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林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林业科学
中国林学会
林业科学

中国林学会

沈国舫

月刊

1001-7488

linykx@forestry.ac.cn

010-62889820

100091

北京万寿山后中国林学会

林业科学/Journal Scientia Silvae Sinicae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林学会主办的、代表中国林业科技最高水平的学术刊物,创刊于1955年。主要刊登林业领域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反映我国林业科技水平及进展,评述学术动向,开展学术讨论。内容包括森林培育、森林生态、林木遗传育种、森林保护、森林经理、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经济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林业经济及林业宏观决策研究等方面,以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综合述评为主,还有学术问题讨论、研究简报、科技动态、新书评介等栏目。从1999年起,开始刊登附中文摘要的英文论文。 从2009-01-01起,作者需登录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促脂剂对湿地松家系的增脂效果及对生长的影响

    王哲刘阳赵奋成曾明...
    106-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不同成分促脂剂对湿地松的促脂效果以及对生长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广东地区湿地松的促脂剂,为实际生产中降低采脂成本提供参考.[方法]以广东省台山市红岭种子园的湿地松半同胞子代测定林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不割脂(T0,生长量对照)、常规割脂(T1,试验对照)和使用不同成分促脂剂T2~T5割脂,促脂剂的主成分分别为K2SO4、萘乙酸(NAA)、苯甲酸(BA)和乙烯利(CEPA).2018年处理并收集松脂7次,2019年处理并收集松脂6次,在处理前收集1次不使用促脂剂的本底产量,所有产脂量和生长量均进行每木测量.[结果]2018年分析结果显示,家系效应和处理效应都极显著(P<0.01),二者互作效应不显著(P>0.05).前2次促脂效果极显著,增脂率超过135%,而第3次促脂效果有所下降,到第4次时只有T5的脂产量高于对照,但也未达到显著水平,第5~7次T2-T4均没有显著的促脂效果,仅T5依旧保持19%以上的增脂率.7次收集总脂产量显示T5促脂效果最好,增脂率为51.73%.2019年分析结果显示,家系效应在第1次收集不显著(P>0.05),在其他批次都是显著或极显著水平(P<0.05),各个处理组的产脂量本底值无显著差异,之后6次均显示出显著的促脂效果,增脂率29%~269%.6次收集总产量显示,T5促脂效果最好,增脂率为160.61%.各家系产脂量的排名在不同年份、不同处理间变化较大,其中家系I2和I7相对较稳定.2年的生长量分析结果表示湿地松家系效应显著,不同处理组之间的生长量无显著差异,不同处理组之间树高和0.9 m的直径在1年内的增量也没有显著差异.同一年份内不同批次的产脂量有极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范围0.2455~0.8544;不同批次与总产量的相关系数,2个年份均是第1次割脂与总产量的相关系数最低.产脂量与生长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产脂量与0.9 m高处的直径有较稳定的极显著正相关,而产脂量与树高的正相关性不确定,在不同年份以及不同的处理中不显著、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均有检测到,2018年还检测到1次显著的负相关.[结论]不同成分的促脂剂对湿地松的增脂效果差异显著,同一促脂剂在不同气候环境条件下效果也不同,本研究显示以20%硫酸与3%CEPA为主要成分的T5促脂效果最好也最稳定,且与家系无显著互作效应,适宜在湿地松林中大面积推广使用.同一株树在不同时间产脂量差异较大,在测量产脂量性状时,应避免只用第1次割脂的数据.不同家系在不同时间、不同年份和不同处理的产脂量也有较大变化.参试的11个家系中I2和I7的产脂量相对较高且较稳定.使用促脂剂在短时间内对树木高度和0.9 m高处的直径生长均无显著影响,产脂量与直径的相关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用直径作为产脂量的间接选择性状指标.虽然产脂量与树高相关性较弱,但使用T2、T3、T5促脂剂对较高树高的湿地松增脂效果更加显著.

    湿地松产脂量促脂剂生长量混合线性模型

    银腺杨84K盐胁迫应答基因PagMYBR96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赵凯樊艳邹圣强郇旭辉...
    117-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在银腺杨84K中鉴定到1个应答盐胁迫的MYB-related基因PagMYBR96,克隆了该基因并对其特征及参与的生物学过程进行分析,为后续基因功能及调控机制研究和林木基因工程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PCR技术从84K杨cDNA中扩增PagMYBR96基因,对其编码的蛋白序列进行理化性质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对该蛋白的保守结构域、进化关系、亲疏水性、跨膜区域、信号肽、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进行分析.采用农杆菌介导的烟草叶片瞬时转化试验分析蛋白亚细胞定位情况;通过酵母转化筛选试验分析蛋白的转录激活活性;通过RT-qPCR分析基因的空表达模式;借助基因共表达及功能注释与富集分析解析基因集参与到的生物学过程和代谢通路.[结果]从银腺杨84K中克隆了长度为882 bp的PagMYBR96基因,编码293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33306.33 Da,理论等电点为6.32,含有保守的MYB结构域和特征氨基酸,与长梗柳中的同源蛋白亲缘关系较近,没有跨膜区域,也不存在信号肽,可能是一个亲水性蛋白质.PagMYBR96为核定位蛋白,且在酵母中没有转录激活活性.基因时空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PagMYBR96在84K杨的根和叶中均可应答盐胁迫,且在胁迫初期上调表达,到达峰值后渐渐恢复.PagMYBR96及与其共表达的518个基因与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生物调节、对刺激应答、发育过程等相关,且分别被显著富集到类泛素蛋白结合酶活性、类泛素蛋白转移酶活性、泛素蛋白转移酶活性和泛素结合酶活性等GO term及氨酰-tRNA生物合成、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和丙酮酸代谢等通路中.[结论]银腺杨84K PagMYBR96基因可以在不同的组织中应答盐胁迫,并通过不同的生物学过程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及胁迫应答.PagMYBR96及其共表达基因的功能与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介导的蛋白质降解及丙酮酸代谢等过程相关.

    银腺杨84K盐胁迫MYB-related转录因子表达分析

    松天牛小首螨的研究Ⅲ.携播特性

    李俊楠陈润恺付煜蔡梦玲...
    128-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松天牛小首螨是新发现对松材线虫传播媒介松褐天牛卵具有寄生致死作用的微型携播螨类,研究阐明该螨的携播特性可为深入理解其生境适应性、评价其应用潜能和建立科学的野外应用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室内饲养、行为观察、模拟试验和野外诱捕调查,研究松天牛小首螨在松褐天牛成虫体表的分布规律,在松褐天牛成虫取食、产卵和共饲养等过程中的携播规律以及林间松褐天牛成虫携带松天牛小首螨的情况.[结果]松天牛小首螨以雌成螨为携播螨态,主动转移聚集在松褐天牛成虫体腹面沟缝处,雌、雄天牛均以后胸腹面携螨数量显著最多.在携螨天牛取食过程中,1 h内每头雌、雄天牛分别平均传播3.0、2.9头松天牛小首螨到松枝上.在携螨松褐天牛雌成虫产卵过程中,平均每产1粒卵可传播6.5头松天牛小首螨到天牛产卵部位.松天牛小首螨可在不同松褐天牛成虫个体间相互传播,当携螨天牛与未携螨天牛共饲养2天后,平均每头携螨天牛可传播39.3头松天牛小首螨到未携螨天牛体上,传播率为8.1%,共饲养10天后则每头携螨天牛可传播192.2头松天牛小首螨,传播率达38.5%.在不同天牛共饲养组合中,携螨雄天牛向未携螨雌天牛传播松天牛小首螨的数量和传播率均显著最高.在松天牛小首螨自然栖息林分内的松褐天牛成虫携螨率为55.0%,其中雌、雄天牛的携螨率分别为61.6%和39.2%,雌天牛显著高于雄天牛,平均每头雌、雄天牛分别携螨291.4、247.3头,二者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松天牛小首螨以雌成螨附着在松褐天牛成虫体腹面,通过在不同天牛成虫个体间传播、天牛的取食和产卵等行为传播扩散和繁殖扩张种群.该螨的这一携播特性既是其种群生境适应性的体现,也说明其具有较强的生物防治应用潜能.在未来林间应用中,可通过在松褐天牛成虫活动区或松褐天牛卵高密度部位释放松天牛小首螨,利用该螨的携播特性发挥其生物防治效能.

    松天牛小首螨松褐天牛携播松材线虫病

    微钻阻力法间接测量木材密度

    姚建峰郭旭展符利勇王雪峰...
    138-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微钻阻力仪钻针阻力与木材密度之间合适的模型形式,以及不同树种之间和同类树种之间的数学模型适应性,为微钻阻力法间接测量木材密度提供依据.[方法]1)使用Resistograph 650-S微钻阻力仪测量包含软木和硬木8个树种木材样品的钻针阻力和绝干密度,每个树种2/3的测量数据作为建模数据集,1/3的测量数据作为测试数据集;2)基于总体建模数据集,建立所有树种钻针平均阻力与木材绝干密度之间的线性模型、对数模型以及线性模型与对数模型相结合的混合模型,选用决定系数最高的模型形式作为总模型反映钻针平均阻力与木材绝干密度之间的关系;3)基于软木类和硬木类建模数据集,使用选定的模型形式分别建立软木类和硬木类木材钻针平均阻力与木材绝干密度之间的类模型;4)基于每个树种建模数据集,使用选定的模型形式建立每个树种钻针平均阻力与木材绝干密度之间的分模型;5)基于测试数据集,计算总模型、类模型和分模型的估计标准误差和平均估计精度,分析各级别模型之间估计标准误差和平均估计精度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1)基于总体建模数据集建立的线性模型、对数模型以及线性模型与对数模型相结合的混合模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42、0.952和0.961;2)软木和硬木类模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780和0.864,分模型的决定系数在0.397~0.943之间;3)总模型、类模型和分模型估计标准误差分别为32.222、31.635和27.121 kg·m-3,平均估计精度分别为95.554%、95.636%和96.292%;4)各树种总模型、类模型和分模型相互之间的估计标准误差和平均估计精度在0.1水平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1)线性模型与对数模型相结合的混合模型的决定系数最高,采用线性模型与对数模型相结合的混合模型形式研究钻针阻力与木材绝干密度之间的关系较为合适;2)分模型的估计标准误差最小,平均估计精度最高,采用分模型预估木材绝干密度较为合适;3)当测量精度要求不高时,为降低建模工作量,可采用总模型估计木材绝干密度.

    木材密度微钻阻力法微损测量线性模型对数模型

    3D层状木基微压传感器的制备及性能

    王宁张妍夏兆鹏刘亚亚...
    148-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将去除木质素、半纤维素组分的木材作为传感器骨架材料,研究其与导电聚合物的含固比对压力传感器感测性能的影响,为开发基于绿色天然材料的低成本、高性能传感器提供新思路.[方法]以轻木为原料,通过NaClO2、NaOH溶液两步法选择性地从细胞壁中去除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组分,应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木基气凝胶并将其作为传感器骨架材料;采用浸渍法将气凝胶骨架浸入导电聚合物聚(3,4-乙烯二氧基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PEDOT:PSS)和偶联剂3-缩水甘油基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GOPS)混合溶液中,经冷冻干燥后低温加热使三者交联,制备3D层状木基微压传感器;对3D层状木基微压传感器进行结构形态表征和电学、感测性能测试,探讨木基气凝胶骨架与PEDOT:PSS含固比对压力传感器感测性能的影响.[结果]木基气凝胶骨架结构机械可压缩性好、高度多孔、具有特殊分层结构,有利于PEDOT:PSS和GOPS混合溶液吸附,CPG-0.25、CPG-0.5、CPG-0.75的电导率分别为0.02、0.15和3.04 mS·cm-1,最大压缩应变分别为72%、62%和51%,微压灵敏度分别为95.93(R2=99.6%)、96.88(R2=99.8%)和108.34 kPa-1(R2=99.1%),随着PEDOT:PSS含固比增大,复合导电气凝胶的电导率不断增大,传感器最大压缩应变逐渐减小,传感器在微压(1.5 kPa)下灵敏度逐渐增大,压力传感器CPG-0.75的微压灵敏度最高,且显示出良好的线性度和优异的稳定性(2 kPa下5000个加载-卸载循环试验的相对电阻变化率稳定,无明显电信号波动).[结论]木基气凝胶与PEDOT:PSS含固比对3D层状木基微压传感器的微压灵敏度影响较大,随着PEDOT:PSS含固比增大,复合导电气凝胶的导电性增强,传感器微压灵敏度提高.3D拱形层状多孔木基气凝胶骨架一方面在微小压力作用下传感器能够产生更多接触,电阻变化率较大,使传感器具有优异的微压灵敏度;另一方面骨架结构机械可压缩性好,使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3D层状多孔木基气凝胶微压传感器高灵敏度

    竹类植物茎秆液流研究:方法、特征及影响因素

    汤志颖高俊宏曾赞青王淼淼...
    157-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竹类植物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与解剖构造,选择适宜的茎秆液流测定方法,揭示茎秆液流的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有利于深入阐明其生理生态过程与机制,为竹林水分养分精准管理、高效利用及生态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竹类植物茎秆液流的测量方法起源于木本植物,包括热脉冲法、热消散探针法和茎热平衡法.其中,热脉冲法不受地形等环境条件的限制,但在低蒸腾状态下液流测定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热消散探针法成本相对较低,但传感器易因液流密度分布不均形成的径向梯度而引起测度误差,需要进行验证和校准;茎热平衡法无需探针钻孔,仪器包裹竹秆后可实时获取数据,但需满足流动条件稳定和温度恒定的基本假设条件.通常将3种测定方法结合应用并相互验证,从而获取较可靠的液流测定结果.竹类植物的茎秆液流具有相对普遍的规律,日变化、夜间动态和季节尺度上均表现为相似的"峰"状曲线特征.竹类植物日间液流于清晨启动,随后不断增加,至午后达到峰值,然后持续减少,入夜后达最低值;晴朗天气液流变化总体呈现"单峰"状曲线,阴雨天气呈现"多峰"状态.夜间液流总体保持低流量特征,在不同季节和环境条件下都显著低于日间液流,且变化幅度很小.季节尺度上液流量春季最低,夏末初秋最高,由冬季到夏季,液流开始上升和峰值达到的时刻均逐渐提前,由夏季到冬季则反之.不同生长阶段竹类植物液流特征也存在差异.竹类植物液流变化的影响因素包括不同于木本植物的生理解剖结构以及环境因子.其中,竹类植物中空的茎秆和地下鞭根系统是影响液流的生物学基础.环境因素通过影响蒸腾和植物根压而对液流产生影响,气温、饱和水汽压差和太阳辐射与茎秆液流的变化均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热扩散法探针的长度、测量的具体部位等测量方法差异也会导致不同测量结果.对未来竹类植物茎秆液流的测定和研究提出展望:理论上需探究其作用机理与影响机制,构建统计与验证模型;技术上应整合改进现有测定方法,研发适宜的测定方法与技术,提高测定精度;在应用上,应结合区域、气候、地形条件及竹种等差异设置参数,形成具有普遍性的测定模式.

    竹类植物茎秆液流热技术方法特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