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林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林业科学
中国林学会
林业科学

中国林学会

沈国舫

月刊

1001-7488

linykx@forestry.ac.cn

010-62889820

100091

北京万寿山后中国林学会

林业科学/Journal Scientia Silvae Sinicae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林学会主办的、代表中国林业科技最高水平的学术刊物,创刊于1955年。主要刊登林业领域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反映我国林业科技水平及进展,评述学术动向,开展学术讨论。内容包括森林培育、森林生态、林木遗传育种、森林保护、森林经理、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经济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林业经济及林业宏观决策研究等方面,以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综合述评为主,还有学术问题讨论、研究简报、科技动态、新书评介等栏目。从1999年起,开始刊登附中文摘要的英文论文。 从2009-01-01起,作者需登录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采伐限额对大兴安岭盘古林场森林碳汇强度的长期影响

    董灵波蔺雪莹刘兆刚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采伐限额对林场尺度森林碳汇强度及其持续时间的影响规律和机制,量化不同采伐限额对林场尺度森林多目标经营决策的影响,为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和碳汇功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大兴安岭塔河林业局盘古林场为例,模拟退火为优化算法,考虑活立木、枯死木、枯落物、木材产品、采伐/加工以及替代效应的碳库,建立以木材生产、生物质能源和碳汇综合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营规划模型,并量化不同采伐限额(情景1:每分期 0 m3;情景 2:每分期 19 000 m3;情景 3:每分期 38 000 m3;情景 4:每分期 56 000 m3)对 100年规划期(10个分期,每分期 10年)内经济收益、木材产量、生物质能源产量、碳汇量以及经营措施的综合影响.[结果]当仅考虑碳汇收益时,规划期内盘古林场的总经济收益为 15 416.19×104 yuan;随着采伐限额的增加,规划期内总经济收益呈明显增加趋势,情景 2,3和 4分别较情景 1增加 19.74%、39.14%和 58.81%;各分期净碳汇量随着规划分期的增加呈明显降低趋势,而各分期林地碳储量呈明显增加趋势;整个规划期内平均碳汇量 0.16~0.24 t·hm-2a-1,规划期末林地碳储量高达 77.47~77.90 t·hm-2,较规划期初增加约 48.07%;规划期内中径材蓄积比例呈增加趋势(从 5.80%到36.18%),而小径材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从 45.74%到 16.09%),但短小材比例则相对稳定(平均 43.98%);各情景中生物质能源产量与木材产量密切相关,其比值分别为 0.243 7、0.249 7和 0.247 7,整体以收获树干(45.70%)和树根(36.03%)中的生物质能源为主;情景 2~4中,平均每分期采伐面积分别为 890、1 742和2 385 hm2,整体以轻度择伐为主(从 75.08%到 67.65%),但中度(从 17.98%到 22.25%)和重度(从 6.95%到 10.10%)择伐面积比例呈明显增加趋势.[结论]长远来看,适当增加大兴安岭地区的森林采伐限额不仅能够增加森林的碳汇强度,还能够显著延长碳汇的持续时间.

    采伐限额碳汇强度木材生产生物质能源模拟退火算法

    凋落物添加与去除对米槠天然林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的影响

    李晓贾淑娴席颖青杨柳明...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森林凋落物输入变化对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的影响,为全面认识植物、土壤与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对森林长期碳固存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亚热带米槠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 3种凋落物处理(去除凋落物、双倍凋落物和对照),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氨基糖含量及微生物残体碳含量,采用Pearson 分析和路径分析(PLS-PM)探讨微生物残体碳含量的影响因素.[结果]去除凋落物后,土壤中总氨基糖、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和甘露糖胺含量分别降低了 14.7%、33.4%、9.3%和 16.1%;凋落物添加处理后,甘露糖胺含量降低了 21.7%.去除凋落物后,真菌残体碳和总微生物残体碳含量分别降低了 16.2%和 16.1%,而细菌残体碳含量无显著变化;凋落物添加后,总微生物残体碳含量显著降低了 9.2%,但 2种处理下微生物残体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无差异.路径分析表明,凋落物输入变化下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含水量和微生物生物量是驱动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累积的关键因子.[结论]改变凋落物的输入可显著调控土壤微生物残体的积累,尤其是对真菌残体碳的影响较大,而对细菌残体碳的影响较小.凋落物在微生物残体碳积累中具有重要作用,适度维持地表凋落物贮量有助于保持土壤碳库的稳定.

    凋落物氨基糖微生物残体碳土壤有机碳亚热带森林

    苏北平原2个密度杨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及固碳差异

    杨豆刘超华李凤巧唐罗忠...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 2个密度杨树人工林的土壤团聚体和固碳差异,揭示其土壤固碳过程,为制定有效的可持续人工林经营措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集高密度(400 株·hm-2)和低密度(278 株·hm-2)杨树人工林(16 年)表层土壤,利用最适湿度干筛法将土壤团聚体分为小(<0.25 mm)、中(0.25~2 mm)、大(>2 mm)粒级,测定各粒级中活性、慢性和惰性有机碳含量及其矿化速率.[结果]与低密度相比,高密度杨树人工林土壤的中、小团聚体组成占比显著提升,大团聚体组成占比降低,分别为 1.06%、21.92%和 77.02%.2个密度杨树人工林的各粒级土壤团聚体的有机碳组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高密度人工林土壤各粒级活性和慢性有机碳含量较高,而惰性有机碳含量在<0.25 mm和 0.25~2 mm粒级中较低.室内培养试验发现,与低密度人工林相比,高密度人工林土壤各粒级团聚体的碳矿化速率在整个培养阶段普遍较低,说明保守的土壤微生物碳代谢策略是高密度林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关键.林分密度对土壤团聚体粒级分布及活性和慢性有机碳含量有显著影响,而对土壤惰性有机碳含量影响不显著;其中高密度林的土壤密度降低导致了活性和慢性有机碳含量的积累.[结论]合理调节林分密度是影响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形成和有机碳组分的重要营林措施.高密度杨树人工林土壤的密度降低和保守的土壤碳代谢能力将有利于土壤碳固存.

    人工林营林措施土壤团聚体土壤碳汇

    六盘山华北落叶松和白桦林日蒸腾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差异

    张智伟万艳芳于澎涛白雨诗...
    2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准确量化半干旱区典型人工林的蒸腾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和土壤水分的响应规律,探究其水分利用策略的差异,为该区域的林水综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2年 5-10月,在六盘山半干旱区叠叠沟小流域选取当地主要的造林树种华北落叶松和白桦,各布设 1个面积 30 m×30 m的固定样地,每个样地选取 12株不同胸径的样树,连续测定树干液流密度、气象因子和 0~6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分析华北落叶松和白桦人工林蒸腾特征及其对潜在蒸散(PET)和土壤相对可利用水分(REW)的响应差异.[结果]1)7-10月华北落叶松和白桦人工林的日均蒸腾量分别为 0.63和 0.54 mm·d-1,前者比后者高 0.09 mm·d-1;华北落叶松和白桦林分日蒸腾量随着月份变化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 7月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 1.38和 1.45 mm·d-1.2)2种人工林的日蒸腾量对PET的响应均符合指数函数关系,即日蒸腾量随PET增大呈先增大后趋于稳定,但变化趋势在不同REW之间有差别;华北落叶松林分日蒸腾量随PET增长的速率在REW<0.3时较低,在REW>0.3后则迅速升高,且不同REW之间差距很小;而白桦林分日蒸腾量随PET增长的速率持续增大,且比较均匀.3)2种人工林的日蒸腾量对REW的响应也均符合指数函数关系,但变化趋势在不同PET之间有差别;华北落叶松林分蒸腾量随REW增长的速率在PET<2 mm·d-1 时较低,在PET>2 mm·d-1 后则迅速升高,且不同PET之间差距很小;相比之下,白桦人工林日蒸腾量随REW增大而升高的变化在整个PET变化范围内都比较均匀,且增长速率持续增大.[结论]华北落叶松林分日蒸腾量对PET和REW的响应明显比白桦林更敏感.华北落叶松林分日蒸腾量在PET<2 mm·d-1 或REW<0.3时明显高于白桦,但在PET>2 mm·d-1 或REW>0.3后迅速升高到其最大值附近并随PET或REW升高保持稳定,而白桦林分日蒸腾量表现为相对均匀地逐渐趋于其最大值.这说明在水分受限的半干旱区,华北落叶松林的蒸腾耗水量高于白桦林,且白桦林蒸腾受干旱期土壤水分的限制更明显.

    蒸腾土壤水分潜在蒸散华北落叶松白桦

    宁夏河东沙区柠条和新疆杨在纯林和混交林中的水分利用策略

    柳利利韩磊王娜娜周鹏...
    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柠条和新疆杨在纯林和混交林中的水分利用策略,分析这 2个树种在混交林中的水分利用关系、土壤水利用率的影响因子以及种植方式对土壤水分环境的影响,为旱区防护林的林分结构优化调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于 2018年生长季(5-10月),在宁夏河东沙区选择柠条纯林、新疆杨纯林和柠条+新疆杨混交林,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和IsoSource混合模型,分析柠条和新疆杨在纯林和混交林中的水分来源,采用相似性比例指数(PS指数)计算柠条和新疆杨在混交林中的水分利用关系;同时,监测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和根系生物量,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量化不同因子对林地植物土壤水利用率的影响;计算土壤储水量、土壤水分亏缺和土壤水消耗率,分析柠条、新疆杨纯林及混交林对土壤水分环境的影响.[结果]1)在纯林和混交林中,整个生长季的柠条的主要水分来源土层基本一致,而新疆杨则表现出不一致性.2)混交林中柠条和新疆杨在整个生长季的相似性比例指数(PS)为 62.75%,表明两者之间存在较弱的水分竞争,在生长季不同时期,2个树种的主要水分来源土层不同,能通过水分利用的时间和空间分离来应对干旱.3)土壤含水量对 3个林地的植物土壤水利用率的总效应最高,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养分与柠条纯林的土壤水利用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混交林中柠条的土壤水利用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新疆杨纯林和混交林的植物土壤水利用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根系生物量对 3个林地的植物土壤水利用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4)混交林土壤储水量高于柠条和新疆杨纯林,而土壤水分亏缺和土壤水消耗率低于柠条和新疆杨纯林.[结论]柠条在纯林和混交林中的水分利用策略基本一致,新疆杨在纯林和混交林中的水分利用策略存在差异;混交林中的柠条和新疆杨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水分利用的差异来应对干旱,且混交林相比纯林可更有效降低土壤干旱化风险;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养分是影响3个林地植物土壤水利用率的主要因素.

    水分来源水分利用关系氢氧稳定同位素结构方程模型土壤水分亏缺

    胡桃楸高质量中期染色体制片及rDNA的物理定位

    倪润欣宁仪杭王子玥刘光欣...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胡桃楸雄花序为材料,建立染色体形态良好、染色体分散且无细胞质背景的胡桃楸高质量染色体制片技术,为深入开展胡桃楸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卡宝品红压片观察花药发育进程,采集花药细胞处于分裂旺盛阶段的雄花序,分别采用 1 MPa一氧化二氮(N2O,笑气)、0.7 mmol·L-1 环己酰胺、2 mmol·L-1 8-羟基喹啉对花序进行不同时间预处理.剥开花序取出花药,酶解后制成悬液,在 55℃的烤片机上涂片.以 45S rDNA和 5S rDNA为探针,对中期染色体进行原位杂交.[结果]1)当雄花序颜色鲜绿、长度达到约1.5 cm、花药顶端变为红色时,花药细胞分裂旺盛,可以观察到大量小孢子母细胞和中期分裂相.因此,为了获得丰富的有丝分裂中期分裂相,取材最佳时机是雄花序中上部的花药顶端变红时,可以保证雄花序中大部分花药处于旺盛分裂期.2)2 mmol·L-1 8-羟基喹啉预处理 4、6、8 h的染色体都均凝缩不充分,边缘不清晰,拖尾明显,且大部分着丝粒无法辨认;0.7 mmol·L-1 环己酰胺预处理 4 h的染色体较长,凝缩不充分,拖尾严重,预处理 6 h的染色体凝缩适当,形态清晰,大部分着丝粒可以辨认,预处理 8 h的染色体边缘清晰,但凝缩过度,着丝粒不明显;1 MPa N2O预处理 2 h的染色体长度适中,但凝缩不充分,边缘模糊,处理 3、4 h的染色体凝缩程度都较高,染色体较为粗短,染色体间形态差异不明显;此外,N2O预处理 4 h的染色体中,有部分会出现粘连拉丝的情况.因此,胡桃楸雄花序最合适的预处理条件为 0.7 mmol·L-1 环己酰胺处理 6 h.3)胡桃楸染色体数为 32,染色体基数为 16(2n=2x=32).45S rDNA和 5S rDNA探针在胡桃楸染色体上均产生明亮的FISH信号.45S rDNA的杂交信号位于 1对中着丝粒染色体的着丝粒附近,2条染色体上的信号强度相近;5S rDNA的杂交信号位于另外 1对中着丝粒染色体的着丝粒附近,2条染色体上的信号强度一强一弱.[结论]以胡桃楸花药顶端变红的雄花序为材料,成功建立胡桃楸高质量中期染色体制备及FISH技术体系,为核桃属植物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奠定基础,也为花药量大的植物获取高质量染色体制片提供了参考.

    胡桃楸雄花序染色体制片荧光原位杂交(FISH)

    PdbSPL28基因过量表达提高山新杨对叶斑病的抗性

    韩峭子陈文文陈赢男尹佟明...
    5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SPL(SQUAMOSA promoter-binding protein-like)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对植物生长发育以及天然免疫反应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在山新杨中过表达PdbSPL28基因,分析比较野生型和转基因山新杨在抗病方面的表型差异,探究PdbSPL28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对杨树抗病性的影响,为深入解析该基因调控杨树抗病性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方法]利用同源克隆获得山新杨PdbSPL28基因完整ORF序列,并利用DNA人工合成技术对该基因ORF中的miR156作用位点进行序列改造,采用酶切、连接反应分别将改造前和改造后的PdbSPL28基因序列构建过表达载体;采用Gateway技术构建亚细胞定位载体,利用烟草叶片瞬时转化系统分析PdbSPL28蛋白亚细胞定位;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叶盘转化法获得PdbSPL28基因过量表达的转基因山新杨,基于刺伤接种法和石蜡切片技术,观察野生型和转基因山新杨对 2种间座壳属病原菌(Diaporthe nobilis和D.cercidis)的抗性差异及叶片解剖结构变化并测定病情指数;制备病原菌D.nobilis孢子悬浮液,接种野生型和 2个过表达株系的离体叶片,在接种后不同时间点采集样品,通过液质联用方法检测茉莉酸含量变化.[结果]山新杨PdbSPL28基因ORF全长1 341 bp,序列中含有 1个miR156作用位点;PdbSPL28蛋白含有保守的SBP结构域,定位于细胞核.对PdbSPL28基因ORF中miR156作用位点改造后,成功获得 6个该基因过量表达的转基因株系.与野生型相比,PdbSPL28过表达山新杨对 2种间座壳属病原菌的抗性明显增强.茉莉酸测定结果显示:在接种前,PdbSPL28过表达株系叶片中茉莉酸含量高于WT;但在接种 96 h时,过表达株系茉莉酸含量极显著低于WT.[结论]对miR156作用位点进行序列改造,可以提高获得PdbSPL28基因过量表达转基因山新杨的概率;PdbSPL28基因过表达可以提高山新杨对间座壳属真菌引起的叶斑病抗性,茉莉酸信号途径可能在过表达株系响应D.nobilis侵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山新杨SPL28基因过量表达叶斑病间座壳属

    松材线虫潜育期延长导致红松越年枯死

    王佳楠姜生伟张瑞芝李德斌...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红松越年枯死的病理学过程和产生原因,以期为有效除治无松材线虫病症状的携带者松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统计抚顺市大伙房实验林场自然侵染红松越年枯死比例,观测自然侵染和人工接种红松病症病状,测定红松当年显症的松材线虫数量阈值.实验室内不同温度下测定松材线虫虫口增长情况,以及媒介昆虫羽化后适宜松材线虫虫口有效增长的时期(虫口增长期),计算从寄生关系的建立到症状开始出现的时间(潜育期),并揭示红松感染松材线虫后越年枯死的原因.[结果]截至 6月,自然侵染红松的越年枯死比例为 41.4%.观测的自然侵染和低剂量人工接种红松在被侵染或接种当年均未出现显著外部、内部症状变化,而是到翌年松脂分泌停止,树干水分低,针叶变红褐色,只有进行高剂量饱和接种才出现当年半数显症.病症表现为松材线虫能够正常侵染红松,可有效繁殖但在低温时繁殖受阻,可成功越冬但越冬后虫口数量骤减.红松显症的全株阈值St1=(163±22)条·g-1,局部阈值St2=(621±20)条·g-1.以每株 50 000条的接种量接种 38年生红松,在当年虫口增长期内全株松材线虫数量仅为(90±8)条·g-1,低于St1、局部松材线虫数量最高为(350±18)条·g-1,也低于St2.抚顺的虫口增长期(141天)比大连(154天)和南京(173天)短.经计算,抚顺市松材线虫的潜育期为 146天,长于虫口增长期.[结论]云杉花墨天牛携带的松材线虫数量相对较低,导致初始侵染量低.松材线虫生命周期受温度特性的影响,表现为非增长期长、虫口增长期短,最终导致在虫口增长期内未能达到红松显症的松材线虫数量阈值.这些综合作用导致松材线虫潜育期延长,其中41.4%的死亡红松表现出越年枯死现象.

    松材线虫越年枯死初始侵染量低温虫口增长期虫口增长

    落叶松枯梢病罹病叶及病梢真菌多样性

    谢宪邓勋宋丽文梁军...
    7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落叶松针叶和梢的内生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差异与落叶松枯梢病发病的关系,为落叶松枯梢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OTU数量、鉴定类群、多样性指数和FUNGuild营养型预测等方法,分析无病斑和染病的针叶和松梢的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功能营养型的差异.[结果]针叶样品中共计 1 091个OTU,梢样品中共计 1 083个OTU;针叶样本间差异显著(P<0.05),全无病斑的针叶内生真菌多样性显著高于染病最重的针叶,无病斑梢与感病梢内生真菌多样性无显著差异;针叶和梢中的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无病斑的针叶内生真菌优势菌目和属为刺盾炱目和Arthrocatena,染病后针叶优势真菌为葡萄座腔菌目和新壳梭孢属,梢中优势为真菌目和属为煤炱目和小叠孢属.LefSe分析表明,在针叶和梢中真菌群落中共 54个显著性差异类群.PCoA分析进一步证实,无病斑与染病针叶的内生真菌群落差异显著(anosim R=0.695,P<0.05).针叶真菌营养型以病理-腐生营养型真菌为主,染病后病理营养型真菌占优势,梢中真菌营养型以病理-腐生营养型真菌为主.[结论]相较于落叶松梢,针叶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变化更显著,病原菌在针叶中富集,进而促进落叶松枯梢病的发展.

    落叶松枯梢病针叶内生真菌群落结构

    笋用林3种竹笋夜蛾多重PCR鉴定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耿显胜赵誉霞贾小琦彭嫔嫔...
    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鉴定竹笋夜蛾物种的多重PCR技术,用于浙江省笋用竹的 3种竹笋夜蛾幼虫的物种鉴定.[方法]针对COI基因的变异区设计物种特异性多重PCR引物;优化影响多重PCR反应的参数,建立鉴定竹笋夜蛾的多重PCR技术;采用标准DNA模板评价多重PCR技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利用多重PCR技术对林间采集的竹笋夜蛾幼虫进行物种鉴定.[结果]针对 3种竹笋夜蛾COI基因的变异区设计了 3条物种特异性多重PCR引物,与通用引物LCO1490配合使用,扩增竹笋基夜蛾、竹笋禾夜蛾和笋秀夜蛾COI基因片段,大小分别为 290、390和590 bp.优化后的多重 PCR鉴定技术的反应体系为:2×HotStart Taq PCR预混试剂 10 μL,10 μmol·L-1 的引物LCO1490、JYE290、HYE390和QTYE590各 0.5 μL,DNA模板 1 μL,加ddH2O补足 20 μL.优化后的多重PCR鉴定技术的反应条件为:94℃预变性 5 min;94℃变性 30 s,59℃退火 30 s,72℃延伸 30 s;72℃下延伸 10 min,循环数为35.多重PCR鉴定技术对笋秀夜蛾的最低检出限为 0.01 ng·μL-1,对竹笋禾夜蛾和竹笋基夜蛾的最低检出限低于0.001 ng·μL-1.林间样品鉴定结果表明,所有 38份DNA都能扩增出明显的特异性条带,鉴定成功率 100%;经测序验证,本研究的技术鉴定的物种与经COI基因序列鉴定的物种一致.[结论]研究建立了浙江省笋用竹的夜蛾的多重PCR鉴定技术,能够快速高效鉴定浙江省笋用林内竹笋夜蛾幼虫的物种,该技术具有鉴定周期短、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准确度高等优点.

    雷竹夜蛾引物多重PCRDNA条形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