由"的悖论.基于技术与文化的互动关联,智能媒介语境下的消费文化创造着新的技术文化消费神话,能够实现高效的"符号互动",并形成网络联动效应.然而,仍需警惕智能媒介文化生产及消费对人类心智与思维模式的负面影响,以及潜藏的工具理性与功利价值观对自由意志及反思能力的侵蚀等.总体而言,一方面应塑造整个社会对智能媒介文化生产与创造力的正面认知,另一方面也需要对智能媒介文化消费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持理性审慎态度.

    技术赋能智能媒介语境文化生产消费文化生成辩证省思

    文化资源产权:数字时代的现实困境与"帕累托区域"选择

    刘红马乔张森
    116-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资源是构成文化产品与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是国家文化自信得以彰显的重要依托.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中,文化资源的公共产品属性在市场竞争中出现市场化的演进,也被深深地刻上了数字技术的烙印,这模糊了文化资源与文化产品之间的产权界限,引致了一定程度的产权侵蚀.从文化资源产权的嬗变逻辑出发考察数字时代文化资源的产权特征与异化,探讨文化资源产权的帕累托区域与破局之路,是为中国文化产业及其数字化发展寻求有效路径.

    文化资源文化自信数字文化资源产权帕累托区域

    农村妇女参与基层治理的路径探讨——基于社会工作介入H村社区建设的研究

    魏开琼李婷
    127-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社会工作介入基层妇女参与社区建设的实践是探讨妇女参与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通过分析农村社区治理主体关系的构成与运行情况,设计出符合实际情况、满足现实需求、解决妇女参与困境的服务方案,能够有效激发妇女参与社区建设的潜能.坚持党建引领,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建立以村两委、村民小组、社会工作组织、村民代表、妇女等多元治理主体参加的农村社区治理平台,有助于基层社会治理有序运转,促进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农村社区基层治理社会工作妇女参与

    "娘子军"是如何炼成的?——论城市女性社区工作者的身份形塑机制

    王学梦
    135-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社区治理具有浓重的女性主义底色.经历史回溯和田野调查可发现,由女性"唱主角"的社区工作者是由传统与现代,国家、社区与市场多股"力场"互相叠加、彼此强化而成的时代"协奏曲".国家的话语合法化和组织合法化扮演了"总设计师"的角色,市场改革大潮下女性劳动力就业转移、新兴职业形态勃发和家庭结构变迁"三部曲"充当了"催化剂"角色,社区公共事务的行政性、服务性和自治性等综合体功能则承担了"孵化器"角色,最终铸就了一支活跃于基层社会治理场域中的"娘子军".

    城市女性社区工作者身份国家社区市场

    五四时期道教批判述论

    徐沐熙
    146-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四时期,为了实现国家层面的民族独立以及个体层面的个性解放,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启了救亡图存以及思想启蒙的运动,这两项任务目标都指向或关乎对包括道教在内的旧传统、旧文化的批判.其中陈独秀以"偶像破坏论"反对道教以正人心,鲁迅以"中国文化根柢说"批判道教,胡适以"贼赃说"指认道教为伪,钱玄同以"剿灭说"主张彻底消灭道教.批判内容涉及对道教长生不老、服食丹药以延年的批判;对道教鬼神、扶乩等封建迷信的批判;对儒道共谋主导之下的民间伦理的批判等.这些批判确实起到了清除人们内心的沉疴,破除封建束缚与压迫,给心灵留白以迎接新思想入驻的作用,但同时也导致道教失去政治庇护几乎退出历史舞台,亦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和统治社会人心的隐形功能.但是道教并未湮灭,而是在随后的历史时期中实践着现代转型以及与时代精神同向而行的重构.

    五四时期道教批判转型重构

    认同危机:理想儿童身体与儿童的自我客体化

    孙悦含边霞
    154-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成人创设具有同质化特点的理想儿童身体模板,并以此为标准生产和形塑现实生活中具体又多样的儿童.理想儿童身体产生于抽象化的身体评价、符号化的身体消费和同质化的身体展演,其产生引发了儿童自我客体化现象,使儿童经历从存在主体到认识客体、从充满个性到齐整如一、从游戏伙伴到竞争对手的转变.为此,亟须走出儿童自我客体化困境,即引入价值理性思维,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儿童,打破消费主义束缚,尊重儿童的内在体验与需求,提供健康的媒介环境,保障儿童身体审美多元性.

    儿童身体理想儿童身体自我客体化

    信息动态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