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林业科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林业科学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盛炜彤

双月刊

1001-1498

lykxyj@caf.ac.cn

010-62889680

100091

北京万寿山后中国林科院

林业科学研究/Journal Fores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办的营林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任务是及时反映以中国林科院为主的营林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科技动态和信息等,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开展学术讨论、繁荣林业科学,更好地为我国林业建设服务。主要内容有:林木种子、育苗造林、森林植物、林木遗传育种、树木生理生化、森林昆虫、资源昆虫、森林病理、林木微生物、森林鸟兽、森林土壤、森林生态、森林经营、森林经理、林业遥感、林业生物技术及其它新技术、新方法,并增加林业发展战略、学科发展趋势、技术政策和策略等,适于林业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院校师生、领导和管理人员、基层林业职工等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杉阔混交林自疏边界线研究

    王柏昌韩媛媛孙洪刚何功秀...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正确揭示混交林自然稀疏机制,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目标的基础.[方法]本研究利用1991~2016年福建、江西和安徽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随机边界分析和分位数回归分析,研究树种混交、纬度变化和立地条件对杉阔混交林密度和生长之间自疏轨迹的影响规律.[结果]相较于杉木纯林,杉阔混交林自疏线呈上移且趋于平缓的状态.不管采用何种拟合方式,杉阔混交林自疏线与纯林自疏线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未偏离-1.605.混交比例对杉阔混交林自疏斜率具有正向影响,纬度和立地条件具有负向影响.线性回归模型拟合得到的是混交林的林分平均密度,分位数回归拟合得到的最大林分密度线受分位数值的影响,随机边界分析可以避免主观选择自疏拟合数据的缺陷,是混交林最大密度线的最佳拟合方法.[结论]杉阔混交林自疏轨迹与杉木纯林相一致,主要受混交比例、纬度和立地条件的影响,采用随机边界分析方法可以得到混交林最大林分密度,本研究可为杉阔混交林密度确定和调控提供实践指导.

    杉阔混交林林分自疏树种混交纬度立地条件

    杉木林分密度对套种闽楠树型、光合能力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连晓倩田云龙黄健钟兆全...
    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探讨不同林分密度杉木林下套种闽楠的树型结构、光合作用及生物量分配的适应性变化规律,为杉木近成熟林林分质量精准改造与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 21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375 株·hm-2、570 株·hm-2、630 株·hm-2 和810 株·hm-2 等4个间伐保留密度处理,分别进行林下套种900 株·hm-2 闽楠形成杉阔复层林,测定分析林下套种5a后闽楠冠型、侧枝长度、分枝角、叶片形态、叶绿素荧光参数、SPAD值,以及侧枝、茎干和叶片不同器官生物量等主要适应性生长指标的差异,探讨林分密度对林下套种闽楠树冠形态特性、光合能力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规律.[结果]低林分密度(375株·hm-2 和 570 株·hm-2)杉木下套种的闽楠 2级侧枝长、1级和 2级侧枝密度大于 810 株·hm-2 林分密度处理.闽楠叶片的叶面积、比叶面积表现出随着杉木林分密度增加而增加,其中,杉木林分密度375 株·hm-2 的叶面积、比叶面积显著小于杉木林分密度810 株·hm-2,相差80.97 cm2 和10.43 cm2·g-1;810 株·hm-2 林分密度处理下,闽楠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和SPAD值均高于375 株·hm-2 林分密度处理.低林分密度下(375株·hm-2 和570 株·hm-2)套种的闽楠下层树冠叶片、总叶片生物量、以及侧枝和茎干生物量均显著大于810株·hm-2 林分密度处理(p<0.05).375 株·hm-2 林分密度处理下,闽楠通过增加株高,促进侧枝生物量积累;810 株·hm-2 林分密度处理下,闽楠减少对株高的投资,从而增加叶片生物量的积累.[结论]在低林分密度(375 株·hm-2 和570 株·hm-2)下,林下光照充足有利于闽楠生物量积累,侧枝生长,其生长状况较好;在高林分密度下(630 株·hm-2 和810 株·hm-2),闽楠可通过促使叶片长度变长,增大叶片比叶面积,增加叶片SPAD值,提高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光能捕获效率等变化来增强光捕获能力,从而适应光照资源不足的生存环境.

    杉阔异龄复层林林下套种间伐保留密度侧枝生长生物量分配格局

    杉阔混交和林下套种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高畅付若仙沐炜杰陈良喜...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与阔叶树混交是提升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探究不同杉阔混交模式下不同深度土壤氮矿化特征,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循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两种经典混交模式的林分(杉-阔套种林、杉-阔混交林)与杉木纯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深度土壤(0~5 cm、5~20 cm、20~40 cm、40~60 cm)的理化性质、有效氮含量及氮矿化速率.[结果]0~5 cm土层的净氮矿化速率显著高于其他土层.混交和套种显著提高了0~5 cm土壤有效氮含量与净氮矿化速率.与杉木纯林相比,杉-阔套种林的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增加了111.19%,杉-阔混交林的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增加了70.73%.RDA分析表明:总碳和总氮含量是影响杉木人工林土壤氮矿化速率的主要因素,土壤含水率、碳氮比、可溶性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氮等对土壤氮矿化速率也有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氮矿化速率最显著的0~5 cm土壤的碳氮比是净氮矿化速率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土壤理化性质在不同土层间对氮矿化的影响不同.[结论]土壤氮矿化与土壤深度密切相关,其主要发生在浅表层土壤且受多种土壤性质影响.杉阔混交和套种可以促进土壤氮矿化,对土壤氮矿化过程的正向影响利于维持和提升杉木人工林地的土壤肥力.

    杉木人工林杉阔混交套种土壤氮矿化

    乌汶伯克霍尔德菌P5和格氏假单胞菌RP22促杉木生长机制探究

    陈详腾魏书蒙焦如珍董玉红...
    3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拟探究乌汶伯克霍尔德氏菌P5和格氏假单胞菌RP22对杉木幼苗生长、基因表达和土壤性质的影响,初步揭示2种溶磷菌促杉木生长机制.[方法]以6个月苗龄的杉木实生苗为试验材料,将配制好的P5、RP22及P5+RP22菌剂通过根灌方式施加,每月施加一次,持续3个月.3个月后对幼苗和土壤进行取样,测定幼苗的生长生理指标和土壤指标;基于Illumina HiSeq 4 000测序平台对幼苗进行转录组分析,并筛选杉木幼苗的促生基因.[结果]与对照组(CK)相比,3种菌剂处理均促进杉木幼苗的生长.3种菌剂对杉木幼苗的促生生理机制包括:PSB提高了杉木幼苗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生理指标及磷含量;同时,增加了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全磷养分含量.转录组结果表明,3种菌剂处理后杉木幼苗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均显著富集在代谢物合成、苯丙烷生物合成、亚油酸代谢、α亚麻酸代谢和光合作用通路.对这些通路的深入分析发现,PAL、COMT、4CL、LOX1_5、AOS、AOC等基因在P5菌剂处理组显著上调;PAL、TOGT1、CYP73A、LOX1_5、psbS、psaF等基因在 RP22菌剂处理组显著上调;LOX1_5、psbO、petH、psaF等基因在P5+RP22菌剂处理组显著上调,表明3种PSB菌剂对杉木幼苗的促生机制是多个代谢通路相互协调的结果.[结论]3种菌剂能通过调控杉木幼苗的生理、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上调表达苯丙烷生物合成、亚油酸代谢、光合作用等通路中的基因,从而促进杉木幼苗生长.

    杉木幼苗溶磷菌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促生机理

    3地点马尾松生长与产脂性状家系变异及稳定性研究

    左一凡刘青华曹森周志春...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3地点10年生马尾松生长和产脂性状的家系遗传变异和遗传稳定性,为选择马尾松高产脂优良家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2年营建于福建邵武、江西峡江、湖北太子山的10年马尾松家系林进行生长和产脂性状调查,分析各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利用联合选择法选择各地点专用马尾松高产脂家系,在此基础上利用GGE模型选择高产稳定的通用马尾松家系.[结果]10年生马尾松生长和产脂性状在家系间、地点间及家系与地点互作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3个地点胸径、产脂力和产脂量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39~0.60、0.39~0.48和 0.34~0.56,均受中高等遗传控制.通过联合选择,以产脂量育种值高于对照10%、胸径和产脂力的平均值且遗传增益为正作为选择标准,3个地点分别选择11、12和6个专用马尾松高产脂家系.利用GGE模型根据家系产脂力和产脂量的高产稳定性分析得出,家系43和63既高产又稳定,作为马尾松适生区域的通用家系.[结论]马尾松生长和产脂性状在家系间、地点间及家系与地点互作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福建邵武、江西峡江和湖北太子山3个地点分别选择11、12和6个专用马尾松高产脂家系;家系43和63既高产又稳定,可作为全国适用的通用家系.

    马尾松产脂力优良家系遗传变异GGE双标图

    日本落叶松SNP和InDel位点及其所在抗生物胁迫基因挖掘

    王昕昊邢俊霞史胜青杨玲...
    5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挖掘日本落叶松SNP和InDel位点及其所在抗生物胁迫基因,为日本落叶松分子育种提供分子标记和候选基因.[方法]使用158份来自中国、日本和英国地区的日本落叶松转录组数据,首先进行分子标记位点的鉴定和分类,随后比较了活动期和休眠期基因的表达水平,最后将带有可靠分子标记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结果]本研究共鉴定到515 935个SNP位点和1 056个InDel位点,它们分布在35 827个基因上.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位点数量,推测日本地区的日本落叶松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至少在50份转录组中出现的非同义突变SNP位点有6 444个,InDel位点为10个,它们分布在3 742个基因上,可以作为可靠的分子标记进行利用.活动期和休眠期的转录组比较后,发现带有可靠分子标记的2 569个基因差异表达;GO注释后发现其中101个基因与植物对真菌、细菌、卵菌、病毒、昆虫和线虫的抗性反应有关.[结论]这些结果不仅为日本落叶松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提供了分子标记,也为利用转基因和基因编辑手段进行遗传育种提供了候选基因.

    日本落叶松分子标记抗性基因转录组

    长苞铁杉林倒木不同结构组分难降解物含量的分解程度差异

    邹向飞黎棕仁肖石红何东进...
    6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倒木不同结构组分难降解物含量的分解程度差异,为长苞铁杉林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福建省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长苞铁杉林倒木为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法,在4种林分类型(长苞铁杉纯林、长苞铁杉+阔叶树混交林、长苞铁杉+猴头杜鹃混交林、长苞铁杉+毛竹混交林)中,探究倒木不同结构组分(树皮、边材、心材)的难降解物含量在分解过程中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在倒木分解过程中,纤维素、总酚和缩合单宁含量降低,木质素含量升高;倒木缩合单宁含量除了在长苞铁杉+阔叶树混交林中随腐烂等级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外,在其它 3种林分类型中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2)从第Ⅰ腐烂等级到第Ⅴ腐烂等级,长苞铁杉倒木的难降解物质含量变化均为显著,其中树皮、边材和心材的纤维素含量分别下降100.08 g·kg-1(20.6%)、73.79 g·kg-1(15.0%)和89.87 g·kg-1(17.5%);木质素含量分别升高42.53 g·kg-1(37.7%)、36.71 g·kg-1(37.9%)和22.25 g·kg-1(22.0%);缩合单宁含量分别下降 34.45 g·kg-1(47.4%)、11.02 g·kg-1(23.5%)和 16.83 g·kg-1(44.0%);总酚含量分别下降 4.87 g·kg-1(57.6%)、1.78 g·kg-1(32.0%)和 2.06 g·kg-1(41.7%).[结论]长苞铁杉林倒木分解中难降解物含量除了与其自身C、N、P含量有关外,还受到林分类型及其结构组分与林分类型交互作用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为指导长苞铁杉林分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

    长苞铁杉林倒木难降解物结构组分林分类型

    '44号'抗虫黑杨基于根段组培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杨松宋学勤赵树堂胡建军...
    7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美洲黑杨和转BtCry1Ac欧洲黑杨的杂交子代'44号'抗虫黑杨作为试验材料,采用无菌苗根基部为外植体,建立高效稳定的组培再生体系和黑杨遗传转化体系.[方法]以'44号'抗虫黑杨无菌苗0.5~1.0 cm的根基部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激素配比对根系不定芽的诱导和生根的影响,探索根系对草铵膦的临界耐受浓度,以农杆菌介导法进行遗传转化,并通过β-葡萄糖苷酸酶(GUS)基因染色实时监控和鉴定阳性植株.[结果]筛选出'44号'抗虫黑杨根系诱导不定芽最优培养基为:WPM+20 g·L-1 蔗糖+7.8 g·L-1 琼脂+0.25 mg·L-1 6-BA+0.05 mg·L-1 NAA,分化率为86.67%;不定芽生根的最优培养基为:WPM+0.075 mg·L-1 NAA+7 g·L-1 琼脂+0.1 g·L-1 AC,生根率为75.00%.通过根系草铵膦抗性筛选梯度试验,确定根系对草铵膦筛选最适遗传转化筛选浓度为0.8 mg·L-1.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外源基因转入到根中,经不定芽诱导和生根两个阶段获得再生植株苗,经特异引物进行PCR鉴定,31个外植体中阳性植株为9株,转化效率为29.0%.[结论]建立了'44号'抗虫黑杨根系的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为黑杨派杨树的高效基因转化提供了途径的同时,也为以'44号'抗虫黑杨为基础,通过转基因技术聚合更多的优良性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44号'抗虫黑杨(P.deltoidescl.'Danhong'×P.nigra)美洲黑杨欧洲黑杨根系侵染遗传转化组培再生GUS染色

    基于杉楠近自然改造后的杉木直径分布模型研究

    江怡航刘振华胡宇欣潘红林...
    8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杉木闽楠近自然改造模式是当前我国杉木人工林近自然改造的主要技术模式.研究杉楠近自然改造后的杉木直径分布模型,可为精准预测近自然改造后的杉木材种出材量提供重要依据.[方法]以湖南郴州西山林场杉木闽楠近自然改造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利用Normal分布、Lognormal分布、Weibull分布和Gamma分布4种常用的概率密度函数模拟杉楠近自然改造后的杉木直径分布,并通过偏度和峰度分析了杉木直径分布的特点.[结果]研究发现相对于对照纯林模式,近自然改造增加了杉木大径级的株数占比,杉木平均直径与杉木直径分布的偏度正相关.根据各模式林分直径分布的卡方检验结果,Normal分布和Weibull分布拟合近自然改造下杉木直径分布效果较优.[结论]结合Weibull函数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特点,Weibull分布可用于杉楠不同近自然改造模式下的杉木直径分布,研究结果对于精准预测近自然改造下杉木的材种出材量具有重要意义.

    杉木闽楠近自然改造直径分布

    枝条角度对中国沙棘水碳代谢和生长结实的影响

    李泽淇李海波刘永强杭宇杰...
    94-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中国沙棘不同角度枝条的水碳代谢与生长结实的关系,深入了解枝条角度对生长结实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为沙棘的高效栽培技术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择中国沙棘 0°、45°、90°、135°4种角度枝条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其水势和水分输导能力、光合作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营养生长和花芽分化情况、结实性状以及果实营养成分上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不同角度枝条的水碳代谢和生长结实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0°~90°枝条的7月水势无显著差异,135°枝条7月凌晨和正午水势显著低于其它角度.随着枝条角度的增加,7月和9月的枝条PLC均呈升高趋势,枝条叶面积比导水率和茎面积比导水率呈降低趋势.0°~90°枝条的净光合速率差异不显著,135°枝条净光合速率显著低于其它角度.7月枝条NSC含量无显著差异,9月枝条木质部NSC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韧皮部NSC含量随枝条角度的增大而降低.随着枝条角度的增大,叶面积和新梢生长情况均呈降低趋势,比叶重、新梢总数、花芽占比、花芽纵横径、果实纵横经和百果质量、10 cm结果数和总黄酮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 45°和 90°达到较高水平.[结论]随着枝条角度的增加,干旱时期的水分状况变差,枝条营养生长变弱,NSC储藏、花芽分化、结实性状在45°~90°达到较高水平,因此在生产上利用45°~90°枝条结实可以提高中国沙棘产量.

    中国沙棘枝条角度水碳代谢花芽生长结实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