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林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林业科学
中国林学会
林业科学

中国林学会

沈国舫

月刊

1001-7488

linykx@forestry.ac.cn

010-62889820

100091

北京万寿山后中国林学会

林业科学/Journal Scientia Silvae Sinicae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林学会主办的、代表中国林业科技最高水平的学术刊物,创刊于1955年。主要刊登林业领域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反映我国林业科技水平及进展,评述学术动向,开展学术讨论。内容包括森林培育、森林生态、林木遗传育种、森林保护、森林经理、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经济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林业经济及林业宏观决策研究等方面,以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综合述评为主,还有学术问题讨论、研究简报、科技动态、新书评介等栏目。从1999年起,开始刊登附中文摘要的英文论文。 从2009-01-01起,作者需登录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云南松鲜针叶中挥发油含量和组分及其在模拟林火预热条件下的溢出特点

    李笑笑赵凤君舒立福王明玉...
    11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云南松鲜针叶中的挥发油在模拟林火预热条件下的溢出特点,并探索挥发油影响林火行为的机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提取云南松针叶中的挥发油,测定其体积和质量,得到挥发油含量.使用自动顶空进样器模拟火场预热条件,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联用得到不同预热条件下挥发性油质气体的组分构成,通过比较不同预热条件下气体组分和含量的异同,研究挥发油溢出特点.[结果]1)云南松鲜针叶中挥发油的体积含量在10.61~15.43 mL·kg-,均值为13.13 mL·kg-1,标准差为2.42 mL·kg-1;质量含量在7.86~9.74 g·kg-1,均值为8.52 g·kg-1,标准差为1.05 g·kg-1.2)在不同温度和时间的预热条件下共分离鉴定出48种挥发油组分,其中绝大多数属于萜类化合物,包括单萜烯、倍半萜烯和其他萜类含氧衍生物,还有微量的酸、醇和酯类化合物.在预热150 ℃、15 min条件下确认了 27种萜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占比为89.16%,包括8种单萜烯占比54.70%,14种倍半萜烯占比31.86%,5种其他萜类含氧衍生物占比2.60%.3)随预热温度升高和预热时间延长,云南松针叶溢出的挥发性油质气体越来越多.50℃和75℃温度下挥发油溢出缓慢,溢出气体的量很少;100℃温度下挥发油的溢出量较50℃和75℃明显增加,挥发性油质气体持续溢出,且一直未达到平衡状态;125 ℃温度下挥发油的溢出量较前3个温度条件呈现跳跃式增加,预热30 min后达到顶空平衡的状态,挥发性油质气体的量不再增加;150 ℃温度下在预热15 min后,挥发油溢出变缓,逐渐达到平衡状态;175 ℃温度下挥发油溢出量最多,预热15 min尚未达到平衡状态.4)α-蒎烯是云南松针叶受热溢出的挥发油组分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模拟预热条件下得到其相对含量在23.45%~79.66%,预热50℃温度下α-蒎烯的相对含量最高.5)以175℃、预热15 min条件下的α-蒎烯溢出量为100%,相对而言,50 ℃和75℃温度下预热60 min的α-蒎烯的相对溢出量仅为14.2%和25.1%;100 ℃温度下预热60 min的α-蒎烯的相对溢出量可达63.6%;125 ℃温度下预热30 min的α-蒎烯的相对溢出量达到90%;150 ℃预热温度下的α-蒎烯的相对溢出量达到90%只需要15 min.[结论]温度越高,云南松针叶中的挥发油越容易快速溢出;云南松针叶中的挥发油组分只有在预热温度达到一定条件后才会溢出,特别是倍半萜烯,但溢出温度远低于该组分的沸点;云南松针叶中的α-蒎烯在很低的预热温度下(50 ℃)就能溢出,是火场中参与燃烧的主要挥发性油质气体组分,火场温度升高和预热时间延长都会使α-蒎烯溢出量明显增加,其在真实火场大环境中的溢出量和累积规律应做为今后高强度极端火行为研究的重要内容.

    云南松挥发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水蒸气蒸馏法模拟预热顶空进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红锥人工林立木生长应变的变异规律及受生长弱化处理的影响

    唐继新潘启龙刘衡田祖为...
    120-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红锥人工林立木生长应变的变异规律及受生长弱化处理的影响,为制定降低生长应力的营林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在南亚热带区域红锥人工林中,选择不同树龄和生长势等级(A级:优势木与亚优木;B级:中庸木;C级:被压木与濒死木;D级:枯立木)的林木,于不同季节测定立木生长应变指标(可反映不能直接测定的生长应力)并分析其变异规律,探究立木生长参数、树干方位和树干高度以及生长弱化处理(A处理:树干基部环状剥皮;B处理:树干基部注射草甘膦生长抑制剂)对生长应变的影响.[结果]红锥人工林立木生长应变在不同生长势、季节、树龄间存在显著差异:生长应变随生长势等级降低而减小,夏季生长应变最高、春季最低,且夏季的变化显著大于其他季节;生长应变与测定月份的平均土壤温度、空气温度、月降水量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湿度、空气湿度显著负相关;生长应变随树龄增加而增大.红锥人工林立木生长应变表现出显著的周向变异性;在树干高度9.0 m以下,伐倒木的生长应变在不同树干高度差异不显著.与对照(未进行任何生长弱化处理)相比,生长弱化处理1年后红锥人工林立木生长应变显著降低,在树干基部环状剥皮和注射草甘膦生长抑制剂的降幅分别达50%和30%.[结论]红锥人工林立木生长应变受林木生长势、季节、树龄和树干方位等树木特征以及测定月份湿度、温度、降水量等气象因子的显著影响,非夏季采伐有利于降低木材生长应力.红锥人工林立木生长应变与树木高径比相关性不显著,调节林木密度不能显著降低生长应力.在树干基部环状剥皮和注射草甘膦生长抑制剂的生长弱化处理,可显著降低立木生长应变.

    红锥人工林木材生长应变变异性生长弱化处理

    动态测试木材泊松比的悬臂梁1/3跨贴片法

    王正张栋邹红艳陈清平...
    128-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提出一种悬臂梁1/3跨贴片法,以简化木材泊松比测试方法并提高测试精度.[方法]基于梁一阶弯曲振动的应力和应变分析提出一种动态测试木材泊松比的方形截面悬臂梁1/3跨贴片法.首先,对于云杉、欧洲赤松和山毛榉3个主向方形截面悬臂梁试件,长厚比为8、10、12、16和20,应用ANSYS 19模态程序块计算其一阶弯曲模态应力和应变,确定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比值的绝对值-εy/εx沿悬臂梁表面中央线x/l的变化曲线,即-εy/ex-x/l曲线以及横向应力σy=0的位置;其次,根据方形截面悬臂梁-εy/εx-x/l曲线在x/l=0.2~0.7范围内呈平直线的变化特征以及其上-εy/εx等于相应的木材主向泊松比参考值,提出测试木材泊松比的1/3跨贴片法(应变片粘贴于距试件悬臂端l/3处);最后,利用1/3跨贴片法动态测试落叶松弦向(LT)和径向(LR)、西加云杉横切向(TR和TL)以及单板层积材(LVL)纵向和横向的泊松比.[结果]采用对称加载的四点弯曲梁法和轴向拉伸法试验验证了 1/3跨贴片法动态测试木材泊松比的有效性(3种方法测试的落叶松、西加云杉和LVL泊松比十分吻合);从试验方面说明1/3跨贴片法与σy=0贴片法测试木材泊松比的一致性(1/3跨贴片法动态测试的落叶松和西加云杉的泊松比与σy=0贴片法相当吻合).[结论]方形截面悬臂梁1/3跨贴片法除具有试验操作简单和测试精度高的优点外,用3根方形截面悬臂梁试件即可动态测试LT、LR、RT、RL、TR和TL共6个木材主向泊松比,优于悬臂板试件σy=0贴片法;该方法采用长厚比8~20的方形截面悬臂梁试件,适用于测试木材6个主向泊松比,贴片位置与木材主向和试件尺寸无关.

    木材泊松比正方形截面悬臂梁1/3跨贴片法动态测试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近红外光谱与数字图像特征信息融合木材树种识别

    潘玺李康杨忠
    136-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自动提取,探究融合木材近红外光谱与数字图像特征信息准确识别木材树种的可行性.[方法]以樟科10种木材标本为例,使用手持式近红外光谱仪和便携式扫描仪采集木材标本横切面近红外光谱和图像.创新引入递归图方法,将手持式近红外光谱仪采集的一维短波长近红外光谱转换为二维图像,促进卷积神经网络从近红外光谱数据中提取判别性更强的特征,实现近红外光谱与图像在二维尺度上的融合.构建结构简单的双分支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自动提取、融合近红外光谱与图像特征识别木材树种.[结果]与直接使用一维近红外光谱的建模方法相比,近红外光谱递归图结合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识别性能提升1.79%~14%;与使用近红外光谱或图像单一特征识别相比,双分支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自动提取、融合近红外光谱与图像特征,对10种木材的识别性能至少提高3%,模型准确率、精度和召回率均大于99%.[结论]一维短波长近红外光谱递归图转换能够促进卷积神经网络从近红外光谱数据中提取判别性更强的特征,提高模型识别性能.双分支卷积神经网络能够充分提取并有效融合木材近红外光谱与图像特征,一定程度上可克服使用单一特征识别木材树种的不足,提高木材树种识别效果.

    木材树种识别卷积神经网络近红外光谱图像特征提取与融合

    呼伦贝尔市典型生态产品禀赋与价值化实现路径优化

    潘丰十牛香郭珂
    146-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开展呼伦贝尔市生态空间生态产品禀赋分析,结合比较优势分析结果与实际探索情况对价值化实现路径进行优化设计,以实现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复合性协调发展.[方法]基于呼伦贝尔市13个旗(市、区)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育、固碳和生态康养4类典型生态产品价值量,结合全市和地区GDP,采用资源禀赋分析法计算各旗(市、区)的禀赋系数并分析比较优势.[结果]资源禀赋分析结果与生态空间资源分布一致,4类典型生态产品禀赋均具有强比较优势的旗(市)为根河市、额尔古纳市和鄂伦春自治旗,得益于森林和湿地分布面积较大;但上述旗(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GDP位列全市中下游,表现出生态资源存量与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协调.目前呼伦贝尔市生态产品动态监测、价值核算体系和价值化实现路径设计仍处于起步阶段,生态系统服务提供的隐性附加价值未被很好测算和体现出来.基于呼伦贝尔市资源禀赋和价值实现相关障碍因素的分析,提出4种可行的优化路径:精准量化补偿森林生态效益;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推动生态产业发展.[结论]通过多种措施有效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优势,可推动落后区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提高林草湿生态空间生态产品能力、解决地区生态与发展不协调问题供科学决策依据.

    生态空间资源分布生态产品禀赋价值实现优化路径呼伦贝尔市

    樟子松人工林自然更新过程中断的机制及可能调控途径

    党宏忠陈帅钟鹏韩辉...
    158-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樟子松是中国北方生态防护林的重要树种,其天然林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北坡和呼伦贝尔沙地一带,而引种营建的人工林则已遍布中国北方,成为"三北"工程建设的主要常绿乔木树种.樟子松天然林自然更新良好,但大部分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自然更新不良或失败,全球气候持续变化更加剧了其自然更新的不确定性,成为威胁三北工程行稳致远的重大隐患.本文梳理了有关樟子松及其原种欧洲赤松自然更新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分析了母树特征、生境特征和干扰等关键因子影响自然更新过程的效应与原理.基于与天然林更新过程的比较,划分了樟子松人工林自然更新的5个关键阶段,并明确了各阶段受非生物和生物类因子联合影响的机制.最后,针对改变林地的地下、地表和地上环境条件,分别提出了破土整地、地表火烧、伞护庇荫人工促进更新措施建议,对于推进"三北"工程区樟子松固沙林的世代更新具有积极意义.

    樟子松人工林自然更新干旱人工促进

    枳实黄酮提取、生物活性及其改性研究进展

    周鹏李湘洲
    168-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源次生代谢物的开发与利用是发挥森林"钱库"作用的重要途径.枳实黄酮是一类天然的林源黄酮类化合物,因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等领域.然而,当前枳实提取物产业仍存在资源利用率较低、枳实黄酮生物活性作用机制不明以及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综述了枳实黄酮的提取方法,提出了强化质量传递过程与揭示提取机理的策略;评述了枳实黄酮的主要生物活性与作用机制;梳理了通过化学结构修饰或包埋技术进行改性增加其利用价值的途径.同时,对开展枳实黄酮的研究提出了建议:1)在提高枳实资源利用率方面可采用多种技术联合或多组分提取的方法实现枳实黄酮的高效提取,建立质量传递模型并结合表征技术揭示提取过程中的物质迁移规律;2)在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方面可以通过实验与计算化学相结合的手段深入研究枳实黄酮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揭示其生物活性作用的分子机制;3)在枳实黄酮的改性方面可融合计算化学手段精准设计改性策略并诠释改性机制.

    枳实黄酮提取生物活性改性

    基于机器视觉的胶合性能测量技术研究进展

    杨滨郝景新李贤军吴新凤...
    177-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胶黏剂可将小尺寸木质材料单元黏接成人造板、胶合板和胶合木等形式,应用于木结构建筑、承重墙、装饰、地板和桥梁等工程材料中.胶合性能是评价胶黏剂胶黏能力的重要依据,与其相关的指标主要包括胶合强度、施胶分布、渗透性、剪切强度、剥离率、木破率等.近年来,机器视觉技术已被广泛用于辅助评价胶合性能.为更详细、全面了解基于机器视觉的胶合性能测量技术,本研究在收集国内外胶合性能测量技术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概述基于机器视觉的图像采集技术、图像预处理技术、图像分割技术和图像识别分类,阐述机器视觉技术在胶黏剂分布、渗透性和木破率3方面的应用,讨论基于机器视觉技术无法准确分割数字图像导致测量精度低的相关问题,总结机器视觉技术胶合性能测量技术优化方法,并提出今后研究展望:1)实现胶接接头上胶黏剂与木质材料的精准识别,特别是浅色胶黏剂与基材的识别,尤其包括刨花板和纤维板等板材的胶点与细小的木质单元;2)深入探究不同测量对象的像素级单位特征与机器视觉的测量机制;3)基于机器视觉技术进行科学、健全和体系的评价机制研究;4)深入探究图像采集的光照条件、采集设备、样品放置等环境因素对采集图像质量的影响机制;5)建立胶合性能评价数据库,为深度学习或胶合性能深入分析提供数据来源.

    胶黏剂胶合性能机器视觉测量

    马边大风顶保护区森林砍伐后大熊猫栖息地恢复过程

    李辉张群艳蒲冠桦尹华康...
    191-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掌握砍伐后森林的恢复进程,为制定大熊猫栖息地修复措施提供基础依据.[方法]以马边大风顶保护区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为基础,使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法,移动窗口法分析该保护区森林砍伐前后40年间森林覆盖度的变化特征,并结合野外实地样方调查评价保护区林地的破碎化和连通性.[结果]1)保护区内的森林遭到严重砍伐,森林面积从295 km2降至230 km2,之后逐步恢复到274 km2并于近年达到277 km2,森林面积逐渐接近砍伐前水平,恢复速率也随之下降,且小规模偷伐盗伐仍在影响森林恢复.2)保护区内被严重砍伐的区域较为集中,主要分布于丝厂拉达-觉罗豁防火公路沿线区域,以及永红管护区西南部与马拟管护点北方区域,导致保护区高连通性林地被阻隔分为3个区域.3)丝厂拉达-觉罗豁防火公路沿线区域遭受砍伐最严重,该区域具有代表性,区域内的前期修复结果并未达到大熊猫适宜栖息地要求,仍需改进,宜试行森林恢复与保护实验.[结论]保护区内森林破碎化严重,各区块间存在分隔,对照大熊猫原始生境进行栖息地修复,建立大熊猫生境廊道并加强管控是必要且亟需的措施.

    森林砍伐森林恢复移动窗口法大熊猫栖息地马边大风顶保护区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后插1-后插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