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林业科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林业科学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盛炜彤

双月刊

1001-1498

lykxyj@caf.ac.cn

010-62889680

100091

北京万寿山后中国林科院

林业科学研究/Journal Fores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办的营林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任务是及时反映以中国林科院为主的营林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科技动态和信息等,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开展学术讨论、繁荣林业科学,更好地为我国林业建设服务。主要内容有:林木种子、育苗造林、森林植物、林木遗传育种、树木生理生化、森林昆虫、资源昆虫、森林病理、林木微生物、森林鸟兽、森林土壤、森林生态、森林经营、森林经理、林业遥感、林业生物技术及其它新技术、新方法,并增加林业发展战略、学科发展趋势、技术政策和策略等,适于林业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院校师生、领导和管理人员、基层林业职工等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生态类群蚯蚓对凋落物源碳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配的影响

    张雪莲顾宇晨王国兵
    102-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研究不同生态型蚯蚓作用下凋落物源碳在土壤中的转化与分配规律,揭示凋落物源碳在土壤中的去向,为深入探究蚯蚓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固碳增汇潜力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应用脉冲标记法标记富集13C的杨树幼苗叶片;接种 3种不同生态型蚯蚓,通过室内短期培养试验(室温 25℃,培养 120 d),研究不同生态型蚯蚓作用下凋落物源碳在粗大团聚体(d>2 mm)、细大团聚体(2 mm≥d>0.25 mm)、微团聚体(0.25 mm≥d>0.053 mm)和粉-黏团聚体(d≤0.053 mm)4个粒径级别的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分配.[结果]接种蚯蚓后,显著促进了凋落物源碳向土壤中的并入与分配,土壤δ13C值显著提高,单独接种表栖型蚯蚓提升的幅度最低,表栖型和表-内栖型共同作用提升的幅度最高;不同粒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δ13C值在蚯蚓的作用下均显著升高;4种土壤团聚体的δ13C值,都是粉-黏团聚体的最低,粗大团聚体和细大团聚体中最高,接种赤子爱胜蚓对凋落物向土壤团聚体中并入作用效果低于接种皮质远盲蚓和威廉环毛蚓.[结论]120 d的短期培养内,不同生态型蚯蚓作用显著促进凋落物源碳向土壤中的并入与分配,更是显著增加了凋落物源碳在粗大团聚体和细大团聚体中的积累,且在表-内栖型蚯蚓和深栖型参与作用下,更显著提高了凋落物源碳向团聚体中的分配.建议可以在林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适当增加林木凋落物残体的施用,同时考虑不同生态型蚯蚓之间的协同和竞争作用,接种多种类型蚯蚓以改善或增强蚯蚓调节林业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SOC)动态的潜能,加速土壤中外源有机质向土壤中的并入与分配.

    蚯蚓生态类群土壤团聚体凋落物源碳δ13C

    不同密度下小陇山蒙古栎次生混交林树冠结构与密集度的关系

    蒋孟多马映栋蒋睿李平英...
    110-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林木树冠结构与密集度具有一定关联性.密度效应一直是森林经营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探究蒙古栎次生林林分密度与树冠结构、密集度的关系,以期深入掌握蒙古栎次生林结构特征,为蒙古栎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方法]于2020年8月在小陇山蒙古栎次生混交林中选取立地条件均一、不同密度的典型样地进行调查,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Pearson相关系数和最优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不同密度下树冠结构与密集度的关系.[结果]不同密度蒙古栎林中树冠体积的变异最强,其次为冠长与树冠面积,冠幅、冠长率和冠形率的变异最弱,树冠结构特征的变化趋势随林分密度的改变呈单峰型分布.随着林分密度递减,冠幅、树冠面积、树冠体积分别与胸径的相关性趋势近似于"L"型,而冠长和胸径的相关性趋势与林分密度的变化保持了一致,林分密度对冠长率、冠形率与胸径相关性的影响不大.蒙古栎林密集度处于中等密集至很密集状态,但不同密度林分内林木树冠的挤压与重叠程度有差异,其中优势树种蒙古栎、白桦、华山松和椴树起了决定性作用.蒙古栎林中林分密度对树冠结构与密集度关系的影响包含两种路径:林木竞争—树冠结构共同介导的间接影响;林木竞争—胸径—树冠结构共同介导的间接影响.[结论]不同密度蒙古栎林树冠结构有差异,树冠结构特征与林木胸径有关,林分密度影响了蒙古栎林树冠结构与密集度的关系.要实现蒙古栎林的可持续经营,不仅要考虑林木胸径大小,更要关注林木树冠结构特征,通过调整林分密度可优化树冠结构,改善林冠层挤压状况,以促进森林更新与增加物种多样性.

    树冠结构密集度林分密度小陇山

    青海省不同生境下青海云杉胸径生长模型研究

    马浩陈科屹徐干君党禹杰...
    119-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生境压力下青海云杉的林木胸径生长规律及生长模型,为有效保护、合理经营青海云杉林提供经验模型.[方法]利用青海地区青海云杉的树轮数据,计算单木胸径生长量,分析不同起源、不同坡位条件下胸径生长规律,构建单木胸径生长模型,对比与评价不同模型的拟合优度结果.随后选取基础模型,建立考虑起源和坡位的青海云杉单木胸径混合效应模型,采用全部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总体来看,青海云杉生长到胸高位置后,单木胸径生长量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下降后平缓变化趋势;青海云杉天然林、人工林单木生长的速生期分别为 29-44 a、29-39 a,连年生长量(CAI)和平均生长量(MAI)均在 0.40 cm以上,随后天然林单木CAI和MAI的变化平缓,人工林的变化幅度较大.不同坡位的单木胸径生长趋势具有差异.生长模型结果显示,不同起源、坡位条件下各树种最优胸径生长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在0.913以上,总体相对误差(TRE)和平均系统误差(MSE)均在±2%以内,平均预估误差(MPE)大多在5%以内,平均百分标准误差(MPSE)在35%以内.以Gompertz模型为基础模型构建的混合效应模型的R2 为0.702,拟合效果优于基础模型;检验指标TRE为 0.03%,MSE为-0.30%,MPE为 4.23%,MPSE为 29.54%,较基础模型分别下降89.3%、83.5%、20.6%、15.1%.[结论]不同生境条件下青海云杉的胸径生长规律具有差异,天然林的快速生长期持续时间长;所构建的单木胸径生长混合效应模型,可以用于估算青海省不同生境条件下青海云杉的林木胸径生长量变化.

    胸径生长量生长规律单木生长模型混合效应模型青海

    两种核桃蚜虫危害对核桃光合特征的影响

    张文佳马贵龙高桂珍
    130-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核桃黑斑蚜和核桃全斑蚜危害对不同生长期核桃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方法]在核桃的速生生长期、硬核期和脂化期,利用便携式叶绿素测定仪(SPAD-502plus)和LI-6 400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测定了核桃不同生长时期受到不同密度的两种核桃蚜虫危害不同时长后叶片的SPAD值、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等光合特性指标,并测定了受不同核桃蚜虫危害后的核桃果实质量、出仁率等.[结果]在速生生长期受到核桃黑斑蚜或核桃全斑蚜短期危害1~5 d,核桃叶片SPAD值无显著差异,而在硬核期和脂化期受核桃黑斑蚜、核桃全斑蚜和混合蚜虫危害均导致叶片SPAD值呈下降趋势.两种核桃蚜虫危害后核桃叶片的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均显著下降,且蚜虫密度不同下降程度不同.受核桃黑斑蚜和核桃全斑蚜危害后核桃单果质量(青皮)和干果质量均呈下降趋势;受不同种类蚜虫危害后的核桃出仁率均出现下降.[结论]蚜虫危害对核桃叶片光合作用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核桃果实出仁率下降.因此,对两种核桃蚜虫的防治应该采取紧急措施,以保护核桃产量和质量.

    核桃核桃黑斑蚜核桃全斑蚜SPAD值光合特征

    核桃叶片生理性焦枯与矿质元素关系研究

    王霞磊梁鑫淼刘佳乐贾鹏...
    140-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叶片营养诊断为主的方法对核桃叶片的矿质元素等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找出核桃叶片焦枯发生的原因,为核桃生产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叶片焦枯程度对核桃树进行分级,测定不同焦枯程度、不同时期核桃叶片中N、P、K、Na、Ca、Mg、Fe、Mn、Cu、Zn、B元素含量、叶绿素含量,并进行叶片矿质元素间、矿质元素与焦枯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不同焦枯程度的叶片光合色素的含量随着焦枯程度及时间的推移大体呈下降的趋势,焦枯现象会从叶缘向叶片中部发展.病情程度与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3,与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6,与Mn、B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3、-0.91.B含量与病情程度的Logistic回归系数值为-0.872,且呈现出0.05水平的显著性(p<0.05),对焦枯程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且喷施不同浓度的B肥后焦枯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结论]测定分析了'绿岭'核桃焦枯叶片11种矿质元素含量的关系,发现缺B是引起'绿岭'核桃叶片焦枯的最主要原因.

    核桃叶片矿质元素生理性焦枯

    青皮竹花形态结构与雌、雄配子的发育研究

    闫瀛丹周丽王曙光
    150-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青皮竹自然条件下不同发育阶段花器官的形态及其雌、雄配子体的解剖结构特征.[方法]采用形态解剖及石蜡制片的方法对青皮竹花器官的各部分外观形态特征以及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进行观察与描述.[结果]青皮竹小穗为无限花序,下部的小花先发育,但因小穗基部具有潜伏芽,因此又具有有限花序的特征.每个小穗约有8~10朵小花,顶端小花不育,小穗基部含有2~3枚黄棕色苞片.每朵小花均有内、外稃各1枚,浆片3枚,雄蕊6枚,雌蕊1枚.雌雄异熟,异花授粉.子房呈花瓶状,下部光滑不具棱,上部有绒毛.子房1室,侧膜胎座,倒生胚珠,双珠被.短花柱长柱头,花柱具绒毛,三分枝羽状柱头.花药呈黄色,4药室.未成熟的花药的花药壁由外向内依次为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绒毡层为腺质型,花药成熟后绒毡层退化,仅剩表皮和纤维层.花粉成熟后 2或 3核花粉粒,花药壁纵裂散粉.[结论]青皮竹花器官形态与解剖结构发育正常,而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出现多种败育情况,可能是青皮竹结实率低的重要原因.

    青皮竹雄蕊雌蕊败育

    黑木相思家系适地适树品种综合评价

    赵玥桥黄晓霞张露月高文晶...
    159-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选出适宜南方山地的黑木相思家系,揭示黑木相思长势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异规律与地形变化的关系.[方法]本文以杉木采伐迹地上营造的15年生7个黑木相思家系(M1~M7)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统计学、描述性统计、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研究了7个黑木相思家系分别在不同坡位的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和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并通过因子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对 7个黑木相思家系进行综合评价选优.[结果]7个黑木相思家系的理化性质在不同坡位的含量大多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下坡位显著高于其他坡位;家系间土壤结构和养分含量均表现出M7、M6和M5较好;研究区各养分含量总体呈块状或条带状分布,呈现从东北和西北方向往南方向递增的趋势.[结论]综合评价值在上下坡位黑木相思家系M7值最高,其生长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最佳,在中坡位黑木相思家系M6最佳.研究结果对南方山地适地适品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可用于黑木相思人工林经营管理实践中.

    黑木相思家系林木生长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异质性综合评价

    星斗山天然次生林优势种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动态

    何江徐来仙艾训儒
    171-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我国特有的天然林类型,作为亚热带山地的主要植被类型.探讨典型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优势种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动态变化,阐明短期群落发展中优势种的适应能力、种间关系和变化规律,为亚热带地区生物资源保护、恢复和森林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结合2013年和2018年的两次固定样地(48个)调查监测数据,对比分析重要值排名前10名的优势种(重要值大于2%)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指数、方差比率法、χ2 检验、联结系数、Jaccard指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动态变化.[结果](1)2013年和2018年物种组成变化较小,物种株数、科属种数减少;重要值排名前10名的优势种仅1名物种发生变动.(2)两次调查结果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均以0.2~0.5之间为主,种对数随群落发展而增加,大部分物种对生境需求具有一定相似性、互补性.随着群落发展,多数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程度逐渐降低、生态位宽度逐渐变窄、利用资源能力逐渐减弱.(3)5年间,重要值排序与生态位宽度排序并不完全相同,群落资源未被完全充分利用.水榆花楸和翅柃一直占据优势地位,与其他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呈现稳定或增加趋势.(4)两次调查中优势种的总体联结性均为显著正关联,χ2 检验、联结系数、Jaccard指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结果基本一致:正关联种对数大于负关联种对数,极显著或显著正关联种对数比极显著或显著负关联种对数多,不显著关联种对数也占有重要比例.随着群落发展,总体联结性的显著正关联逐渐增强,正相关对数和正负比值逐渐增加,负相关对数逐渐减少.[结论]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次生林处于自然演替的早期至中期阶段,种间联结松散、不紧密,水榆花楸和翅柃竞争力强,长蕊杜鹃、多脉青冈和包果柯常绿树种对环境资源利用能力不断提高.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鄂西南重要值生态位种间联结性次生林动态

    两种芒萁覆盖度下毛竹林土壤酶活性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比较研究

    董国鑫黄雪蔓王一任立宁...
    183-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毛竹林下不同盖度芒萁对土壤酶活性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方法]在亚热带选取低芒萁盖度(PE:7.75%)和高芒萁盖度(DD:63.25%)的毛竹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团聚体不同粒径碳(C)、氮(N)、磷(P)含量、参与土壤C、N、P循环的酶活性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EC:N:P)和不同类群微生物量.[结果](1)PE和DD样方土壤β-葡糖苷酶活性和N-乙酰-葡糖苷酶活性无显著差异,与PE样方相比,DD样方显著增加了亮氨酸氨基肽酶、酸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但显著降低了过氧化物酶活性,且这种差异主要在大团聚体和中团聚体.(2)与PE样方团聚体粒径间EC:N和EN:P无差异不同,DD样方微团聚体EC:N显著高于大和中团聚体,而EN:P显著低于大和中团聚体;大和中团聚体EC:N:P在PE和DD样方之间无显著变差异,但DD样方微团聚体的EN:P和EC:P显著低于PE样方.(3)除丛枝菌根真菌和放线菌分别调控PE和DD样方土壤酶活性变异外,土壤全磷含量(TP)也是影响DD样方酶活性变异的主要因子;此外,土壤全氮含量(TN)和TP分别是调控大团聚体和中团聚体土壤酶活性变异的重要因子,且大团聚体土壤酶活性变异亦受到真菌生物量影响.[结论]毛竹林下不同盖度芒萁群落显著改变了土壤团聚体不同粒径参与C、N、P循环的酶活性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区生态系统同时受到C和P的限制作用,但P限制作用更强,且高盖度的芒萁种群加剧了该作用.

    毛竹芒萁土壤团聚体土壤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山西沁水县松墨天牛发生危害规律

    高瑞贺刘佳奇刘磊范世明...
    194-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山西省沁水县松墨天牛发生规律及危害特征,为有效防控松墨天牛在山西省内进一步扩散蔓延并阻断松材线虫入侵山西省提供理论科学依据.[方法]于2019-2022年,采用"动态监测法"连续4a悬挂松墨天牛诱捕器监测松墨天牛成虫种群发生动态并分析成虫形态特征;结合"总有效积温定律"和气象数据,推算山西省沁水县松墨天牛发生世代数;建立24块标准样地,采用"每木检尺法"调查样地内的乔木树种遭受松墨天牛危害情况,同时选取36株危害致死的白皮松进行立木解剖,以明确松墨天牛在寄主树种白皮松上的发生危害规律.[结果]山西省沁水县松墨天牛雌雄成虫的鞘翅长、触角长、触角长/体长、胫节长、股节长这5个指标在雌雄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可使用松墨天牛成虫"触角长/体长"作为松墨天牛性别判定的形态指标;松墨天牛在山西省沁水县约为 1年 1代,松墨天牛成虫的发生期约为 5月下旬至 10月上旬,其中始见期为5月下旬,始盛期为6月中旬,羽化高峰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中下旬,盛末期为7月中下旬,终见期为10月上旬;在山西省沁水县,松墨天牛主要危害径级为2.50~17.50 cm白皮松树,其中幼虫主要分布于树干0~1 m(41.54%)处,羽化孔则主要集中于树干1~2 m(28.62%)范围内.[结论]松墨天牛在山西省沁水县发生世代约为1年1代,雌雄成虫形态特征差异显著;成虫发生期约为5月下旬至10月上旬,羽化高峰期主要集中在6月中旬至7月中下旬;松墨天牛在山西省沁水县主要危害白皮松树,幼虫虫口密度和羽化孔数量主要集中在树干0~2 m范围内.

    松墨天牛松材线虫病危害特征种群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