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

曾凡钦

双月刊

1674-8468

pfxbzlx@vip.163.com

020-87256677

510091

广州市麓景路2号 广东省皮肤病医院11楼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Diagnosis and Therapy on Dermato-Venereology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皮肤病专业季刊。设有多个栏目,主要读者对象为各级皮肤性病科的专业人员,并兼相关学科的医药卫生和科研人员及基层医药卫生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25(OH)2D3对小鼠皮肤创伤愈合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母兴语何小解黄诒洁杭倩如...
    147-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1,25(OH)2D3参与皮肤全层切割伤小鼠创面愈合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40只5周龄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包括皮肤创伤组、皮肤创伤+维生素D受体(VDR)抑制剂组、皮肤创伤+维生素D受体(VDR)激动剂组、皮肤创伤+维生素D药粉(VD)组、正常对照组,每组8只.观察创面愈合情况,拍照并记录创面大小,计算创面愈合率.在创面处理第9天时,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1,25(OH)2D3的浓度;取创缘组织,HE染色检测创面组织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组织中VDR、CD31的表达情况,分别用qRT-PCR、Western Blot检测小鼠组织中VDR、Notch1、TNF-α、IL-17A、IL-17F和IL-22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小鼠伤口愈合第9天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皮肤创伤组血清1,25(OH)2D3浓度、创面组织VDR、CD31表达降低(P<0.05),TNF-α、IL-17A、IL-17F和IL-22表达升高,Notch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皮肤创伤组比较,皮肤创伤+VDR激动剂组、皮肤创伤+VD组小鼠皮肤创面愈合率、血清1,25(OH)2D3浓度、创面组织VDR、CD31、Notch1 表达升高(P<0.05),创面组织 TNF-α、IL-17A、IL-17F、和 IL-22 表达降低(P<0.05),皮肤创伤+VDR抑制剂组小鼠皮肤创面组织TNF-α、IL-22的蛋白表达升高(均P<0.01),创面愈合率、血清1,25(OH)2D3 浓度、创面组织 VDR、CD31、Notch1、TNF-α、IL-17A、IL-17F、IL-22 的 mRNA 和 Notch1、IL-17A、IL-17F的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皮肤创伤+VDR激动剂组、皮肤创伤+VD组小鼠的伤口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减轻且血管生成增加、真皮结缔组织较致密,表皮基本完成再上皮化.结论 1,25(OH)2D3能够促进皮肤全层切割伤小鼠创面愈合,可能是通过减轻创面炎症因子TNF-α、IL-17A、IL-17F和IL-22的表达,促进Notch1受体和VDR的表达和血管生成实现的.

    骨化三醇维生素D受体Notch1受体皮肤创伤愈合炎症因子

    1 008例皮肤浅部真菌感染及其病原菌分析

    王宗岭路金明郭辉王云...
    157-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皮肤浅部真菌感染病种及致病菌种的种类和分布特点.方法 收集2021年7月—2022年7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就诊后拟诊断为皮肤真菌感染的患者皮肤标本,共1 008例.取镜检阳性的标本接种于沙氏葡萄糖琼脂(SDA)平板或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平板上进行真菌培养和鉴定,对培养结果为酵母菌属的真菌采用科马嘉(CHROMagar)显色培养基进行分离鉴定,对于无法直接鉴定的菌落采用VITEK ATB自动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鉴定.取镜检阳性或培养为阳性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008例皮肤浅部真菌感染标本中,病种前三位为甲真菌病244例(24.21%)、花斑糠疹184例(18.25%)、足癣182例(18.06%);致病菌种前三位为红色毛癣菌307株(30.46%)、马拉色菌255株(25.30%)、须癣毛癣菌187株(18.55%);甲真菌病女性多于男性(x2=8.02,P<0.001),股癣男性多于女性(x2=29.1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致病菌种在性别构成上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 本地区皮肤浅部真菌感染主要病种为甲真菌病、花斑糠疹和足癣,主要致病菌种为红色毛癣菌、马拉色菌和癣毛癣菌.临床治疗时应加以重视.

    浅部真菌病真菌感染病原菌甲真菌病花斑糠疹足癣

    司库奇尤单抗治疗重度斑块型银屑病伴肝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观察

    叶慧张锡宝朱恩怡甘奕传...
    164-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司库奇尤单抗对重度斑块型银屑病伴肝功能异常患者的疗效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7例重度斑块型银屑病伴轻中度肝功能异常患者,予司库奇尤单抗皮下注射治疗,300 mg/次,0~4周每周1次,后每4周1次,并于治疗后第1、2、3、4周以及之后每4周复查一次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和血糖至32周.记录患者的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医生整体评估(PGA)、银屑病患者生活质量表(DLQI)评分变化来评估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时间点患者PA-SI、PGA、DLQ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第1周起PASI评分均显著低于基线评分(均P<0.05),PASI评分在4周内迅速下降,随着时间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均值减少的趋势符合线性变化(F=233.08,P<0.001);第8周起PGA评分均显著低于基线评分(均P<0.05),PGA评分在第3~16周内呈下降趋势,均值减少的趋势符合线性变化(F=81.04,P<0.001);第12周起DLQI评分均显著低于基线评分(均P<0.05),DLQI评分在2周内迅速下降,随着时间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均值减少的趋势符合线性变化(F=71.09,P=0.001).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酰转肽酶(r-GT)、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尿酸(UA)、葡萄糖(GLu)、间接胆红素(I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肌酐(SCr)在不同治疗时间的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司库奇尤单抗在治疗伴肝功能异常的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患者中疗效显著,对肝功能无明显影响,不良反应少.

    银屑病肝功能异常司库奇尤单抗代谢综合征

    儿童肠病性肢端皮炎临床特征:附20例报告

    李纪兵李巍胡翠钱莹莹...
    170-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儿童肠病性肢端皮炎(AE)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门诊确诊的20例AE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20例体检健康儿童(对照组)比较血清中锌、铁元素水平.结果 20例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1.22,平均年龄为(10.12±7.05)个月.皮疹常表现为红斑、斑片、鳞屑、糜烂、结痂,好发于口周、腹股沟、肛周、四肢末端区域,常伴发腹泻及脱发.患儿组血清锌元素水平低于对照组[(7.39±3.51)μmol/L vs(12.40±2.57)μmol/L,t=-5.15,P<0.001],铁元素水平低于对照组[(8.09±2.44)μmol/L vs(12.31±4.45)μmol/L,t=-3.1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锌治疗对所有患儿均有效.结论 临床上患儿出现腔口周围皮炎、脱发、腹泻等症状时要警惕AE,血清锌、铁元素水平降低可辅助诊断.

    肠病性肢端皮炎儿童临床特征

    古塞奇尤单抗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23例临床观察

    夏丽晔范琳婵王为平尚智伟...
    175-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古塞奇尤单抗注射液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短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3例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分别于第0、4周皮下注射古塞奇尤单抗注射液,100 mg/次,随后每8周1次,于第4、12周时评价患者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23例患者均在第0、4、12周接受了 3次皮下注射古塞奇尤单抗的治疗,无1例退出.12周时,23例(100%)患者均达到 PASI 75 以上,19 例(82.61%)达到 PASI 90,10 例(43.48%)达到 PASI 100.23例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古塞奇尤单抗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起效快速,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药物选择.

    银屑病生物制剂白介素23古塞奇尤单抗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蒺藜治疗白癜风的作用机制

    彭怡李伟佳黄巧胡敏...
    180-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讨蒺藜治疗白癜风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口服生物利用度(OB)和类药性(DL)这两项筛选标准分别设定为OB≥30%和DL≥0.18,使用Cytoscape 3.9.1软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OMIM、Swiss Target Prediction和GeneCards等多种主流数据库,筛选出蒺藜主要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基因并构建"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再将蒺藜主要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基因与白癜风疾病靶点基因取交集,构建蒺藜治疗白癜风的"疾病-通路-靶点-成分-药物"网络.将交集作用靶点分别导入至STRING平台用以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导入DAVID数据库用以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有机小分子生物活性数据库(PubChem)和蛋白质结构数据库(PBD)找出药物关键成分的小分子结构和疾病蛋白结构,设置受体与配体后对两者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筛选出12种活性成分,包括山奈酚、蒺藜酰胺、异鼠李素、谷甾醇等,该活性成分可能在对应的71个靶点上发挥功效.依赖PPI网络分析,挖掘出RAC-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肿瘤坏死因子(TNF)、雌激素受体1(ESR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G)、造血前列腺素D合酶(HPGDS)、胱天蛋白酶3(CASP3)、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等10个主要靶标.这些潜在的靶标参与细胞凋亡、肽基丝氨酸磷酸化、细胞对活性氧的响应等众多生物过程,其中包含多种信号通路,如细胞凋亡、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活性氧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山奈酚、异鼠李素等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作用靶点AKT1、TNF、ESR1对接结合稳定,证明其核心成分可以通过结合多个核心蛋白,作用于关键靶点发挥调控作用.结论 蒺藜可能通过调节炎症、细胞凋亡、免疫功能、氧化应激等多个途径,来发挥对白癜风的治疗功效.

    蒺藜白癜风网络药理学炎症细胞凋亡氧化应激作用机制

    水疱型毛母质瘤1例

    高国敏张东马伟元
    190-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告水疱型毛母质瘤1例.患者男,26岁,右肘部屈侧皮肤肿物7年.皮肤科检查:右肘部屈侧可见一约3.0 cm×3.0 cm × 1.0 cm大小类圆形松弛的淡红色水疱,隆起皮面,边界清楚,无破溃与渗液,触之有波动感,水疱基底部可扪及一约1.5 cm×1.0 cm×0.3 cm大小的质硬结节,活动度差,形状欠规则,触压痛不明显.皮损组织病理:表皮正常,肿瘤位于真皮内,肿瘤细胞团块周围可见扩张淋巴管,其中充满淋巴液,肿瘤团块由基底样细胞及影子细胞构成.诊断为水疱型毛母质瘤.予手术完整切除,创面愈合良好.目前随访未复发.

    毛母质瘤水疱型肘部

    以蚊虫叮咬超敏反应为首发皮肤表现的小淋巴细胞淋巴瘤1例

    韩雪林越钟大平闫国富...
    193-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告以蚊虫叮咬超敏反应为首发皮肤表现的小淋巴细胞淋巴瘤1例.患者男,49岁,因头颈部蚊虫叮咬后红肿伴瘙痒反复5年,再发1周就诊.皮肤科检查:右颊外侧、颈后部偏右侧、右肩胛下区域红斑、肿胀,局部见粟粒至绿豆大小丘疱疹、水疱,少许渗液,右颈部大片红肿.右耳后、右下颌、双侧颈部、双腋下淋巴结肿大,右颈部淋巴结肿大显著,轻触痛.右颈部淋巴结组织病理提示淋巴结正常结构破坏,见大量小淋巴细胞增生,细胞形态较为一致,胞浆少,核仁不明显,核分裂像少见.免疫组化:CD20(+),Pax-5(+),CD3(-),CD5(+),CD23(+),Bcl-2(+),Bcl-6(-),CD10(-),Cyclin-D1(-),SOX-11(-),Mum-1(-),CD4(-),CD8(-),CD56(-),Ki-67(约 30%+).原位杂交:EBER(-).EB 病毒 DNA 定量:1.08 ×104/L.EB 病毒抗体:EB-VCA-IgG>750.0 U/mL.诊断:①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②蚊虫叮咬超敏反应.予甲泼尼龙、头孢呋辛治疗后,皮肤红肿及瘙痒症状减轻.患者转入血液科,因暂无治疗指征,目前随访中.

    小淋巴细胞淋巴瘤蚊虫叮咬超敏反应EB病毒淋巴结肿大

    瘦素与银屑病的研究进展

    陈琳熊慧郭庆
    198-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免疫炎症性系统性疾病,常合并肥胖等代谢综合征.瘦素作为最经典的促炎性脂肪因子,在银屑病领域受到持续关注.目前普遍认为瘦素对银屑病起着促进作用.本文主要综述瘦素与银屑病发生发展和代谢相关合并症的关联性,以及瘦素在银屑病免疫炎症激活、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分化和促炎因子分泌、真皮乳头毛细血管增生扩张等病理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

    银屑病瘦素免疫细胞角质形成细胞毛细血管

    固有淋巴细胞3在皮肤创伤愈合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张威杭倩如徐腾姣翁于格...
    203-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皮肤创伤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包括凝血、炎症、增殖和重塑等阶段,固有免疫细胞参与期间信号因子的调控.固有淋巴细胞3(ILC3)作为固有免疫细胞的一员,因其独特的组织分布与来源,能够通过产生IL-17、IL-22和GM-CSF等多种细胞因子维持皮肤稳态,并通过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上皮细胞迁移,参与伤口组织重建.ILC3是伤口周围环境潜在信息整合者,其功能受到RA-RAR、FFAR2、维生素D受体、DR3、AhR等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目前大量研究提示ILC3在皮肤创伤愈合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望成为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的重要治疗靶点.本文总结ILC3的起源、组织分布、功能及其信号受体,并就近年来国内外ILC3在皮肤创伤愈合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皮肤创伤愈合固有淋巴细胞3先天免疫白细胞介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