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岭南文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岭南文史
岭南文史

麦淑萍

季刊

1005-0701

020-83307647 83384989

510030

广州市解放北路542号

岭南文史 /CHSSCD
查看更多>>综合性刊物。旨在挖掘整理、研究岭南地区二千多年的历史文化遗产,探讨有关岭南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问题,保存乡土文史资料,激发读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把文史研究工作更好地用于为祖国统一、振兴中华,为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朱德在韶关的一次统战实践

    黄桂祥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7年秋冬,在大革命与土地革命交汇期间,朱德率南昌起义余部进驻韶关,开展"朱范合作"、犁铺头"大练兵"及援兵北江暴动壮举,影响深远.本文尝试以新的视角俯仰南昌起义以后朱德率余部在韶关革命活动这段珍贵历史,提出基于"朱范合作"的典型性,以多维的思路,进一步阐述其现实而深远意义,并以"民武结合"探索中国工农革命发展道路的观点.深化对犁铺头"大练兵"的深层原因及其影响的认识,提出以整体联系的"集群"思路.构建与展呈粤赣湘边区连片红色革命群的观点,以期为激活红色文化,助推韶关乃至粤赣湘边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多一份参考.

    朱德朱范合作统战实践

    琼崖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

    游海华
    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9年2月日军入侵海口以后,中共琼崖特委领导抗日军民逐渐开辟和发展壮大琼崖抗日根据地,其相应发展的文化教育事业历经初创、艰难展拓、继续发展三个阶段,并形成了琼崖抗日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的独有特点.

    琼崖抗日根据地文化教育

    黄埔军校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周兴樑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百年前的1924年6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人和苏联顾问的帮助下,在广州黄埔亲自创办了一所新式的军官学校.它初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3月改称为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孙中山黄埔办校建军,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上意义深远,影响巨大.黄埔军校是首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中国革命军队将校的摇篮——它培养出来的军政干部,有不少人参加了东征、北伐、抗战等战斗,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黄埔军校官兵们在革命实践中,铸就并践行的以爱国救民、团结奋战和牺牲奉献等为核心内容的"黄埔精神"传承至今——这种红色基因,仍是我们当前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精神力量,启迪与激励人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砥砺前行.

    黄埔军校孙中山地位与作用

    黄埔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革命历史类博物馆"大思政课"建设的启示

    孟砥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4年,孙中山先生通过实地考察,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这所新型学校的政治教育制度促进了革命军事政治人才的迅速成长.本文通过深入研究黄埔军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内容和形式,以及政治机构设置和政治人才队伍构成,以期对革命历史类博物馆传播革命历史精神有启发作用,有助于推动红色文化有效融入"大思政课"建设,赋能革命历史类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黄埔军校思想政治教育革命历史类博物馆大思政启示

    抗美援朝时期广州市开展的捐献飞机大炮运动

    石宏亮
    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1951年6月至1952年1月,广州市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捐献飞机大炮运动.广州人民除将自己现有的部分财物捐献外,还采取节约、义务劳动、增产等方式扩大捐献.在城乡居民的共同努力下,至1952年5月底,广州市共捐款106 479 752 867元,占全国捐献总数的1.9%.广州人民的捐献,不仅给中国人民志愿军以有力的物质和精神支持,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热情,同时也助推了生产建设和其他工作的开展.广州市捐献飞机大炮运动取得显著成效的主要经验包括: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领导、模范、积极分子带头示范;坚持自觉、自愿、自量的基本原则;将捐献运动与爱国公约运动有效地结合起来.

    广州市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

    粤桂边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及其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

    梁晓君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粤桂边战役是解放全中国的最后重大战役之一.这次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白崇禧集团,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残余力量,加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彻底失败.粤桂边战役加速了广西的解放,为后续解放海南岛提供了可靠的后方基地,而且为人民解放军继续进军西南,配合解放滇、川、康、黔诸省铺平了道路.在粤桂边战役75周年之际,深入研究党中央、毛泽东主席指挥人民解放军取得粤桂边战役的胜利,总结人民解放军治军强军思想和经验,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强军思想,增强爱军拥军意识,助推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粤桂边战役重大意义红色资源保护利用

    岭南古籍文献出版的回顾与展望

    钟永宁
    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岭南古籍文献出版是岭南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其发展深受传统文化观念和岭南地域文化意识影响.本文梳理岭南古籍文献出版发展历程,总结了其历史经验与不足,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主张立足岭南古籍文献资源优势,尊重已成出版格局,在古籍深度整理出版、影印出版、普及利用和古籍整理促进上,创新思路和工作方式,提升岭南古籍文献出版的权威性、系统性及整体效率与规模,增强岭南文化的传播力.

    岭南古籍文献出版回顾展望

    客家源流的方言群界说

    郭一丹
    5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客家人与客家方言之间的内在关联是一个"格物"式的重要命题,从语言发生学角度探寻客家源流是一种颇具解释力的文化史学的诠释,也是从共在存在论论域寻视客家源流的历史哲学的界说.

    客家源流客家方言共在

    东莞厚街海月岩考略

    陈贺周
    6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明崇祯《东莞县志》以至当代地方史志文献,均认为东莞厚街海月岩源于"兀座禅师".经考,海月岩实源于唐代九座禅师.宋室南渡后,大量移民迁徙至海月岩周边定居.宋末元初,宋宗室赵东山在海月岩题诗.明代中期,"海月风帆"列入"宝安八景",为实景之辞.明末,海月岩已不处于海滨,"海月风帆"逐渐由实景之辞演变为"海月风帆落井中"传说,并流传至今,成为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东莞历史文化海月岩

    新方志编修探索时期修志个案的再认识——以《珠江三角洲农业志(初稿)》为线索

    钱丰
    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第一轮新方志编修正式启动之前对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修作了一定的探索,《珠江三角洲农业志(初稿)》是广东在这一时期的经典修志探索.既有认识对其价值和不足的共识,但偏重笼统定性,有进一步认识的必要.重回具体文本为辨析既有认识的形成和特点提供了重要基础,并以此为线索重新理解这一时期修志探索个案的历史意义,丰富对广东地方志历史资源价值的认识,再发现其在现有地方志体系下的应用开发价值,为助益地方志工作和地方文化研究提供新角度.

    新方志编修探索时期《珠江三角洲农业志(初稿)》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