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汪业汉

双月刊

1008-2425

LTDXSJWK@163.com

0551-62282374

230001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路17号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tereotactic and Functional Neurosurge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神经精神病学工作者的专业性学术刊物,既有反映高水平的研究报告,学术讨论,调查资料等论著,也有实用性强的临床实践,医疗探求,教学经验介绍等。读者以神经外科,内科,精神科医务人员和从事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人员为主要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TSC1基因移码突变导致的结节性硬化症家系的遗传学研究

    殷小静王莉乔平云徐凯丽...
    129-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一个TSC1基因突变的结节性硬化症家系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征总结分析,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 在该家系三代近亲中先证者及其外祖母、大姨、三姨、母亲、妹妹6人临床表型符合结节性硬化症,并对先证者及其父母、妹妹进行TSC1、TSC2基因全部编码区及侧翼剪切位点进行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进行突变分析,同时对35名无亲缘关系的正常对照进行检测,进一步分析该基因变异与临床表型相关性.结果 先证者及其母亲、妹妹均在TSC1基因第10号外显子存在NM_000368.5:c.917_923dupGTGCTAC突变,导致蛋白水平发生异常(p.Ser309Cysfs*34,309位置的氨基酸由丝氨酸变为半胱氨酸,从309这个位置开始,继续翻译34遇到终止密码子,导致了蛋白翻译提前终止),父亲未发现该变异,且父亲临床表型正常,35名正常对照中未检测到突变.经检索HGMD数据库该突变为新发突变,既往未见该突变相关报道,符合家系疾病表型遗传共分离.结论 TSC1基因c.917_923碱基重复移码突变可能为该家系结节性硬化症患病的原因.同一家系中TSC1基因相同位点突变临床表型具有很强的异质性.

    TSC1基因结节性硬化症遗传学

    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帕金森病患者交感皮肤反应的临床研究

    赵海华蔡鸣
    134-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血清维生素D(Vitamin D,VitD)水平与交感皮肤反应(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SSR)的相关性;探究血清VitD水平是否参与PD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发生发展.方法 选取44例PD患者和年龄、性别匹配的51例健康体检者进行SSR检查、VitD检验和自主神经功能症状量表(The Scales for Outcomes in Parkinson s Disease for Autonomic Symptoms,SCOPA-AUT)评分.通过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比较组间各指标差异.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PD组患者四肢SSR波幅降低,左上肢和右下肢潜伏期延长,血清25(OH)D2、25(OH)D3及总25(OH)D水平均降低(P<0.05).2、SSR异常的PD患者中有86.7%血清总25(OH)D水平属缺乏组,较不足和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3、PD患者SCOPA-AUT评分与SSR四肢潜伏期均呈正相关(r=0.245,P<0.01;r=0.398,P<0.01;r=0.353,P<0.01;r=0.168,P<0.01);与四肢波幅呈负相关(r=-0.434,P<0.01;r=-0.341,P<0.01;r=-0.367,P<0.01;-0.289,P<0.01).4、PD 患者H&Y分级、UPDRS-Ⅲ及SCOPA-AUT评分随总25(OH)D水平的降低而增高.三组间除右上肢波幅外,SSR其余肢体的波幅和四肢的潜伏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总25(OH)D与PD患者的H&Y分级、UPDRS-Ⅲ及 SCOPA-AUT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754,P<0.01;r=-0.730,P<0.01;r=-0.726,P<0.01);与左下肢潜伏期及双下肢波幅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双上肢及右下肢潜伏期呈负相关(r=-0.319,P=0.035;r=-0.363,P=0.015;r=-0.355,P=0.018),与双上肢波幅呈正相关(r=0.381,P=0.011;r=0.342,P=0.023).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显著降低,交感皮肤反应异常的发生率增高.血清25(OH)D缺乏可能参与帕金森病自主神经症状发生发展的过程.

    帕金森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血清维生素D交感皮肤反应

    远程指导方式的居家康复在脑瘫SDR术后的应用分析

    徐金山李光玉刘炜贾莉...
    141-14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痉挛型脑瘫(SCP)在单椎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DR)后进行远程指导居家康复模式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90例SDR术后居家康复的SCP患儿资料,使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和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量化术前、术后半年及1年的疗效,统计术后1年居家康复的相关费用和脱落率.其中,43例选择门诊康复指导方式(HR-OA),47例选择远程康复指导方式(HR-TA).结果 居家康复的HR-OA组统计结果:GMFM-66术前35.2±8.5、术后半年48.2±9.4、术后1年64.6±13.5,WeeFIM术前43.9±10.8、术后半年50.3±14.1、术后1年62.7±11.0.居家康复的HR-TA组统计结果:GMFM-66术前34.8±7.7、术后半年 58.5±8.6、术后 1 年 66.1±17.3,WeeFIM 术前 42.6±11.3、术后半年 57.6±12.3、术后 1年65.0±12.5.每组内术前和术后康复半年、术后康复半年和1年对比,GMFM-66和WeeFIM两项均P<0.05;两组间对比,GMFM-66和WeeFIM两项术前P>0.05、术后半年P<0.05、术后1年P>0.05.两组术后1年的康复相关费用分别为4.2±2.7万元、1.6±0.4万元,P<0.05;两组术后1年的康复脱落率分别为44.2%(19例)、12.8%(6例),P<0.05.两组患儿总体预后良好.结论 在居家康复时,采取HR-TA方式要比HR-OA方式更具优越性.SDR结合居家康复的疗效是肯定的.

    居家康复远程指导方式门诊指导方式痉挛型脑瘫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微球囊压迫术和微血管减压术对三叉神经痛治疗效果评价

    赵鹏熊登喜查正江周和平...
    146-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微球囊压迫术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效果.方法 观察对象为100例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引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50例)与参照组(50例),前者应用DSA引导下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后者应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疼痛缓解率,手术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浓度,血清前列素E2(PGE2)浓度、血浆P物质(SP)浓度、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物1-α(PGC-1α)浓度、血清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浓度、并发症发生率、随访6个月复发率.结果 研究组术后24 h的疼痛缓解率,高于参照组(P<0.05).术后24 h,研究组的血清IL-6、TNF-α、CRP浓度,血清PGE2、血浆SP浓度,血清CGRP浓度,均低于参照组(P<0.05).术后24h,研究组的PGC-1α浓度、血清5-HT浓度,均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随访6个月复发率和参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 DSA引导下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能有效减轻疼痛,且临床操作中相对更微创.

    DSA引导微球囊压迫术微血管减压术三叉神经痛并发症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治疗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滑祥廷范奎李玉峰崔涛...
    152-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治疗疗效与安全性分析,旨在为相关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2月~2022年10月收治的7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及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单纯弹簧栓术;观察组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①对照组完全治愈11例、基本治愈8例,总有效率63.33%;观察组完全治愈22例、基本治愈18例,总有效率95.24%.观察组治疗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照组治疗期间发生不良事件8例、总发生率26.67%;观察组治疗期间发生不良事件2例、总发生率4.76%.观察组发生不良事件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具有确切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单纯弹簧圈栓塞临床疗效安全性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联合带蒂颞顶筋膜贴敷术治疗成人烟雾病的疗效分析(附18例临床病例分析)

    王甲光李俊卿赵滨马小二...
    156-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搭桥联合带蒂颞顶筋膜贴敷联合治疗烟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01月至2023年06月在焦作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二区行STA-MCA搭桥联合带蒂颞顶筋膜贴敷联合治疗的18例烟雾病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于术前行头部PWI、DWI、DSA检查,mRS量表评估生活质量,收集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术后6月随访,评估患者恢复情况.结果 1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吻合血管通畅率100%,术后出血1例,梗塞3例,癫痫1例,高灌注综合征2例,死亡0例,切口愈合不良2例,术后6月后症状改善12例,脑灌注改善14例,mRS评分(1.16±1.50)显著低于术前评分(2.11±1.60)(P≤0.05).结论 STA-MCA搭桥联合带蒂颞顶筋膜贴敷可以安全有效治疗烟雾病,并发症较低.

    烟雾病脑血运重建术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颞顶筋膜

    颈脑血管一体化超声及高分辨MRI 3D黑血技术在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张晓艳王凤兰党磊高彦雷...
    161-164,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颈脑血管一体化超声及高分辨磁共振(MRI)3D黑血技术在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于2022年4月~2024年1月在我院及外院收集病例展开研究,将11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名医生应用颈动脉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同时对颈动脉及脑动脉进行整体化评估即一体化超声检查,所有患者均在本院或外院行高分辨MRI 3D黑血技术诊断,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金标准",对比颈脑血管一体化超声及高分辨MRI 3D黑血技术对血管狭窄>70%和溃疡斑块的诊断效果.结果 DSA检查显示74例患者血管狭窄>70%;采用颈脑血管一体化超声检查出64例真阳性,30例真阴性;采用高分辨MRI 3D黑血技术检查出71例真阳性,36例真阴性.高分辨MRI3D黑血技术诊断血管狭窄>70%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 95.95%(71/74)、94.74%%(36/38)、94.64%(106/112),较颈脑血管一体化超声 86.94%(64/74)、78.95%(30/38)、84.82%(95/112)高(P<0.05).DSA检查显示60例患者存在溃疡斑块;采用颈脑血管一体化超声检查出52例真阳性,44例真阴性;采用高分辨MRI 3D黑血技术检查出58例真阳性,50例真阴性.高分辨MRI 3D黑血技术诊断溃疡斑块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6.67%(58/60)、96.15%(50/52)、96.43%(108/112),较颈脑血管一体化超声 86.67%(52/60)、84.62%(44/52)、85.71%(96/112)高(P<0.05).结论 与颈脑血管一体化超声相比,高分辨MRI 3D黑血技术应用于脑梗死诊断中,可提高血管狭窄和溃疡斑块诊断效果.

    脑梗死颈脑血管一体化超声高分辨磁共振3D黑血技术

    个体化预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脑积水的风险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魏曙岚陈炜钰花胜松
    165-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脑积水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2年7月进入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脑积水的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脑积水的列线图模型,并对列线图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 1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有39例患者术后并发脑积水,脑积水的发生率为26.35%(39/14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开放性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及骨窗面积较大(≥120 cm2)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脑积水的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建立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脑积水的列线图模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脑积水的列线图模型校正曲线显示预测概率和实际概率基本一致,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876(95%CI:0.814~0.938).结论 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开放性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及骨窗面积较大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构建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脑积水的列线图模型的准确性较好.

    重型颅脑损伤手术脑积水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

    双镜联合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颅神经疾病(附159例报道)

    王焕明胡飞熊玉波陈俊...
    171-173,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结合显微镜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颅神经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本组男54例,女105例.年龄27~82岁,平均59.25岁.病程1~10年,平均3.12年;其中三叉神经痛94例,面肌痉挛62例,舌咽神经痛2例,三叉神经痛合并面肌痉挛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CT、MRI和CTA/MRA检查,并行MRI-3D-TOF检查.术中在神经内镜和显微镜结合下行微血管减压术,术后通过门诊随访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均发现颅神经根部有明显的压迫血管,术后出现听力下降3例,迟发性面瘫2例,一过性头晕耳鸣2例,脑脊液耳漏1例.术后随访3个月~9年(平均4.6年)发现三叉神经痛患者94例中87例疼痛症状消失,手术有效率为92.55%;面肌痉挛62例中56例痉挛停止或显著减轻,手术有效率为90.32%;舌咽神经痛2例术后疼痛症状均消失;1例三叉神经痛合并面肌痉挛术后疼痛及痉挛也均消失.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颅神经疾病的最有效的手术方法,神经内镜结合显微镜有利于术中识别责任血管并进行充分减压,这样既提高了手术疗效,又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发生,值得积极稳妥推广.

    神经内镜显微镜微血管减压颅神经疾病

    去骨瓣减压联合失活脑组织清除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

    苏建龙甄文剑孙宇婷郝进敏...
    174-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去骨瓣减压联合失活脑组织清除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mMCAI)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月邢台市第三医院120例mMCA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120例患者外科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分为研究组(去骨瓣减压+失活脑组织清除,62例)和对照组(单纯去骨瓣减压治疗,58例).通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4 d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90 d时Barthel指数、并发症及病死率,探讨去骨瓣减压联合失活脑组织清除治疗mMCAI的应用价值.结果 研究组90 d内病死5例(8.06%),对照组病死7例(12.07%),两组90 d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4d时NIHSS评分相比术前降低,GCS评分相比术前升高(P<0.05),两组术后14 d时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4d时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90 d时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90 d内颅内压升高患者少于对照组,脑积水患者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去骨瓣减压联合失活脑组织清除治疗mMCAI患者能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且有助于减少颅内压升高,但需要重视脑积水的防治.

    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去骨瓣减压失活脑组织清除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