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历史教学(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历史教学(下半月)
历史教学(下半月)

0457-6241

历史教学(下半月)/Journal History Teaching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加美核武装谈判探析(1957-1965)

    潘迎春王鹏
    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五六十年代,加美两国的军事一体化进程不断加深.核武装谈判作为推进军事一体化的重要一环,起初拘泥于"联合控制权"这一非原则性问题而停滞不前,后来因加拿大政府逐步转向"非战时不核武装"的拖延立场而陷于一种僵局状态.古巴导弹危机的爆发使美方逐渐改变了对加拿大政局的取舍,加美核武装谈判也逐步变为核武装争端.原本持反核态度的自由党党首皮尔逊为了争取美方支持以及政治主动权转向了拥核立场.在迪芬贝克政府黯然下台后,皮尔逊当选并最终推动了加拿大军队核武装的完成.这次加美核武装争端是冷战时期加美两国军事一体化进程中少有的摩擦分歧事件,加拿大民族主义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加拿大进行了一定的抗争,由于其政策空间狭窄,最终仍无奈妥协于美方的军事外交政策.

    加拿大美国核武装谈判迪芬贝克皮尔逊

    宋代乡里组织与村落社会空间

    傅俊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里组织是传统帝制国家掌控乡村社会的基础,纵观唐宋乡里组织变迁,从制度设计层面而言,人户编组均可视实际地理空间和聚居状态调适.在时间脉络上,一直都是相似标准建制基础上的微调或"新制";在空间纬度上,无非就是地域与编户两个维度的组合.地方志中关于各地乡里组织的记载复杂多样,除了制度实施本身因素外,更是编修者地方性知识和书写的多样叠加,但其中存在地方社会空间层面的共同相通之处.乡里组织在聚落中实施,人们对于村落社会空间的认识和表达,也远比制度和方志记载层面的"乡里"更为复杂,这些都有助于我们了解宋以降村落社会空间的日渐多元.

    宋代乡里村落社会空间

    治调控与民意传达:论宋代乞留地方官员的双重功效

    陈曦吕萌园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民众通过向监司乞留、诣阙乞留、遮道乞留等方式,表达其希望有政绩的地方官员再任的愿望.此种乞留地方官员的现象与地方治理密切相关,宋廷对乞留的态度不断变化,从宋初的规范到北宋中叶以降的宽松管理,再到南宋的趋于严厉,不仅反映宋廷对地方控制及监察力度的强弱变化,也反映了地方治理由政清人和到吏治腐败的变化轨迹.朝廷通过乞留了解民情民声以考察和选拔官员,促进地方的治理和发展;并通过允许官员留任来表现其重视民众舆论,达到安抚民心、维护地方稳定的效果.百姓通过乞留则可以表达对官员的感恩和爱戴以及对于为民谋福祉的清官良吏之诉求.

    宋代乞留地方官员地方治理民众舆论

    以免役诱民而取其钱?——宋代保甲乡役的成因与影响再研究

    黄敏捷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宋熙丰、绍圣年间,在雇役法实践的背景下,新法所重塑的保甲组织逐渐融入职役中的乡役,所形成的"保甲乡役"成为新的职役重难,使史家将之视为雇役法变质、失败的体现.然而乡役本非雇役所针对的重点,保甲乡役的形成是地方官府为解决北宋中期以来,基层公共事务暴增与行政资源不足之矛盾而推行的简政节支措施之一.这些措施既不增加官吏编制,又能完成对基层更深入的控制与汲取,故得朝廷认可并将之制度化.从乡职到乡役再到保甲乡役,反映近古以来基层治理单位细密化、综合化及基层社会权力转换的趋势,也体现国家、地方官府与基层社会在磨合中形成新的相互依存关系的过程.

    熙丰变法雇役法乡役职役基层治理

    清末京津冀地方知识的跨文化传播——以埃米尔·菲舍尔《京师地志指南》为中心

    王继庆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埃米尔·菲舍尔中文名为斐士,是20世纪初奥地利来华学者和商人,他用英文写就《京师地志指南》,于1909年由天津印字馆出版发行.此书的话语过程具有多重叙事风格,为清末外国人了解北京等地的行、游、购、娱等日常生活提供了大量实用知识,比较真实地向西方传播了京津冀方土知识,体现出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该书对研究京津冀地方史、日常生活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埃米尔·菲舍尔斐士斐士文献《京师地志指南》京津冀地区

    跨大西洋视野下的农业信息交流——以华盛顿与阿瑟·扬的通信为中心的考察

    孙立田杨文雅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是英国农业改良之风盛行之时,农业知识与技术信息通过书籍、杂志、报纸等媒介跨越大西洋,传入北美大陆.农业是北美大陆的支柱产业,美国早期领导人非常重视农业改进活动,并且以英国为参照,避免美国陷入贫困、不平等危机中.在跨大西洋农业信息的交流中,英国农业精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英国农学家阿瑟·扬所撰农业类作品受到高度重视.1786-1794年,阿瑟·扬与乔治·华盛顿就农业知识交流方面有过20余封书信往来,而且,作为农业委员会秘书,阿瑟·扬积极开展两国农业组织间的活动.在跨大西洋史视角下,鉴于二人的特殊地位,他们实际上代表了两国农业精英之间的交流,折射出英国对美国早期农业发展的启发性影响,也显示出英国农业精英始终以农业利益为出发点,在面对美国农业的"混乱"状况与进口美国粮食可能构成的威胁时,所展现出的既开放又保守的历史复杂性.

    英美农业信息交流跨大西洋农业精英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中国妇女史研究中差序格局式"内/外、"框架的形成与适用

    党程程
    5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的中国妇女史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之日起,就在理论、方法论等方面受到了西方女性主义学术持续而深刻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来,受到美国本土"女性领域"社会历史现象研究的影响,美国的中国妇女史研究对区隔女性的"内/外"领域结构性认知逐步打破了二元分离想象,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一部分学者倾向于采纳"一元关联"式"内/外"模型进行研究,甚至形成了差序格局特色的同心圆框架,展现出了递推性的结构、"内/外"在语境中的灵活转化等特征.以上史学研究现象不仅展现了一种史学观点及结构认知的转移景观,还体现了这一跨文化的史学研究群体从西方二元对立性思维到中国一元关联性思维模式的转变.在这一舶来分析框架渐趋本土化进程中,学者们对"内"领域的结构性认知逐步成熟与合理化.

    中国妇女史一元关联"内/外"二元对立差序格局

    都铎时期英国对戏剧演出的治理及成效

    王红印
    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都铎时期英国戏剧快速发展,不同表演作品及类型涌现,吸引大量观众.与此同时,当时人认为频繁的、集会式的戏剧演出极易导致骚乱、犯罪等行为,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另外演出中存在煽动民众、传播不合时宜的思想的情况.这引发政府对戏剧演出可能造成社会失序与道德败坏等问题的担忧,因而在以君主为核心的中央政府的领导下,英国通过各项议会法规、王室敕令、委员会命令,设立审查机构等措施,加强了对戏剧演出的治理.这一行为,不仅反映出王权及政府统治力的增强,也推动戏剧进入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都铎时期英国戏剧演出国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