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月刊
理论月刊

张国强

月刊

1004-0544

llyk1@sina.com

027-87813665;87812386;

430070

武汉市武昌紫阳东路45号

理论月刊/Journal Theory Monthl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服务方针,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面,在研究和宣传我国改革开放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家和湖北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广大作者、读者的广泛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恩政治哲学重点关注的八大问题

    江畅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研究了许多政治哲学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他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一是人类解放问题,实现全人类解放是他们毕生探索的主题和追求的现实目标.二是共产主义问题,实现共产主义从而使每一个个人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他们确定的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三是阶级斗争问题,他们把阶级斗争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共产主义要靠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四是先进政党问题,无产阶级革命需要共产党领导,共产党必须保持先进性才能履行其使命.五是真正民主问题,他们力图克服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追求建立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真正民主制度.六是廉价政府问题,他们根据巴黎公社经验提出了以人民主权为基础的实现公共服务最优化且增进公共利益的新政府模式.七是各尽所能问题,各尽所能被看作是共产主义社会运行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八是公平正义问题,他们认为人类社会只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分配的公正.

    人类解放共产主义真正民主廉价政府公平正义

    量子思维与国际关系研究:一个基本观察

    曹文山刘永涛
    1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把量子理论引入社会科学研究成为新兴的跨学科努力.它尝试把有别于传统思维的量子思维纳入学科研究中.在新思维启发下,人们看到世界所呈现的特征具有整体性、不连续性、复杂因果关系和不确定性.思维方式的改变引起国际关系研究的"量子转向".复杂纠缠乃是国际社会的基本状态;意识在国际关系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国际政治具有不可预测性.在外交方面,人们看到国家层面竞争与合作的纠缠性,机构层面的行为叠加性以及战略构想上的整体性.把量子思维引入国际关系研究,旨在从根本上重构认知过程,发现被传统思维所忽略的东西,从而有可能使国际关系摆脱目前面临的诸多困境和难题.

    量子理论量子思维国际关系研究欧盟外交

    地图形态的转换:网络空间中国家治理边界的变更及重塑

    赵忠璐李红权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重要治理主体,国家治理边界一直是学界探讨的重点.将国家这一以领土为核心的物理性空间结构投射到二维地图上,可以实现抽象国家的可视化,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不规则的地图轮廓中发现领土边界与国家治理边界之间的内在契合.网络空间的诞生,意味着以现有物理空间为映射的地图与治理范围扩展到了虚拟的数字世界.在具有流动性、跨区域性特点的网络空间中,依托于传统地图上领土边界而存在的国家治理边界不再适用.这需要回归到网络空间本体论,在分析网络空间的分层治理结构基础上,将行动作为网络空间中划定国家治理边界的依据,建立动态可变的"中心—外围"国家治理边界轮廓.

    国家治理边界物理空间地图边界网络空间

    超大城市基层减负增效何以实现——基于党建引领街道—社区职责异构的解释

    安园园陈家喜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基层治理目标.人口基数大、社会流动性强的超大城市如何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实现基层减负增效,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共同议题.从实践来看,超大城市的基层减负增效并非不可实现.松岗街道—社区职责异构的基层治理改革实践可以成为分析党组织在超大城市基层减负增效中作用机制的样本.超大城市人口流动量大、经济社会多元,基层组织权责倒挂、社会自主性缺失和强烈的问责担忧成为掣肘基层减负增效的困点,打破体制机制桎梏、补齐社会短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基层党组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集中体现为:发挥领导优势重塑街道—社区工作关系,以"管治二分"厘清职责边界、提升联动协调效率;发挥政治优势以党员积分服务弥合城市管理与社会治理缝隙,缓解基层组织的问责担忧;发挥组织优势以基层党建社会化建构社会自主性,理顺党组织与行政系统、社会力量之间的优势互补关系,使基层组织摆脱职责同构和社会"失灵"的困局.最终,党在组织上的嵌入引领与实质性有效治理的统一将得以实现,进而形成多元主体协同的现代化基层治理体系.

    基层减负增效超大城市党建引领职责异构

    治理困境与组织化回应:党建引领如何激发社区治理活力?——基于成都市X街道Y社区H小区业委会成立的个案研究

    冉连张曦
    4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建引领社区有效治理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既有关于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研究往往将重点聚焦于治理结构较完善的社区,而较少关注城乡接合部社区党建引领基层自组织发展对社区治理有效性的影响.基于"输入—转化—输出"分析框架和成都市H小区田野调查发现:在个人自利动机驱动下,小区居民的原子化、个体化、异质化特征凸显,公共参与中"搭便车"行为使得小区集体行动陷入困境.在组织自利动机驱动下,缺乏监督的物业公司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存在独断专行、不作为、暗箱操作等问题,小区物业服务质量低下,物业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社区治理难题.面对社区治理挑战,成都市X街道Y社区党委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诉求为切入点,以推动业委会成立与运作为关键抓手,完善了 H小区治理结构体系,解决了小区治理难题,减少了社区治理中个人与组织的自利行为,打造了多元主体各司其职、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格局,有效激发了社区治理活力,由此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社区有效治理的实践路径.

    党的全面领导基层治理现代化社区治理治理结构城乡接合部

    人大代表全过程参与基层治理:一个优势治理的视角

    方帅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大代表全过程参与基层治理是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有益路径,同时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象呈现.通过对湖北省秭归县的案例研究发现,人大代表全过程参与基层治理离不开四项机制性举措,即组织统筹、资源整合、规程设置和评估考核,而人大代表之所以能够有序高效地全过程参与基层治理,根本原因在于人大及人大代表具有制度优势、组织优势、身份优势和区位优势.这四大优势在人大代表全过程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中被有效利用,最终转化为治理效能.因此,各地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可充分挖掘并利用各治理主体的内外优势,并将其与地方实际相结合,以此助力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人大代表全过程参与基层治理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

    马克思财富观视域中的共同富裕及其新时代启示

    吕绘生
    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财富观考察与审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形式、性质,以及财富生产的本质、制度、逻辑与结果,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中剥削与贫困的二重积累进行了实然阐述.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与扬弃,马克思构想了人类未来社会形态的应然图景,并确立了未来社会的根本价值目标,即共同富裕.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生产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标,劳动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共享社会财富,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共同富裕已成为党和国家事业中更为突出的现实主题.新时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践行之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财富观视域中的共同富裕思想,根本性地超越了当今西方世界福利国家政策,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与世界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共同富裕马克思财富观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探析——基于中美慈善捐赠的比较视角

    刘倍玮
    7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慈善捐赠是第三次分配的主渠道,但慈善捐赠并不必然能促进共同富裕.中美慈善捐赠的要素比较表明,中国慈善捐赠促进共同富裕的捐赠主力是企业,未来可预期的捐赠主力是个人,受赠主力与行动主力是基金会和慈善总会等社会组织,慈善资源的分配是关键环节,具有比较优势的促进主力是政府.第三次分配能否和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共同富裕取决于捐赠主体共同富裕专项目的捐赠的广度、深度及捐赠规模,以及有促进共同富裕空间的综合慈善目的捐赠能有多大比例和规模及时、切实地投入共同富裕领域.第三次分配包括捐赠主体、捐赠目的、捐赠客体、捐赠对象和促管主体五个要素,包括募捐、捐赠、捐赠管理、捐赠分配和促管五个环节.因此,可从这五个要素和五个环节构建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

    共同富裕专项目的捐赠综合慈善目的捐赠捐赠主力受赠主力捐赠分配

    数字化助推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路径探索

    袁媛范建华
    8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我国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探究数字化如何推动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题中之义.当前,我国乡村文化产业面临数字化转型,与数字化建立了破模式、优格局、增价值、重匹配、新融合的内在逻辑关系.在两者的契合度上,乡村文化产业仍存在缺少规划、设施不足、人才缺乏、思维模式落后、能力不强等问题,但其丰厚的数据价值、文化资源信息价值以及全面的网络布局、乡土化的产业环境等优势为乡村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以数字化助推乡村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升文化产业的品质,必须加强乡村文化产业的数字化效应,在具体路径上需做好总体规划、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市场空间、汇聚优秀人才、强化产业赋能、树立文化品牌,从而带动乡村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发展,推动乡村文化产业与数字化在差异中融合、在融合中创新、在创新中进步,助推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数字化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路径探索

    乡村文化旅游发展中的价值失语与价值重构

    秦会朵
    93-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重要的发展业态,已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而乡村文化旅游作为一种资源开发型、市场导向型产业,目前对政策、资源、资本依赖性过强,内生式发展动能不足,这主要源于对核心要素认知失真、参与主体间行为失调、文化价值失语三重阻碍因素.采用"驱动力(Driving Forc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DRS)模型对乡村文化旅游进行价值重构,可为三重价值失语问题提供一种解决路径,推动乡村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乡村文化旅游价值失语价值重构内生式发展D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