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历史教学(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历史教学(下半月)
历史教学(下半月)

0457-6241

历史教学(下半月)/Journal History Teaching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亚述帝国国王与农业生产

    国洪更
    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亚述帝国以征战四方而闻名,国王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英勇的战士,实际上他们还非常关心农业生产.亚述国王懂得通过复耕抛荒地和开垦草原来扩大耕地面积,吩咐在犁耕前灌溉和除草,还知道置备耕地的犁、挽犁的牛和种子.亚述国王清楚降雨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急切地盼望降雨,向暴风雨神求雨,还开挖沟渠灌溉庄稼,并指导相关官员应对涝灾和蝗灾.亚述国王憧憬丰收景象,恳求神灵保佑丰收,指导粮食的收割与贮存.亚述国王之所以重视农业生产,是因为亚述帝国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事关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亚述帝国国王农夫农业生产粮食

    流品与冒捐冒考——以清代中期以后的"行政诉讼"案例为中心

    伍跃
    1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品是中国十分重要的传统观念之一,它体现着人们的社会地位和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在明清时期,流品问题与官僚人事制度结合在一起,受到国家的立法保护,并引起普通社会成员的重视.文中概述了防止贱籍冒捐冒考的法律规定,然后介绍并分析了两个案例,在此基础上探讨由流品问题折射出的社会现象以及中国传统官僚制度在清代后期存在的问题.

    流品冒捐冒考捐纳官僚制度贱籍

    后五四时期老年人家庭秩序"危机"及其价值重构的话语变迁

    马晓驰
    2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近代城市社会急剧转型使民众家庭结构、伦理观念和人生体认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迁.五四以来,新青年和知识分子言说中的老年人成为需在家庭议题上被批判和反思的群体,其教化性权威也随之逐步消解.20世纪30至40年代,部分人士尝试理性思考老年人的地位,认为应重新发现其价值、反对盲目批判;在此基础上,还提出家庭观念、长幼关系方面的改良措施,以期化解代际矛盾.

    后五四时期老年人家庭秩序价值重构

    汉唐时期药物与养生服食、宗教崇拜的互动——以松柏槐药为例

    郭幼为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树木的药用和它的神奇功用是"神树"的实用价值之一,也导致古代人们对其产生崇拜之情.在这种崇拜氛围下,汉唐时期松柏槐及其果实的认识和利用呈现出医药、食用、仙药等三维度.药用方面,汉唐时期松脂柏仁槐实的疗病祛疾范围呈扩大趋势,汤、丸、散、饮等剂型在该时期已相当完备.食用方面,魏晋时期服食风气益兴,入唐后道家饵食松脂柏实等来修身.养生方面,因松柏槐树很早被赋予信仰崇拜属性,所以与之密切相关的松脂柏子槐实等自然也沾上了些"仙气".松柏槐药因与当时的服食风气以及宗教相勾连就具备了多重属性,追本溯源,探究医药背后的文化因素,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

    松柏槐服食辟谷药食同源树神崇拜中医药文化

    进步运动时代纽约城市环卫改革(1895-1898)

    王丽敏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中叶美国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城市公共卫生陷入困境,以瘴气理论为基础,美国开展了一系列城市环卫改革.小乔治·华林在纽约推行了一场街道卫生改革,使垃圾管理现代化,推行卫生教育,并将环卫工作转变为必要的城市服务,对美国城市的卫生状况产生了直接而持久的影响.华林唤起了美国公众对卫生科学的重视,在促进公众参与城市环境保护、提高市民城市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美国城市卫生改革公众参与公共卫生

    "孩子是国家的财富":进步主义时期纽约市婴儿奶站的建设及其影响

    陶芊
    5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步主义时期,美国纽约市的高婴儿死亡率引起当地社会的高度关注,民间率先发起旨在降低婴儿死亡率的运动,建立婴儿奶站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举措.奶站起初由私人机构建立,以给婴幼儿供应纯净卫生的牛奶为主业.然而随着人们对于婴儿死亡原因认识的深入,私人奶站的工作方式和实际效用遭到质疑.1911年,纽约市政府的介入打破了奶站事业的发展困境,奶站的组织结构和服务功能均发生重大变化,该机构最终成为全市开展母婴保健服务的中心.改进后的奶站以公私合作运营和推广健康教育为主要特征,而这两点也成为20世纪早期美国母婴保健事业发展的主流趋势.透过奶站的发展历程,我们既能看到进步主义时期的社会理念对公共健康领域的影响,也能从中窥探到儿童健康问题对转型时期美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形塑.

    婴儿死亡率婴儿奶站纯净牛奶健康教育儿童健康

    从知识到意识:高校历史类通识课的困境与思考

    李轶男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类通识课是历史通识教育最主要的落实途径,但在当前国内高校通识课程体系规划下,历史类通识课程单门、大班的开设形式与历史学自身对体系性与深度的要求之间存在固有矛盾.在清华大学"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的通识教育理念启发下,清华历史类主题通识写作课的尝试能够给予历史类通识课程建设以启示.通过对课堂教学中知识与能力、面与点、完备与开放的翻转的尝试,课程强调对历史的理解、剖析而非知晓、记诵,设置以点见面的历史认知路径,强化历史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价值链接,从而完成从"历史知识"到"历史意识"的跨越,达到"有学理深度"的通识期待,并回归历史教育"为人"的根本意旨.

    历史类通识课历史知识历史意识课堂翻转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