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月刊
理论月刊

张国强

月刊

1004-0544

llyk1@sina.com

027-87813665;87812386;

430070

武汉市武昌紫阳东路45号

理论月刊/Journal Theory Monthl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服务方针,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面,在研究和宣传我国改革开放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家和湖北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广大作者、读者的广泛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共同富裕视角下第三次分配与社会工作互构研究

    赵阳范斌
    104-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文化、习惯等影响下,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分配,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第三次分配与社会工作具有内在契合性,在第三次分配理念下,社会工作在促进公益慈善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和增进社会福利体系等方面更有作为.然而在当代实践中,社会工作和公益慈善却表现出现实分野和结构上的张力,呈现"两张皮"日渐分离的状态.重新把握第三次分配内涵的基础,以社会工作与第三次分配的融合为聚焦,建构第三次分配中社会工作的介入路径,对于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作用.

    共同富裕第三次分配社会工作互构共变融合路径

    社会组织参与第三次分配的理论逻辑、实践困境及优化建议

    闫金山
    113-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三次分配对推进慈善公益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社会组织既是慈善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三次分配自然离不开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组织在第三次分配中扮演着重要的连接者角色,从具体实践过程来看,社会捐赠相关制度不健全、社会组织服务提供能力欠缺、民众声誉评价影响力不足、社会组织对捐赠主体的形象宣传力度不够等是目前社会组织参与第三次分配面临的主要困境.针对性地完善社会捐赠制度,提高社会组织服务提供能力,提升民众的声誉评价影响力,加强社会组织对捐赠主体形象的宣传力度等是优化社会组织高效参与第三次分配的可行之举.

    社会组织参与第三次分配慈善公益

    《数字市场法》下最惠待遇条款的反垄断应对:欧盟经验与中国路径

    段葳高严
    123-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下的最惠待遇条款,是近年来各国反垄断实践中出现的一种新型价格限制条款,可能造成促进共谋、妨碍竞争的不利后果.然而如何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制却始终是一个难题.2022年欧盟《数字市场法》的通过,是对数字时代反垄断法发展的一次大胆尝试,同时也为最惠待遇条款的规制探索了新的路径.因此有必要对其中的相关条款进行解读,在洞悉欧盟反垄断立法要义和理念的基础上,同世界各主要反垄断执法区域的规制路径进行比较,在提炼经验与共识的基础上推动我国反垄断实践的完善.通过分析最惠待遇条款的竞争效应,可明确新规定下可能对市场竞争产生的新影响.尤其是在我国2022年《反垄断法》修订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与反垄断实践的现状,为最惠待遇条款规制路径的建构提出相关建议.

    最惠待遇条款数字市场法垄断协议平台经济

    老年人数字享益权的学理证成、法规依据与权利构造

    刘为勇
    13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年人数字享益权是老年人在数字时代所享有的一项新兴权利,其已逐渐成为不容忽视的理论与实践话语.老年人数字享益权可依据内在与外在理由证成.老年人数字享益权在政策、国内法和国际法上均有法规依据.老年人数字享益权具有主观权利与客观价值秩序双重面向.老年人数字享益权的主观权利权能,应包括防御权和受益权两大权能体系.国家保护义务及为权利有效实现提供制度性、组织性与程序性保障,是老年人数字享益权的客观价值秩序.

    老年人数字享益权学理证成法规依据权利构造

    "生态环境过载"作为一种"文明变量":一种生态文明史观

    傅才武何威亚
    142-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工业革命打破地球碳循环平衡,人类社会进入高碳时代.科技的发展提高了 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加速了资源消耗和碳排放,这使得人类文明 日渐陷入"生态环境过载陷阱".从长时段文明史的视角来看,人类文明作为命运共同体正面临着严重的可持续性危机,这也对构建全球治理体系提出了紧迫的要求.尽管中国率先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提供了一个普遍性的解释框架,但由于世界范围内国家中心主义的深刻影响,使其在实践中难以超越全球治理目标与现代民族国家利益优先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面对全球日益紧迫的"生态环境过载"危机,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史观和数字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臻成熟,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探索可实现路径.借助中华文化"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传统生态文化观念,结合日益发达的人工智能技术,探索培养文化观念和技术相融的结构性文化生态理论,建立人类文明体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共识以及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治理观,方可形成21世纪创新全球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的理论基础.

    碳排放生态过载文化生态人工智能人类命运共同体

    荷马社会的"好人"与"好生活"

    陶涛
    15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好人"与"好生活"是荷马社会在人类道德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话题.荷马社会的"好人"需要具备符合逻各斯的灵魂的知识或"高尚"地去选择与实践."好人"的现实诉求是过上"好生活",但选择满足"个体欲望"和寻求"优雅"这两种"好生活"方式之间出现了德性冲突.荷马社会认为,如果"好人"始终是德性实践主体,那么这两种生活都属于"好生活"."好人"与"好生活"共建于和平的社会愿景中:"好人"是"好生活"的构建主体,拥有不同程度的德性能力去主动选择具有自我价值的"好生活";实现"好生活"需保障"好人"在优良的道德环境下成为"好公民".

    荷马社会好人好生活德性伦理

    第十三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