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气象与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气象与环境学报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气象与环境学报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刘晶淼

双月刊

1673-503X

qxyhjxb@foxmail.com

024-83893253

110016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66号

气象与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Meteorology and EnvironmentCSTPCD
查看更多>>《气象与环境学报》是由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主办、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协办的科技期刊,创刊于1984年,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以及有新观点的综述性文章等,以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繁荣我国气象与环境科学事业。栏目设有论文: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各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性科研成果。评述:综述所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研究进展情况和研究现状。快报:快速、简要地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各领域具有创新性、高水平最新研究成果等内容。文章须有数据和实验结果,证实其科学性、先进性和可靠性。学术信息与动态:快速、简要地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各领域的学术交流、研究动态、进展情况等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循环同化雷达资料对一次飑线系统临近预报的改进作用

    董琪如邱晓滨王莹王泽林...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模式及其3D-Var(Three-Dimensional Variational assimilation)变分系统,针对2017年7月7日一次飑线进行了雷达资料的循环同化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以循环同化雷达资料至飑线成熟期时刻的试验预报效果最好,主要原因在于预报的低层西北冷空气较强,从而导致较强的低层切变,再配合强的热力不稳定条件从而使飑线的发展得以维持.通过七组试验对比表明,对于单次雷达资料,同化的时机更为重要.同化飑线成熟阶段的雷达反射率,对低层热力层结有改善作用,为飑线发展提供了不稳定能量;对于循环同化,通过观测的影响和模式自身的热动力调整,对流场也有较好的修正作用,为对流系统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动力条件.

    循环同化雷达资料飑线临近预报

    北京世园会开幕式期间弱降水天气成因

    甘璐郭金兰雷蕾邢楠...
    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9年4月28日傍晚到夜间,北京北部地区出现一次弱降雨天气,对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相关活动的准备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此次弱强度、高影响降雨天气的成因,探讨了开幕式重大活动现场气象服务关注的重点.结果表明:世园会开幕式期间受到弱短波槽影响,动力条件较弱,北京处于高压后部和低压辐合区的前部,低层表现为下沉或弱上升运动;各数值模式对此次降雨过程的预报总体均有所反应,但在降雨出现的时间和范围上未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利用地面自动站、风廓线和云雷达等多种高分辨率探测资料,结合精细化模式预报产品,有助于预报人员精准研判降水系统短时的变化特征.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往往关注单点预报,将天气影响的风险预报服务与应对预案相结合,通过采取一定的服务策略,可以有效弥补预报的不足,更好地发挥气象服务效益.

    北京世园会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减灾效益

    阜新地区东北冷涡多模式降水预报检验

    张旭孙宝利白佳宁张丹梅...
    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评估欧洲数值中心全球模式(ECMWF)、中国全球模式(GRAPES)和美国全球模式(NCEP GFS)对东北冷涡降水的24 h预报性能,提高数值模式在阜新的预报能力,为模式物理参数方案的选择和调整提供客观依据,利用2019年5—8月降水产品对阜新市两个国家级观测站阜蒙县站和彰武县站进行晴雨、一般性降水和分量级降水检验,以及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误差检验.结果表明:ECMWF模式降水预报要好于其他两种模式,冷涡发展期和成熟期ECMWF产品TS评分较高,衰减期则较低.从平均绝对误差来看,阜蒙县站5—8月ECMWF误差最小,GRAPES和NCEP GFS预报效果不稳定;彰武县站ECMWF并无明显优势,5—6月GRAPES预报能力最强,7—8月NCEP GFS预报能力最强.分析平均误差可知,三种模式对阜蒙县的降水预报偏弱,对彰武县的降水预报只在6月偏强.在大雨及以上量级的降水预报上三种模式均偏小,其中ECMWF的TS评分最高为40.2%.三种模式针对阜蒙县的降水TS评分均高于彰武县.

    全球模式东北冷涡阶段性降水检验评估

    DNQ1与FD12型能见度仪观测比对及影响因子研究

    李晓岚权维俊王东东王迪...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DNQ1型前向散射能见度仪是目前我国气象站应用最多的能见度仪之一,但对其观测能力的评估及与国际上同类能见度仪间的比对研究较少.本文利用2015年1—3月北京上甸子国家大气本底站DNQ1和FD12型能见度仪观测资料开展比对研究,分析两种能见度仪的观测差异特征及与关键气象要素和大气成分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仪器观测的小时平均能见度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二者相关系数为0.98.除降雨外,DNQ1与FD12型仪器观测的能见度差值受不同天气状况(包括晴天、沙尘、雾、霾、降雨和降雪)的影响较小,但随能见度等级的增加,差值范围和离散程度均有所增大.能见度差值随相对湿度的增加呈指数递减关系,与气温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与气压、风速和风向关系不明显.两种器测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呈明显负相关关系,与其他气象要素的关系不明显.DNQ1能见度相对FD12能见度在每日不同时刻的相对偏差平均低于±10%,满足观测需求;二者在夜间的相关性优于白天,可能与相对湿度和气温的日变化有关.

    大气能见度DNQ1型能见度仪FD12型能见度仪气象因子

    降水和风对泰安地区PM2.5浓度的影响及区域传输研究

    栾兆鹏卢慧超李恬崔向前...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泰安市2018—2019年降水、风和PM2.5逐小时观测数据,分析了降水和风对PM2.5浓度的影响,并对PM2.5进行了源解析.结果表明:降水对PM2.5有一定清除作用,降雨日PM2.5平均质量浓度较非降雨日平均降低约7.2%,秋冬季节最为显著.降水对PM2.5的清除率与降水强度、降水前PM2.5初始浓度及降水时间均有关.当降水强度大于4 mm·h-1时,清除率多在40%以上;当降水强度小于2 mm·h-1、初始浓度低于75μg·m-3或降水强度小于1 mm·h-1、初始浓度在75—100μg·m-3范围,且降水持续时间在5 h以内时容易出现PM2.5浓度反弹现象.不同风向风速对泰安地区霾粒子清除也有明显差异,西南偏西风和东北偏东风更容易造成泰安地区霾污染,重污染期间风速超过5m·s-1偏南风和风速超过3m·s-1偏北风均对污染物具有有效清除作用.而区域风场相关矢结果表明重污染期间PM2.5污染物主要从广西—湖南—江西一带、安徽南部及浙江北部在西南气流引导下传输至泰安地区,本地源贡献则较少.

    PM2.5降水清除率排放源

    2017—2019年太原南部城区夏季O3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卢盛栋李军霞李芬赵俊杰...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17—2019年夏季(6—8月)太原市污染物浓度和气象逐小时数据,分析了太原南部城区O3浓度及其影响因子的变化特征,通过神经网络构建了O3与其影响因子的关系模型,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2017—2019年夏季太原南部城区O3浓度超标天数分别为55 d、39 d、59 d,超标主要集中在6月和7月;O3浓度日变化特征呈单峰型,每日06时前后达到最低,15时前后达到峰值.高温、强辐射、低湿、低压、西南风容易引起太原南部城区O3浓度升高,西北风有利于O3扩散;NO2、CO与O3浓度表现为负相关关系,但NO2对其影响更加显著.利用神经网络构建O3浓度与影响因子的关系模型,相关系数达0.96,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8μg·m-3、6%,TS评分为0.95,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高预报能力,可为太原地区O3预报提供参考价值.

    O3浓度气象因子神经网络

    大气低频振荡对川西持续性强降水的影响

    黄瑶游家兴肖天贵郭洁...
    4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1981—2016年川西台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Butterworth滤波等方法,分析了大气低频振荡对川西持续性强降水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强降水预报工作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川西降水主要表现为15—30 d低频振荡特征.降水期间,低层低频东北风波列和西南风波列在川西相遇,辐合上升.前期在喀拉海和西北亚分别生成低频反气旋和气旋,两个系统向东南方向移动至贝加尔湖和日本海附近,为川西降水输送冷空气,印度半岛低频气旋转换为低频反气旋为川西输送阿拉伯海水汽.中层中高纬度东北风低频波列向南传播至雨区,有低频高压和低频低压分别与低层低频反气旋和气旋相对应,向东南方向传播从而影响川西地区.高层低频波传播也主要发生在中高纬度,降水前生成于贝加尔湖以西的低频反气旋和辐散中心先向东南移动,再向西南伸展,降水开始时控制川西地区.

    持续性强降水低频振荡关键系统传播特征

    全球变暖趋缓背景下辽宁夏季降水变化及水汽输送特征

    常姝婷白雪曲梓祎温舟...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中国气象数据网提供的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V3.0)中的降水数据以及ERA-Interim逐月再分析资料对全球变暖趋缓背景下(1998年后)辽宁夏季降水变化特征及水汽输送对其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增暖减缓背景下,辽宁夏季降水量存在一定的增加趋势,但趋势较弱,其中辽宁南部降水的增加趋势较其他地区显著,对辽宁整体降水变化的贡献程度相对较高.辽宁南北边界的夏季水汽通量与降水量呈现高度的正相关性.其中,南边界的相关性程度最显著.辽宁上空纬向水汽净输入量对降水的贡献较小,经向水汽通量对于降水的贡献较纬向高且其高值区主要位于辽宁东部及南部地区的对流层低层,对当地降水存在影响.辽宁南部对流层整层的经向水汽通量与辽宁降水量存在显著正相关,通过分析大气环流背景场的变化对辽宁经向水汽输送的影响分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的逐渐北移是造成辽宁经向水汽通量增加的重要因素,从而直接影响辽宁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导致辽宁夏季降水在全球变暖减缓背景下存在一定的增加趋势.

    年际变化纬向水汽输送经向水汽输送

    基于高分辨率模拟数据RCP4.5情景下的华中区域气候变化预估

    王苗刘敏任永建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RegCM4.4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数据和华中区域1986—2005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在对模式模拟性能检验的基础上,对中国华中区域未来不同时期、1.5℃和2℃温升阈值下气候变化进行预估.结果表明:模拟结果能较准确反映出区域气温、降水年内变化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与观测值相比,气温模拟值偏低、降水模拟值偏大;与1986—2005年相比,未来RCP4.5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2020—2098年中国华中区域气温增幅为2.1℃,且以0.3℃/10 a的趋势增加,降水量无明显变化趋势;远期(2080—2098年)气温将上升2.88℃,降水将增加7.58%,均高于近期(2020—2035年)和中期(2046—2065年);1.5℃温升情景下华中区域气温上升1.22℃,降水增加1.93%;2℃温升情景下,华中区域气温上升1.36℃,降水增加3.57%.

    高分辨率区域模式温升情景预估

    营口市百年气温变化特征研究

    李黎崔研王浩宇吴国振...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1904—2019年营口市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气温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7 a滑动平均、Mann-Kendall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116 a营口市气温变化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1904—2019年,营口市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17℃·(10 a)-1.各季平均气温变化也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平均气温上升速率最快,春季、秋季次之,夏季上升最为缓慢.营口市年平均气温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大致经历了"冷—暖—冷—暖"的变化过程,各季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过程.营口市年平均气温、春季、夏季、秋季及冬季平均气温均发生了突变,突变的年份分别为1987年、1988年、2015年、1991年和1979年.营口市年平均气温存在6 a、20 a、37 a及64 a的周期震荡,其中64 a为主周期,各季平均气温也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震荡.

    气温Morlet小波分析M-K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