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月刊
理论月刊

张国强

月刊

1004-0544

llyk1@sina.com

027-87813665;87812386;

430070

武汉市武昌紫阳东路45号

理论月刊/Journal Theory Monthl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服务方针,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面,在研究和宣传我国改革开放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家和湖北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广大作者、读者的广泛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种马克思主义诠释学何以可能?——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中心的思考

    江午奇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俞吾金、曹可建、朱世群等为代表的学者开拓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诠释学研究新方向,但同时也遭遇了以潘德荣、王金福等为代表的学者的强烈质疑.由于开拓者们未能从根基上充分思考马克思主义与诠释学的融合问题,未能深入探讨中国文化元素的融入问题以及未能给予反对者之质疑以有力回应,也由于开拓者和反对者双方都对"诠释学"的使用缺乏统一标准,这种新的研究方向显得举步维艰.马克思主义是否是一种诠释学?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一方面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要求对诠释学的类型以及诠释学之所以为诠释学的标准进行考察.尽管马克思主义有其自身的解释理论,但其并未论及诠释学的基本问题(解释者与被解释者之关系问题),因而并不构成一种诠释学.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诠释学如果是可能的,则必须要在马克思主义、诠释学、中国文化元素之间建立根本性联系.以马克思主义解释理论为基础,揭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实践"、诠释学的核心概念"理解"以及中国哲学核心概念"诚"的原初统一性,并在此基础上处理诠释学的基本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诠释学的创建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诠释学实践理解解释

    来源、逻辑及限度:大卫·哈维空间构型理论图景的还原

    万玉琛
    1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构型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空间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亟待研究.马克思从物质生产的角度看待空间,对空间要素作出了高度准确的概括;列斐伏尔则将马克思的空间论述割裂为"空间中的生产"与"空间的生产",弱化了物质生产力与空间生产的互构逻辑.哈维回归物质生产视角,通过对资本主义过度积累危机及其典型解决方案的深入探讨,阐释了以固定资本为基质、金融资本为介质的资本循环和资本扩张交互型构的资本主义空间动态,并据此提出空间构型理论,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了系统性批判.空间构型在物质和社会层面延长资本循环的时间,扩展资本运作的空间,但这并不能化解危机,反而加剧了过度积累,最终会使资本主义幸存的空间越发逼仄.空间构型理论一方面承袭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物质生产理论,确证了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历史终结的理论判断,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不少局限性.

    大卫·哈维马克思主义空间构型资本主义资本积累

    从实践主体到主体实践:马克思对赫斯主体概念的超越——从广松涉的"赫斯压倒说"谈起

    李婷婷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松涉的"赫斯压倒说"认为,赫斯的实践主体概念影响着马克思,使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完全转向赫斯立场并沿着赫斯的路线建立起唯物史观.而事实上,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同赫斯的《行动的哲学》《论货币的本质》存在着思想差异,两者各自在不同的方面把费尔巴哈主体概念深化为"实践主体",马克思并未追随赫斯.并且,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赫斯的《论德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有着不同的实践范式,马克思从实践的主体转向主体的实践,实现了对赫斯的超越.尽管赫斯对马克思主体概念的一些影响进一步延伸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但此时马克思站在新世界观中批判性地吸收了赫斯思想的合理因素并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新人学.

    赫斯马克思实践主体历史唯物主义现实的人

    美好生活的整全性建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价值域

    邱雨陆卫明
    3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体现在政治领域,而且在各领域得到全面发展,对其"政治+"价值域的探讨,是研究全过程人民民主价值主题的一个重要学术增长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价值维以保障人民权利为核心,保障了人民权利的真实性、全面性和高质量运用;经济价值维体现在通过发挥民力民智能量及回应人民的变动诉求,推动生产力总量的快速增加和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文化价值维体现在释放民主参与的担当和理解效能,培育生发人民对国家有责任感、对社会主义道路有认同感的公民文化;社会价值维体现在党民愿景耦合和社会联结紧密的制度安排,构建安定有序、富有活力的和谐社会;生态价值维体现在以党的权威领导彰显生态治理的中国制度优势,使人民在民主实践中达致维护生态正义的全民共情和行动自觉.通过对民主权利的全过程、全方位运用,人民实现了对诸领域美好生活的整全性建构.

    全过程人民民主价值美好生活整全性建构中国共产党

    从"家国分离"到"家国一体":面向家庭的村庄公共性再造路径

    王传发
    4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国关系是理解村庄公共性流失与再造的一个重要本土视角.在传统熟人社会中,家庭内部伦理及其扩展是村庄公共性建设的动力源泉.家庭本位中所蕴含的公私观念具有伸缩性,使得村庄公共性建设缺乏与国家治理结构的良性沟通渠道.近代以来的村庄公共性建设强调国家与农民的直接对接,以理性化的科层体制打造行政公共性,克服家庭的公私跨越难题,这造成了村庄公共性流失的后果.当前的村庄公共性建设,应当重视家庭这一内生性基础,同时以理性的科层行政为前提,以群众路线作为沟通理性科层治理与传统家庭伦理的桥梁.在行政公共性的基础之上,实现村庄公共性的"再家庭化"."再家庭化"的村庄公共性建设实现了从"家国分离"到"家国一体"的转型,既能够克服传统家庭伦理的公私跨越困境,又可以避免科层治理的形式主义空转.

    村庄公共性家国一体家庭本位再家庭化

    数字资本逻辑与劳动正义

    石先梅
    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平台大资本借助算法控制社会生产过程、扩张资本权力,为价值增殖服务.资本逻辑下,数字资本恶化劳动环境、剥夺劳动权利,引发正义反思.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中暗含正义批判的元尺度:劳动正义.劳动正义以人类自身为中心,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价交换作为劳动正义的一般标准,必须基于劳动价值论进行理解.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劳动的界定不清,价值创造、价值实现、利润创造的混乱,阻碍了对劳动正义的正确理解.释义数字劳动、祛魅智能拜物、规制数字资本是劳动正义纾困的应有之义.

    算法控制资本逻辑劳动正义等价交换数字劳动

    马克思竞争理论视角下的平台经济及其演化特点

    葛浩阳陆茸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竞争理论贯穿了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全过程,也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多个环节.部门内部的竞争、部门之间的竞争以及不同资本类型之间的竞争,都深刻地影响了技术变革、产品创新、生产组织变迁等经济内容.平台经济作为一种融合了互联网、大数据等各种新兴技术的经济形式,也必然受到竞争逻辑的支配,其产生、发展以及所塑造的结果无不与竞争有着密切联系.在平台经济中,产业资本之间、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之间、土地等实体空间所有者与平台虚拟空间所有者之间,都会演化出一些新的竞争特征,这些竞争关系又决定了平台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平台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须处理好平台之间的竞争关系,防止平台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促进数字平台与实体经济的互相融合.

    马克思竞争理论平台经济垄断

    中国数字消费发展水平及演变测度

    庞靓华锐
    8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扩大消费既是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战略基点,也是顺畅国际外循环的关键要素,数字消费的健康发展成为顺畅双循环的重要抓手.数字消费发展水平的统计评价对明确发展短板、挖掘新型消费潜力、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高度融合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5-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定量评价数字消费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非参数核密度估计等探讨时空演化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数字消费发展水平逐年提升,"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十分明显,地区间差异仍然是主要因素;数字消费发展水平呈现分散化趋势,极化现象逐渐减弱,各省份的绝对差异逐渐缩小.为此,应着力提升数字消费发展质量,进一步缩小区域差距;重视新基建对数字消费的推动作用,建立健全数字消费制度保障,优化发展环境;鼓励数字产业融合创新,拓展数字消费市场边界.

    数字消费发展实力发展活力发展潜力

    东西差异:理解农村婚配难题的区域挤压视角

    刘燕舞
    96-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东西差异下,基于东西部农村同样的经济分化和社会分层机制,透过婚姻消费的微观作用,这既包括直接的结婚时的消费,以及间接的对婚后生活如子女教育等预期消费的提前兑现尤其是商品房购买的需求上,不同层级之间形成了激烈的婚姻竞争.东中西区域内部以村域、镇域乃至县域为基础的本地婚,在当地的婚姻匹配的竞争下,基于传统男高女低的婚姻匹配的梯度原则,从逻辑结构上本应均出现中层多大龄未婚女性而下层多大龄未婚男性的现象.然而,在全国性的劳动力市场和婚姻市场开放后,东中西区域之间的层级结构是被打通的,劳动力资源和婚姻资源均自西向东不对称流动,从而形成了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挤压.最终,中西部地区的中上层女性可以与东部地区的中下层男性发生婚姻匹配,从而东部地区中层大龄未婚女性较多,而中西部地区农村底层的大龄未婚男性较多.

    东西差异区域挤压婚配难题大龄未婚社会分层

    基层治理转型视角下的过程内卷与形式主义困境

    陈文琼
    103-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形式主义已然成为基层治理之困,从基层治理转型的视角出发,探析形式主义在基层的症结及其生成机理,有助于为破解形式主义困局提供思路.后税费时期以来的基层治理转型主要包括四个维度,即治理目标"具体—宏大"转型,治理资源"汲取—分配"转型,治理方式"结果—过程"转型,治理环境"监督软化—监督强化"转型.在监督强化的环境下,余下三种转型通过三条路径导向基层治理的过程内卷.一是,监督从结果转向全过程,表现为基层治理的痕迹主义.二是,密集资源下的分配型治理凸显了对公平性的要求,基层以程序公平替代实质不公,即以过程自我免责.三是,治理目标宏大与治理资源密集和监督强化形成一个显著的冲突结构,倒逼基层以过程为履职尽责本身,即以过程代替结果.过程内卷描述的是"基层治理在过程中空转,看不见效果却看得见忙碌"的状态,是基层治理形式主义的集中体现.

    形式主义基层治理转型宏大目标过程内卷监督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