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历史教学(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历史教学(下半月)
历史教学(下半月)

0457-6241

历史教学(下半月)/Journal History Teaching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欧洲中古史视阈中的拜占庭帝国

    陈志强
    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拜占庭帝国是欧洲地中海世界中古史极其重要的部分,拜占庭史和拜占庭文化在欧洲中古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诸多方面的历史贡献也非常突出.加强相关研究并恢复拜占庭历史与文化在欧洲中古史上的客观地位,对于调整欧洲中古史教学和科研体系极为迫切,不仅具有理论框架上的纠偏和补足的学术价值,也有完善世界中古史知识体系、进而推进我国世界史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拜占庭史拜占庭文化世界中古史

    嚈哒汗国与拜占庭帝国的交往——兼论其对丝路经贸往来的重要推动作用

    郭云艳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嚈哒汗国是5到6世纪突厥兴起前的中亚霸主,因其时、其地,对丝绸之路上的经济、文化交流影响极大.本文依据东西方史料记述,阐释嚈哒汗国与拜占庭帝国的政治互动以及民间联系;通过考古发现,论证嚈哒汗国在拜占庭帝国与中国间经济、文化联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5世纪晚期嚈哒汗国的政治与军事胜利,不仅改变了周边的政治格局,还推动大量西方金银币向东传播,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兴盛.

    嚈哒拜占庭萨珊波斯中国丝绸之路

    再论曼兹克特战役的历史影响

    李燚玄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1071年拜占庭与塞尔柱突厥人之间爆发的曼兹克特战役以拜占庭人的失败而告终.这场战役对于11世纪拜占庭帝国的军事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曼兹克特战役之后,小亚细亚地区的军事贵族纷纷参与到争夺拜占庭皇位的内战之中,小亚细亚地区失去了最后的防卫力量,拜占庭帝国原有的东部边疆军事防御力量彻底瓦解;帝国境内的雇佣兵在这一时期成为拜占庭内战的主力,他们开始作为一股独立的政治、军事力量,追逐自身的政治、军事利益;突厥人从军事入侵者变为帝国境内的定居者与雇佣兵,在小亚细亚地区同残存的拜占庭军事贵族一道形成了一种共存共荣的军事平衡.

    曼兹克特战役小亚细亚拜占庭帝国塞尔柱突厥人雇佣兵

    明朝军士医疗保障体系述论

    安瑞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朝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军士医疗保障体系,包括太医院、惠民药局、地方医学及军中医者等.太医院向京军及部分边卫派遣医士,主要职责是培养军医、供给药材,缓解军卫医疗紧张的状况.各府州县下设立药局和医学,加之根据现实需要而设立的惠军药局、卫所药局和医学等,尽可能地实现军士医疗的全面覆盖,在明朝前中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以州县差拨、民医选调、军中自培等为主要来源的军医在明代军营中普遍配置,是镇戍营兵制出现后军士医疗的主要力量,在军中力量不足时,还会寻求州县医疗力量的援助.

    明代太医院惠民药局地方医学军医

    《雅典政制》所载克里斯提尼的部落制改革再思考

    李永斌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元前508年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历史发展过程中一次影响深远的标志性事件.本文以《雅典政制》为基础史料,结合其他古代作家的记载,详细考辨《雅典政制》的相关记载,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克里斯提尼的部落制改革.基于文本分析,本文认为,克里斯提尼改革中重新划分部落的直接意义有两点,一是将全部居民混合起来,扩大了公民的政治参与度;二是将部落作为五百人议事会和十将军的选举基础.另外,德莫作为最小单位的公民集体,在国家形态的组织体系层面为城邦政治共同体奠定了基础.

    克里斯提尼改革《雅典政制》部落德莫

    清末民初畿辅旗地变革考

    王俊斌王立群
    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巩固统治根基,清廷在近畿地区大量圈占土地,由此形成畿辅旗地.由于不事稼穑等原因,旗人生计日艰.从清中叶开始旗地典卖于民人的现象愈益增多,虽然清廷多次动用国帑回赎,但未能见效.及至清末,内忧外患下的清廷无力回赎旗地,在三度"开禁"往复之后,最终确立了旗民交产的合法化.到了民国前期,历届政府出于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开启了政府主导下的"旗地变民"之路,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佃农的负担,但总体而言有助于厘清地权,从根本上解决旗地问题.

    清末民初畿辅旗地旗地变民

    李家崖文化年代、族属及鬼方与殷商关系研究

    常雅楠
    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家崖文化自晚商始走向强大,存在西周早期陶器,但缺乏西周时期铜器、考古遗址等,其年代下限为西周中期或晚期的观点或可商榷,本文将其年代下限划定为西周早期.李家崖文化分布的陕北清涧、绥德一带与鬼方地理分布相合,鬼方非居晋南.细考小盂鼎铭文的战争烈度及两次俘获,康王时期盂伐鬼方,攻入了鬼方中心聚落,鬼方城毁族灭,其灭亡时间与李家崖文化年代下限相合.李家崖古城遗址"鬼"字符的发现,说明三足瓮字符为先民自刻,鬼方并非是对其族的蔑称,李家崖古城确为鬼方聚居之地.武丁时期征服了鬼方,文献中鬼方与商的战争,不可一概看作敌对关系.卜辞和铜器研究显示,鬼方是殷商友好方国,商王关心鬼方福祸、鬼方为商捕羌、其族人任王朝高级官职等.李家崖文化商式铜器,证明鬼方与商王朝存在广泛往来.

    李家崖文化殷商鬼方陕北小盂鼎

    近代西人来华救亡讲演及其社会效应——以艾迪在津为中心的考察

    庞少哲
    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基于扭转国家民族危机、唤醒民众意识的理性思考,多次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演.艾迪来华讲演,是全球化下中国窥视世界的一扇窗口,迎合了中国救亡图存、启蒙求新、开眼学西方的时代潮流.但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下,艾迪的讲演被赋予更多的政治文化意涵.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人来华讲演的不同态度,体现出其群体内部的分化,实质仍未超出学习与质疑西方文化二元论的纠葛博弈,深刻反映了近代中国对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文化的两难选择,其背后则是当时救亡道路的不明确.

    艾迪救亡讲演天津知识分子

    征稿启事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