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林业科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林业科学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盛炜彤

双月刊

1001-1498

lykxyj@caf.ac.cn

010-62889680

100091

北京万寿山后中国林科院

林业科学研究/Journal Fores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办的营林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任务是及时反映以中国林科院为主的营林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科技动态和信息等,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开展学术讨论、繁荣林业科学,更好地为我国林业建设服务。主要内容有:林木种子、育苗造林、森林植物、林木遗传育种、树木生理生化、森林昆虫、资源昆虫、森林病理、林木微生物、森林鸟兽、森林土壤、森林生态、森林经营、森林经理、林业遥感、林业生物技术及其它新技术、新方法,并增加林业发展战略、学科发展趋势、技术政策和策略等,适于林业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院校师生、领导和管理人员、基层林业职工等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3个柚木种源/家系生长表现研究

    李运兴梁坤南黄桂华邝炳朝...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国内柚木种源/家系的遗传变异特征,选育更多适应性强的优良种质.[方法]对采集自海南尖峰岭等地的13个种源/家系进行造林试验,在5、10、37 a时测定树高、胸径,应用方差分析方法进行差异性分析和重复力估算,运用偏相关分析揭示生长因子与地理及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进而筛选优良种质.[结果]①不同种源/家系间 37a生时保存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差异显著,其变化范围分别为68.81%~94.29%、11.72~16.03 m、11.33~17.92 cm、0.084 4~0.329 1 m3.②树高、胸径、材积重复力分别为0.607 7、0.513 1、0.634 4.③保存率、树高与地理坐标、气候因子相关不显著;胸径和单株材积与海拔(r=0.938**,r=0.868**)、年均温(r=0.914**,r=0.844**)显著正相关,与经度(r=-0.913**,r=-0.735*)、距离(r=-0.923**,r=-0.832**)显著负相关.④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7 a生时,种源/家系7514的保存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表现最好,8440表现最差,其次是75129.[结论]不同种源/家系间保存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差异显著,树高、单株材积有较高的重复力.柚木引种宜选择年均气温相近且距离较近的种源/家系以获得较好的遗传表现,对于凭祥当地而言,种源/家系7514适宜广泛推广种植.

    柚木种源/家系生长表现相关因子

    松材线虫入侵对湖北三峡地区马尾松林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

    宋学雨简尊吉王少博党英侨...
    1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探讨松材线虫入侵后松林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源涵养能力的变化趋势.[方法]以湖北三峡地区松材线虫入侵不同年限(0 a(未入侵)、6 a、10 a和16 a)的马尾松林为对象,采用环刀法、烘干法与室内浸泡法对林分地表枯落物和土壤层水源涵养能力进行了测定,并结合枯落物有效拦蓄量和土壤有效蓄水量定量比较林分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源涵养能力在松材线虫入侵不同年限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松材线虫入侵不同年限间马尾松林枯落物蓄积量、有效拦蓄量和最大持水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枯落物总厚度为 3.47~5.34 cm,总蓄积量为 6.11~9.62 t·hm-2,枯落物有效拦蓄量为 9.71~14.77 t·hm-2.(2)松材线虫入侵不同年限间马尾松林土壤含水量、土壤密度、非毛管孔隙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毛管持水量为 333.42~378.33 t·hm-2,饱和蓄水量为 386.27~461.20 t·hm-2,入侵 6a的马尾松林 0~10 cm和 10~20 cm土层土壤有效蓄水量(62.08 t·hm-2 和 50.08 t·hm-2)、10~20 cm土层土壤饱和蓄水量(386.27 t·hm-2)均最小.(3)综合林分枯落物和土壤层蓄水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入侵 10 a(219.72 t·hm-2)>未入侵(191.85 t·hm-2)>入侵 16 a(182.64 t·hm-2)>入侵 6 a(121.86 t·hm-2),入侵 6a林分综合蓄水量显著低于其他林分.[结论]湖北三峡地区马尾松林受松材线虫入侵的持续危害后,短期内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持水能力下降,随年限增加林分水源涵养能力逐渐恢复.因此,今后应加强松材线虫入侵的防控力度,以维持和尽快恢复三峡地区马尾松林水源涵养功能.

    松材线虫枯落物土壤水源涵养马尾松

    铝对马尾松菌根化幼苗抗逆生理和根尖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刘海燕李快芬陈后英丁贵杰...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不同Al3+水平下,研究马尾松菌根/非菌根幼苗的生理、根尖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及Al的亚细胞分布,分析菌根化苗木对铝的响应及其耐铝性,为外生菌根真菌提高寄主植物耐铝性和育苗造林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半年生菌根和非菌根马尾松苗为材料,采用砂培盆栽浇铝法,分别设置 0、0.2、0.4、0.8 mmol·L-1 Al3+(AlCl3)处理,分析其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等生理指标变化,Al的亚细胞分布,通过组织染色观察根尖ROS和MDA分布,并观察根尖超微结构变化.[结果](1)随外源[Al3+]的升高,马尾松菌根/非菌根苗根系SOD、CAT、POD活性和MDA含量均呈总体上升趋势,在高铝(0.8 mmol·L-1)水平时,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最大,且非菌根苗受到铝的影响程度更大;(2)随外源[Al3+]的升高,马尾松根尖吸收的铝含量显著增加,且菌根苗吸收的铝含量显著高于非菌根苗;(3)从细胞超微结构和Al的亚细胞分布看,大量Al3+首先与细胞壁结合,细胞内的Al3+与生物膜强烈结合,使细胞器物质向外渗漏作用加强,干扰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的各种调节过程.而由于菌根对铝的吸附作用,降低了侵入细胞内的铝离子含量,保护亚细胞器结构的同时也维持了细胞的基本功能,从而缓解铝毒性.[结论]铝处理使马尾松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增加,0.4 mmol·L-1 以上的铝浓度产生明显铝毒害症状.而菌根可以通过吸收更多的铝降低铝毒害,并提高植物耐铝能力,这很可能是马尾松菌根苗的一个重要外部抗性机制.

    菌根马尾松耐铝性抗氧化酶细胞超微结构亚细胞分布

    基于深度学习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火灾预测建模研究

    张金钰彭道黎张超珺贺丹妮...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的森林火灾进行预测,为森林防火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支持.[方法]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为研究对象,结合MCD64 A1月度火点产品、地形、气候等数据,构建森林火灾潜在影响因子数据集,分别利用卷积神经网络、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模型对研究区森林火灾的发生概率进行预测与可视化,在此基础上对模型效果进行评价并分析森林火灾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大兴安岭的主要林火驱动因子按重要性值由高到低排序为海拔、平均气温、总降水量、与水域的距离等;CNN、RF、SVM预测森林火灾发生概率的AUC值分别为0.838、0.794、0.788,CNN的精度最高;CNN能够有效划分出森林火灾易感性极高、极低的区域,有利于划分森林火灾的警示区.[结论]CNN模型比RF、SVM模型更适用于大兴安岭林火发生概率的预测;大兴安岭林火风险的空间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主要发生在东南地区.

    森林火灾预测卷积神经网络森林火灾敏感性

    云南切梢小蠹雄性内生殖器形态与精子超微结构

    鲁国艳张梦蝶张艳琳杨斌...
    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昆虫生殖是种群维持与繁荣的重要手段,研究云南切梢小蠹雄性生殖系统及其精子结构,对于探究云南切梢小蠹的持续危害规律及其灾变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以云南切梢小蠹新羽化成虫(性未成熟)和蛀干前期成虫(性成熟)为研究对象,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雄性内生殖器形态与精子超微结构.[结果]云南切梢小蠹雄性内生殖器由1对精巢、2对管状附腺、1对多管状腺体、1对储精囊、1对输精管和1根射精管组成,各组成器官在初孵时管壁纤薄,无色透明状;待性成熟后,管壁则明显增厚,精巢和多管状腺体呈橙黄色,而其它部分则为乳白色,储精囊内亦出现大量的精子.每个精子外形为线状,全长170.1±39.1 μm,分为头部和尾部两部分.头部似针状,长23.5±3.4 μm,包括1个3层的顶体复合体和1个圆柱状的细胞核;尾部细长,由2个大小不等的线粒体衍生物、2个等大的管胞、1个壶嘴状的中心体衍生物和1个典型的9 + 9 + 2式轴丝组成,但各细胞器的形态高度分化,不对称,管胞、小线粒体衍生物、管胞、大线粒体衍生物向尾部末端方向则逐渐消失不见.[结论]云南切梢小蠹雄性内生殖器的形态、组成以及精子超微结构与象虫科昆虫类似,特别是3层的顶体复合体、9 + 9 + 2式轴丝以及高度分化的尾部细胞器,研究结果不仅可丰富小蠹亚科的昆虫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而且可为深入理解云南切梢小蠹的受精生理提供参考.

    昆虫生殖云南切梢小蠹精巢精子结构电子显微镜

    不同温度下杉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碳氮磷释放及其化学计量比变化

    邹志广张马啸黄小艳张新阳...
    5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升温对不同发育阶段杉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碳(C)、氮(N)、磷(P)释放规律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揭示气候变暖背景下杉木人工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养分释放特征.[方法]收集中龄林(18年生)、成熟林(30年生)和过熟林(42年生)3个发育阶段的杉木凋落叶,设置 25、30和 35℃3个温度梯度进行室内模拟分解试验.[结果](1)在 264 d的分解周期内,各发育阶段杉木凋落叶C、N、P残留率总体表现为随分解时间的增加而减小,但不同元素残留率变化模式不同,C残留率表现为释放—富集—释放模式,N残留率表现为富集—释放模式,P残留率表现为释放—富集模式.(2)拟合模型结果表明,成熟林与过熟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N周转期在 35℃处理下比 25℃处理分别缩短了 34.4%和 16.9%,P周转期分别缩短了 38.4%和 43.8%.(3)不同发育阶段杉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C∶N、N∶P比总体呈波动变化,C∶P比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杉木凋落叶C∶N、C∶P、N∶P比变幅分别为 9.32~39.0、949~2 194、32.7~153,升温处理在凋落叶分解过程总体上增大了 C∶P、N∶P,降低了 C∶N比.[结论]温度升高能够缩短成熟林、过熟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N、P的周转期,提高各发育阶段杉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C∶P、N∶P,说明杉木凋落叶分解明显受P限制,建议根据不同发育阶段杉木的生长需求,适当增加磷肥的施用.

    杉木不同发育阶段凋落叶温度升高碳氮磷含量化学计量比

    云南亚热带地区主要林地类型土壤碳含量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赵巧巧赵筱青黄佩普军伟...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森林土壤有机碳变化对全球碳循环产生显著影响.通过探究不同林地类型森林土壤碳含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森林碳汇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澜沧县桉树人工林、思茅松纯林和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素、Duncan方差分析和冗余分析法,探究3种林地类型在0~20 cm、20~40 cm及40~60 cm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碳氮比(C/N)水平及垂直分布变化规律,并揭示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0~60 cm土层,3种林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其变化范围为 14.89~22.05 g·kg-1,高于全国森林土壤有机碳水平,以常绿阔叶林最高(22.05 g·kg-1);有机碳密度处于 3.42~4.12 kg·m-2 之间,以常绿阔叶林最高(4.12 kg·m-2);土壤 C/N在12.99~13.82之间,以桉树人工林最高(13.82);(2)随着土层加深,3种林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和C/N均呈下降趋势,以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下降趋势最明显;(3)3种林地类型有机碳含量和密度主要受土壤密度、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和全磷影响,环境和地形因子影响较小;土壤C/N主要影响因子为有机质、pH和坡向,环境因子对其影响较小.[结论]常绿阔叶林和桉树人工林土壤在碳汇方面具有优势,而思茅松纯林碳汇功能较弱.土壤碳含量变化受土壤理化指标影响较大,而受环境和地形因子影响较小.

    云南桉树引种区林地类型土壤碳影响因素冗余分析

    河岸缓冲带植被配置对径流水中磷的截留效果

    黄赛凤吴永波茆安敏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配置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素截留效果的影响,为选择适宜太湖河岸缓冲带和有效治理富营养化提供参考.[方法]以 7块大小为 20m×40 m的太湖人工林河岸缓冲带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宽度(15、30、40 m)、不同植被类型('南林 95'杨、中山杉林、'南林 95'杨-中山杉混交林)、不同林分密度(400、1 000、1 600 株·hm-2)的河岸缓冲带对径流水中总磷和可溶性磷的截留效果的差异.[结果](1)冬季缓冲带对径流水中总磷和可溶性磷的拦截效果明显优于春季缓冲带;缓冲带对径流水中可溶性磷的截留率显著高于总磷.(2)不同的河岸缓冲带对宽度的需求不同.对于中山杉林、混交林、400和1 000 株·hm-2 的杨树林而言,15 m宽的河岸缓冲带基本能满足截磷需求;1 600 株·hm-2 的杨树林需要40m以上的河岸缓冲带宽度才能满足对磷的截留要求(3)对于中山杉林和杨树林缓冲带而言,林分密度为400 株·hm-2 的缓冲带对径流水中总磷和可溶性磷的截留效果最好.(4)中山杉林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素的截留效果优于中山杉-杨树混交林和杨树林缓冲带,中山杉可作为太湖流域河岸缓冲带构建的首选植物.[结论]15 m宽400 株·hm-2 的中山杉林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素的截留能达到最大效果.

    河岸缓冲带宽度林分密度植被类型截留率

    尾巨桉林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土壤理化性质与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趋势及其规律

    陆海飞徐建民李光友马宁...
    8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比滇南山地桉树纸浆林不同龄组的林分生长指标、土壤理化性质与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及相关性,探索桉树人工林从幼龄林至过熟林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土壤理化性质与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趋势及其规律,旨在为桉树纸浆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土壤以粗粒结晶岩、泥类岩和碳酸盐岩发育形成的赤红壤或红壤,海拔 1 400~1 700 m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样地 106块,分属 5个不同龄组,通过方差、多重比较和冗余分析不同龄组的生长指标、土壤因子和植物多样性指数之间的差异,采用相关性分析揭示它们之间的关联性.[结果]不同龄组尾巨桉的树高、胸径和活立木蓄积量随林分生长而呈增长趋势,中龄林时增速较快,而到成熟林(7~8 a)时增速放缓.不同龄组间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并随林分生长过程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近熟林时达到最高值.不同龄组的土壤全氮差异显著,且林木树高、胸径和活立木蓄积量的生长与全氮有较强正相关.尾巨桉林下草本和总灌草的丰富度指数、草本均匀度指数与土壤有机质、有效锌呈正相关.灌木的丰富度指数与土壤含水量、有效氮、有效铜呈正相关.草本和灌木的Shannnon-Wiener指数与土壤全氮呈正相关,与土壤密度、pH值呈较大的负相关.灌木Pielou均匀度指数与土壤全钾呈正相关.其中,土壤有机质对尾巨桉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最大,解释比例达 18.3%(F=13.21,P<0.05).[结论]滇南山地立地生境相近的尾巨桉人工林,幼龄林生长与草本植物存在竞争关系,植物多样性对土壤结构及其物理性质的影响大于化学性质的影响,近成熟时,总灌草、灌木生物多样性达最大值,揭示了近成熟后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进入自恢复演替.

    尾巨桉植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冗余分析

    种植方式和菌根类型对吸收根性状的影响

    梁佳芳任鑫华夏蕾刘碧桃...
    92-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种植方式对两种菌根类型树种吸收根性状的影响,揭示物种共存的适应条件.[方法]本研究选择8个树种(5个AM树种和3个EM树种)的单种和所有树种混种的样地,分析不同种植方式(单种vs混种)下两类型菌根(AM vs EM)树种吸收根(1~2级根)的主要形态性状(根直径、比根长、根组织密度、单根长)和构型性状(根分支强度、根分支比)及菌根侵染率的差异.[结果]菌根类型极显著影响吸收根的形态和构型性状(p<0.001),显著影响菌根侵染率(p<0.05);种植方式仅显著影响吸收根的组织密度和根构型性状(p<0.05);菌根类型和种植方式对所有性状均无交互影响(p>0.05).AM树种根性状间的相关程度高于EM树种,混种大幅度降低AM树种根性状间的相关性.混种降低AM树种根形态性状的可塑性(比根长除外),增大其构型性状的可塑性;混种降低EM树种根组织密度的可塑性,增大根直径、构型性状及侵染率的可塑性.[结论]AM和EM树种的根形态和构型性状均有显著差异.混种对AM和EM树种根性状的可塑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增大AM树种的分支强度,降低EM树种的根组织密度.可见,不同菌根树种可以通过调节不同根性状变化来实现物种共存.

    树种丛枝菌根外生菌根根系性状菌根侵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