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林业科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林业科学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盛炜彤

双月刊

1001-1498

lykxyj@caf.ac.cn

010-62889680

100091

北京万寿山后中国林科院

林业科学研究/Journal Fores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办的营林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任务是及时反映以中国林科院为主的营林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科技动态和信息等,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开展学术讨论、繁荣林业科学,更好地为我国林业建设服务。主要内容有:林木种子、育苗造林、森林植物、林木遗传育种、树木生理生化、森林昆虫、资源昆虫、森林病理、林木微生物、森林鸟兽、森林土壤、森林生态、森林经营、森林经理、林业遥感、林业生物技术及其它新技术、新方法,并增加林业发展战略、学科发展趋势、技术政策和策略等,适于林业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院校师生、领导和管理人员、基层林业职工等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连栽对木麻黄人工林根际土壤古菌群落变化的影响

    张清旭李建鹃王裕华彭艳晖...
    106-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连栽对木麻黄人工林根际土壤古菌群落变化的影响,为探明木麻黄连栽障碍机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以 3个不同连栽代数(第一代First continuous plantation,FCP;第二代Second continu-ous plantation,SCP;第三代Third continuous plantation,TCP)的木麻黄人工林根际土壤为材料,以未种植木麻黄的天然乔木林根际土壤作为对照(CK),通过Illumina NovaSeq测序平台对古菌群落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从 3个不同连栽代数木麻黄人工林根际土壤和对照土壤中总共得到 1146390条有效序列,以100%序列相似度聚类得到998515个ASV.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所观察到的物种数和Chao1指数均随着连栽代数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而 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 pielou_e均以 FCP最高,TCP次之,SCP最低.Beta多样性分析、PCoA分析、UPGMA聚类分析和Anosim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连栽代数木麻黄根际土壤古菌群落物种多样性存在差异,但不同组间差异不显著.共检测到5个门,优势菌门为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且奇古菌门占比随着栽植代数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与对照相比,FCP、SCP、TCP分别下降了17.42%、50.97%、51.51%.古菌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奇古菌门与pH、全钾(TK)、全氮(TN)、全磷(TP)呈显著正相关,泉古菌门与速效磷(AP)和速效氮(AN)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古菌群落与土壤理化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证实了木麻黄人工林经过多代连续栽植后,根际土壤古菌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推测古菌群落结构失衡是导致土壤微生态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结果为揭示木麻黄人工林连栽障碍形成的原因提供了理论依据.

    连栽障碍木麻黄高通量测序根际古菌群落

    孑遗植物水松不同季节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

    张晨周柳婷王炎炎林瑞余...
    118-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水松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及随季节变化的规律.[方法]采用PCR-DGGE和Biolog-ECO微平板法测定不同季节水松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解析根际微生态各环境因子的内在规律.[结果]水松根际微生物群落中优势细菌为α-变形菌(Alphapro-teobacteria)、酸杆菌(Acidobacteria)和δ-变形菌(Deltaproteobacteria),优势真菌为粪壳菌(Sordario-mycetes).夏季水松根际微生物量和微生物多样性最高.根际微生物的碳代谢能力在夏季最强,冬季最弱,大致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速效氮可能是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水松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碳代谢能力在夏季最优,在冬季最差.季节因素显著影响着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开展相关研究时应充分考虑季节因素造成的波动.

    水松根际微生物季节动态PCR-DGGEBiolog-ECO

    日本落叶松瞬时转化体系的优化及初步应用

    邢俊霞臧巧路叶查龙张陈谊...
    129-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优化农杆菌介导的日本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瞬时转化体系.[方法]以液体增殖培养7d的日本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为受体材料,利用携带β-葡糖醛酸酶基因(GUS)的pCAMBIA1305.1载体进行瞬时转化,根据GUS的表达量及酶活性,筛选最佳侵染液浓度、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并利用筛选出的转化体系,分析落叶松scarecrow-like 6(LaSCL6)启动子的活性.[结果]瞬时转化后,GUS表达明显.当侵染液浓度OD600 为 0.2,侵染 5 min,共培养 72h时,GUS的表达量最高,∆CT值为-2.2742;当侵染液浓度OD600 为 0.05,侵染 5 min,共培养 72h时,GUS酶活性最高,为 25.7286 U·L-1.LaSCL6启动子的活性是CaMV35S启动子的 1.55倍.[结论]综合考虑GUS的表达量和酶活性,当侵染液浓度OD600 为 0.05,侵染5 min,共培养24h时,GUS的表达量和酶活性较高,这一条件可以用来进行日本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的高效转化.

    落叶松瞬时转化胚性愈伤组织GUS启动子

    马尾松人工林碳储量密度控制图研建及应用研究

    李宇昊牛青云孟京辉
    136-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马尾松是我国重要的人工林树种,不但发挥着重要的经济效益,而且在固碳释氧,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开展抚育间伐,调控林分密度是人工林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手段,而当前马尾松人工林抚育间伐存在"定性"不"定量"的问题,制约着经营目标的实现.本研究拟构建马尾松人工林碳储量密度控制图,实现马尾松人工林抚育间伐过程中的精准化.[方法]首先,以湖南省马尾松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一类清查)数据,以Reineke自然稀疏模型为基础,构建湖南省马尾松基本密度控制图.其次,将碳储量等高线加入到基本密度控制图上,构建了碳储量密度控制图,增加了以碳储量调控为目标的密度调控功能.再次,基于所构建的密度控制图,以湖南慈利县为例,对马尾松人工林的林分密度合理性进行诊断,生成密度诊断图,并提出相关经营建议.[结果]湖南省慈利县(1)绝大部分马尾松人工林的密度高于合理密度区间,林木对有限的光照、温度、水分等自然资源产生强烈竞争,甚至有些林分会产生严重的自然枯死现象,亟待开展抚育间伐,降低林分密度;(2)少部分林分位于合理密度区间范围内,此时的林分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林木个体之间处于互相促进的状态;(3)少部分林分密度低于最优密度下限,此时的林地空间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林地资源的浪费,亟待开展林下补植作业.[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马尾松林分密度控制图,能够精准指导森林抚育,此外还能够对森林经营单位的林分密度合理性进行诊断,形成林分密度诊断图,进而为合理经营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马尾松人工林Reineke自然稀疏马尾松碳储量密度控制图密度诊断图

    亚热带不同地区苦竹叶片养分化学计量变异特征及其环境的驱动作用

    张景润左珂怡郭子武凡莉莉...
    146-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地理分异对苦竹叶片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及其主要环境驱动因子.[方法]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LSD差异分析和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分析了不同地区(安徽省潜山县、浙江省龙游县、福建省沙县区)1~3 年生苦竹叶片C、N、P含量和化学计量比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纬度的升高,1~3年生苦竹立竹叶片C、N、P含量均呈下降的趋势,而C:N、C:P、N:P总体呈上升的趋势.潜山县立竹叶片C、N、P含量显著低于龙游县和沙县区,而C:N、C:P、N:P龙游县和沙县区明显小于潜山县;随着立竹年龄的增大,立竹叶片C、N、P含量均呈下降的趋势,C:N、C:P呈上升趋势,而N:P不同年龄立竹间无显著变化;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年平均温度和土壤化学性质(土壤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等)对立竹叶片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具有重要影响,而年平均降水量等气候因子和土壤物理性质影响不大.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与叶片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均呈显著正相关,并且其总影响效应水平接近.[结论]地理分异导致的苦竹叶片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变异是气候和土壤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年平均温度和土壤水解性氮、全磷、速效钾含量是影响苦竹叶片养分化学计量变异的主要驱动因子.

    生态化学计量地理分异土壤因子气候因子苦竹

    3种我国造林树种幼苗耐盐性评价及指标筛选

    甘红豪公帅刘浩褚建民...
    15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苦楝、白榆和刺槐幼苗的耐盐性差异并筛选耐盐性评价指标.[方法]以1年生苦楝、白榆和刺槐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 0、100、200和 300 mmol·L-1 NaCl处理,对各NaCl处理下 3种幼苗的生物量、生理和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NaCl胁迫抑制了苦楝、白榆和刺槐幼苗的生物量,使其叶片相对含水量下降、电解质渗透率升高;(2)刺槐幼苗叶绿素含量随NaCl浓度升高而显著下降,但苦楝和白榆幼苗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仅在300 mmol·L-1 NaCl处理下显著降低;NaCl胁迫导致3种幼苗的光合作用参数Pn、Gs、Ci和E下降,而气孔限制值、水分利用效率、根和叶中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根和叶中CAT和APX活性升高;(3)NaCl胁迫改变了苦楝、白榆和刺槐幼苗体内的离子平衡状态,使3种幼苗根和叶中的Na+含量显著升高、叶中K+含量升高;而根和叶中Mg2+和Ca2+以及根中K+含量的变化规律不完全一致.[结论]苦楝、白榆和刺槐幼苗耐盐能力强弱为白榆>苦楝>刺槐;根中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根和叶中CAT和APX活性、根中Ca2+和叶中Na+含量与苦楝、白榆和刺槐幼苗的耐盐性关联度较高,可作为耐盐性评价指标.

    盐渍化耐盐性适应性评价耐盐性指标

    伏牛山三种天然林的树干茎流季节差异及胸径影响

    牛保亮刘彦春
    169-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伏牛山三种森林类型的树干茎流差异及与林木胸径的关系,分析相同量级降雨的树干茎流季节差异.[方法]在伏牛山宝天曼地区选择三种典型天然林(华山松针叶林、锐齿栎阔叶林、华山松-鹅耳枥针阔混交林)的标准木,实测并收集树干茎流量后分析比较.[结果]生长季内的高降雨量事件(58.2 mm)导致的树干茎流体积与林木胸径呈正相关,然而在低降雨量事件(10.8 mm)下二者呈负相关.在单次降雨量相同或相近条件下,冬季的树干茎流体积(17770~35590 mL)和茎流率(0.106)显著高于春、夏和秋季,而树干茎流体积在前三个季节之间并无显著差异,针阔混交林在秋季和冬季的茎流率更高,这主要归因于冬季落叶阔叶树的林冠叶片截持作用消失.相比针叶林和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的林分密度更高且胸径更小,导致其林分树干茎流量最高.[结论]不同森林类型的树干茎流量因降雨量和林木胸径大小而异,林木胸径和叶片形态是决定树干茎流季节差异的重要因素.

    树干茎流伏牛山胸径季节变异

    不同间伐保留密度对杉木人工林枝条生长的影响

    王佳琪马东旭蓝伟立陈块明...
    175-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间伐后的林分保留密度对杉木人工林枝条发育的影响,为杉木无节材定向培育的间伐密度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 9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不同的林分保留密度:1200株·hm-2(间伐强度为 67%,L)、1800株·hm-2(间伐强度为 51%,M)和2250株·hm-2(间伐强度:27%,H),间伐后的第 5年,在各样地内选取标准木进行观测,探讨不同间伐后的林分保留密度对杉木枝条发育的影响.[结果]1)枝条总量、8m以下枝条数量、8m以上枝条数量、死枝数量、活枝数量均表现为:L>M>H,枯枝率表现为H>M>L;2)基径随间伐后的林分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增大,表现为L>M>H,且L与H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L的枝长大于M和H,说明低的林分保留密度更有利于枝条生长;3)活枝枝条基径和枝长呈明显的线性相关,死枝枝条基径和枝长线性相关性较小.4)死枝的基径、枝长、数量与活枝数量随树干垂直高度的增大而增大,活枝的基径与枝长随垂直高度的增大而减小,H、M的分枝角随垂直高度的增加而减小.5)死枝与活枝的基径、枝长与分枝角在南部区域(90°~225°)整体大于北部区域,但枝条数量在东部区域(0°~180°)大于西部区域.[结论]要根据不同的培育目的调整杉木间伐后的林分保留密度,高的林分保留密度会抑制枝条基径和数量的生长,从而减少节子的大小和数量,提高木材质量.在杉木幼龄期时可以对林木进行修枝,以减少宿存枝条,达到提高木材质量、培育无节材的目的,综合本研究的3种间伐保留密度,其中1800 株·hm-2 的林分保留密度更适宜培育无节大径材.

    杉木间伐保留密度枝条发育无节材

    不同林内环境下苦竹新鲜残体的分解特征

    林大雪赵厚本黄春华许伟华...
    183-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苦竹新鲜残体的分解过程及影响因素可以预测苦竹林在受到极端气候事件导致的机械损伤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变化过程,评估灾害对森林碳汇功能的影响,为灾后森林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广东南岭地区皆伐后苦竹大量扩张的次生林为对象,设置对照(CK)和移除林下竹子(RB)两种林内环境,采用分解袋法研究了苦竹各器官新鲜残体的分解特征.[结果]苦竹各器官新鲜残体的分解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前期阶段(前2个月)质量快速损失,后期阶段(后24个月)缓慢分解.前期阶段各器官平均质量损失率依次为竹叶(51.2%)>竹枝(31.7%)>竹根(24.4%)>竹秆(16.6%),各器官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RB环境下竹叶的质量损失率显著低于 CK.后期阶段各器官平均质量损失率依次为竹枝(40.3%)>竹叶(29.1%)>竹秆(28.1%)>竹根(19.6%),各器官间除竹叶与竹秆外均存在显著差异,RB环境下竹枝的质量损失率显著高于CK,竹根的质量损失率显著低于CK.Olson分解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各器官的分解过程,平均分解系数(k)依次为竹叶(0.891)>竹枝(0.554)>竹秆(0.249)>竹根(0.242),各器官间除竹秆和竹根外均存在显著差异,RB环境下竹叶的 k显著低于 CK.各器官分解50%的周期(T0.5)依次为竹秆(2.48 a)>竹根(2.44 a)>竹枝(0.97 a)>竹叶(0.51 a),其中竹根和竹秆显著高于竹枝和竹叶,RB环境下竹根的T0.5 显著高于CK.各器官分解周期(T0.95)依次为竹根(12.81 a)>竹秆(12.12 a)>竹枝(5.22 a)>竹叶(3.22 a),其中竹根和竹秆显著高于竹枝和竹叶,RB环境下竹秆的T0.95 显著低于CK,竹根的T0.95 显著高于CK.各器官基质质量与分解指标间的相关系数总体上表现为前期阶段高于后期阶段,CK环境下高于RB环境下,其中碳(C)、钾(K)、C/氮(N)、C/磷(P)与分解指标间相关系数较小,N、P、N/P与分解速率呈正相关,木质素/N与分解速率呈负相关.[结论]苦竹新鲜残体的分解过程表现为前期快速失重后期缓慢分解;竹叶分解速率最快,其次为竹枝,竹秆和竹根最慢;各器官基质质量中,N、P、N/P、木质素/N对分解速率影响较大,且主要影响分解前期阶段;清除林下竹子能减缓竹叶和竹根的分解,加快竹秆和竹枝的分解,减弱基质质量对分解速率的影响.

    苦竹亚热带次生林凋落物分解基质质量林下环境木质素/N

    油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对结构调整的响应研究

    法蕾裴顺祥杜满义马淑敏...
    193-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评估结构调整对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探索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动态对结构调整干扰的响应机制.[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结构调整后山西省中条山油松人工林林下土壤微生物的类群组成及多样性进行探究,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结果]油松人工林结构调整能够降低土壤的pH值,土壤养分含量显著低于对照样地.土壤微生物的优势菌群未发生较大的变化,土壤的优势细菌类群是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而优势真菌类群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被孢菌门.结构调整后油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显著增加,多样性较对照样地略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对结构调整前后的油松人工林微生物类群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RDA分析,pH、总氮、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是驱动土壤微生物类群变化的主要因子.[结论]结构调整后的油松人工林样地仍处于恢复期,微生物类群结构与未调整样地相比具有相似性,但调整后的土壤微生物类群更为丰富,变形菌门和担子菌门的增加使得土壤中固氮菌的比例提高,土壤微生物类群向有助于有机质分解的方向转换.

    油松人工林结构调整目标树经营土壤微生物微生物群落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