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月刊
理论月刊

张国强

月刊

1004-0544

llyk1@sina.com

027-87813665;87812386;

430070

武汉市武昌紫阳东路45号

理论月刊/Journal Theory Monthl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服务方针,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面,在研究和宣传我国改革开放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家和湖北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广大作者、读者的广泛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智能时代人机关系的伦理学慎思

    李建华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正确认识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是防范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的重要前提,而对人机关系伦理本质的认识存在着人本主义与技术主义的分野.从人本主义的伦理立场出发,尽管出现了超人工智能,但人类的伦理世界是不可能被颠覆的,因为人伦关系、伦理法则及伦理秩序是人类所"独有"的.机器人也许会"参与"到社会伦理生活中来,这种"参与"源于机器人内部被预先设定的程序,机器人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伦理主体.从责任的基本规定看,机器人也承担不了伦理责任,因为它天然不具有行动的自知性和可解释性,人类对人工智能负有完全责任,而不仅仅是责任的分担者之一.当我们说要强化机器人伦理的时候,绝非意指关于机器的伦理,而是人类对智能机器人进行设计、开发、应用与运营的伦理.坚持人本主义的伦理观念,是讨论人工智能伦理的前提,可以避免思想认识上的模糊与混乱.

    人工智能人机关系人伦关系伦理责任机器伦理

    马克思关于机器的三个隐喻——基于人机关系视角的研究

    王众威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关于机器有三个隐喻——"器官""竞争者"和"武器"."器官"隐喻指明了作为对象化知识创造物的机器是人的身体的延伸,是实现人的意志的肢体."竞争者"隐喻描述了作为劳动资料出现的机器,在资本主义应用过程中,把工人贬低为"机器",且随时可以使工人"过剩"."武器"隐喻则揭示出被改造为工人敌对力量的机器被资本家所控制和利用,充当了资本统治的帮凶,成为镇压工人反抗资本统治的最强有力的武器.马克思的机器隐喻表明了机器在本质上是增进与确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性存在,阐明了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是主客体关系,论述了资本逻辑衍生出的机器异化的现实存在,传递了消除机器异化,使机器复归于其本质的迫切诉求.马克思关于机器的三个隐喻对于科学认识当下智能机器的本质以及构建和谐人机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机器人机关系资本逻辑人工智能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秦蒙
    2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新古典主义工资理论相比,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具有明显的理论优势,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资的本质以及现实工资运动的规律.马克思成熟的工资理论是劳动价值论和资本积累理论的有机结合.劳动价值论是理解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基础,工资在表面上体现为劳动的交易价格,但在本质上却反映了资本剥削劳动、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矛盾运动的真相.资本积累理论是理解资本主义工资运动的关键.伴随资本积累过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产生了持续存在的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规律调节资本主义工资的运动趋势.此外,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中对再生产均衡条件以及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矛盾的论述表明,剩余价值的实现取决于资本家的积累欲望,而工资水平则会通过作用于利润率而显著影响积累率,工资的运动趋势因此是能否实现宏观经济均衡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马克思的工资理论,马克思主义学者构建了一个不同于新古典主义的工资决定模型,这一模型对于理解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工资运动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工资理论劳动力价值资本积累相对过剩人口工资决定模型

    生产劳动、非生产劳动还是非物质劳动——数字劳动的理论渊源及其本质剖析

    徐天意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数字劳动成为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的前沿热点,这种平台网络活动是否创造剩余价值在学界引起了一些争议.事实上,这一问题可以被还原为对数字劳动本质的剖析,即对其生产性和非生产性进行研判.在马克思那里,只有商品生产劳动能够作用于资本增殖,而提供服务的非生产劳动是生产劳动的附属物.鉴于服务业规模在二战后的巨大增长,马克思之后的社会批判学者试图解构物质生产优先的理论框架,甚至提出了非物质劳动的本体论.贯通从生产劳动扩展到非物质劳动的思想逻辑,也就厘清了数字劳动的理论渊源,这有助于把握数字劳动的真正价值.

    数字劳动生产劳动非生产劳动非物质劳动

    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逻辑探赜

    曹洪军孔晶晶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必然要求,对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逻辑可以从技术研发、技术运用和技术监管三个层面展开.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层面: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满足受众获取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需要;坚持公开公正原则,缩小受众接收主流意识形态的贫富差距;坚持道德责任原则,划定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伦理底线.在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层面:精准识别反主流意识形态内容,防止削减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力;有效预测网络意识形态风险走向,避免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助力创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形式,切实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在人工智能技术监管层面:明晰人工智能监管责任主体,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强化主导力量;确立人工智能监管道德规范,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扎紧伦理藩篱;健全人工智能监管法律法规,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筑牢法治屏障.

    人工智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伦理规范

    党规与国法:国家治理体系视角下党政联合发文的二重属性

    李娟
    5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厘清党政联合发文的规范属性,对党政联合发文基本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党政联合发文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国家治理体系视角下,党政联合发文兼具党内治理和国家治理功能,是具有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二重属性的规范性文件:一方面,从党内治理的角度来看,党政联合发文体现了党的统一意志,规范了党的各项建设活动,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党内治理的重要制度依据,具有党内法规属性;另一方面,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看,党政联合发文可以在某些特定领域成为党外组织和个人实施相关活动的行为依据,可纳入法的范畴,具有国家法律属性.

    党政联合发文国家治理体系党内规范法律规范

    从"宣传鼓动"到"宣传教育":中国共产党宣传话语的历史考察(1921-1949)

    刘佳临
    6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名词的使用与言说的方式往往被时代赋予了 一定的意义.20世纪的中国处在中西方思想文明强烈碰撞的时代,也是处于儒式话语、西式话语、三民主义话语和苏式话语激烈交锋的时代.受十月革命和苏式话语的影响,早期中国共产党直接沿承了共产国际的"宣传鼓动"话语并据此开展宣传鼓动工作.在"宣传鼓动"的话语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步完成了对"宣传"和"鼓动"的系统区分.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入,中国共产党有效地强化了宣传工作同群众实际之间的联系,推动了宣传思想的系统化与成熟,进而完成了由"宣传鼓动"到"宣传教育"的历史性转变,充分彰显了"宣传的民族化"特质.

    苏式话语宣传话语宣传鼓动宣传教育宣传的民族化

    数字经济时代的数据垄断与掠夺路径分析

    程恩富余晓爽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消费、分配各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数据竞争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数据垄断表现出双轮垄断的特征.这造成资本增殖空间的扩大、资本统治力度的增强,也挤压着传统经济空间,导致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失衡等问题.数据垄断的前提是数据的集中,而集中的数据掌握在作为数据载体的私人平台企业手中,平台企业掌握数字技术和算法是实现数据垄断的"另一条腿".数据垄断有三种掠夺方式:一是无偿占有用户的数字劳动,二是基于数据垄断优势的需求"制造",三是对数据空间收取"数据租金".我们需要正确审视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变化,才能制定符合实际的监管方法.

    数字经济数据垄断平台经济政治经济学分析

    数字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基于垄断资本积累、空间权力扩张双重视角

    陈尧
    8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界定帝国主义阶段性特征存在资本积累逻辑和空间扩张逻辑两条主线,前者以垄断资本形式的变化发展为线索,后者则以资本权力在空间中的流动为中心.作为帝国主义在数字时代的新形态,数字帝国主义的垄断资本积累逐渐由实物资本、金融资本积累向数字资本积累转变,所关注的空间权力范围从地理学意义上的现实物理空间向虚拟数字空间扩张.尽管数字帝国主义形成了新的掠夺方式、垄断特征和虚实空间结合的权力统治,但其本质仍然是通过垄断霸权实现数字资本的剥夺性积累和数字空间权力的占有,并不能改变帝国主义本身的寄生性和腐朽性.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既是有效破解数字帝国主义霸权的中国方案,同时也是数字时代经济发展的应然趋势.

    数字帝国主义垄断霸权数字空间数字资本空间权力扩张

    长江流域纪念场域空间要素与游客感受联结分析——基于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思考

    刘雪芬
    94-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纪念空间能否唤起游客对于过去历史文化的感受而产生情感联结,并如实反映其历史文化价值,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议题.借由解析相关文献所涉及过去、历史的各种感受并重新诠释,可发展出一个由经验和记忆构成且具有层级差异的感受框架.选取不同类型的长江流域相关纪念空间,利用与之相对应的网络游记作为研究文本,探讨空间要素对过去或历史所产生的感受联结,或能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中纪念空间的设计规划提供些许借鉴.

    纪念空间空间要素游客感受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