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连铸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连铸
连铸

王浦江

双月刊

1005-4006

010-83587696

100053

北京市白广路4号

连铸/Journal Continuous Casting
查看更多>>中国金属学会、连续铸钢分会会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LSTM的连铸异钢种混浇模型开发

    高宇张瑞忠曹金帅张庆宇...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进一步降低板坯异钢种连浇生产过程中的混浇坯长度,针对连铸生产过程中动态控制及对成分混合的影响,开展了精确预测混合过程及过渡坯划分问题的研究.通过工业试验分析了混浇生产过程中间包余钢量、拉速对成分混合的影响,发现在拉速、规格相同的条件下中间包余钢量越小,开浇后5 m铸坯位置下混合成分越接近后一炉成分,且其为主要影响因素;中间包余钢量、规格相同的条件下拉速越小,开浇后5 m铸坯位置下混合成分越接近后一炉成分,且其为次要影响因素.通过收集连铸机生产数据并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建立了以LSTM神经元网络为基础的时间序列模型,通过模型离线计算,发现在控制混浇过程中中间包余钢量的平均值相等情况下,前期控制较低的中间包余钢量可加快中间包钢水的混合过程.模型在线布置应用结果表明,平均预测偏差为3.69%,精度满足实际生产需要.

    异钢种连浇动态控制混浇模型神经元网络LSTM

    《中国冶金》杂志征稿启事

    84页

    55SiCr弹簧钢铸坯表面纵裂纹的分析与工艺控制

    孙俊喜任刚靳国兵陈涛...
    8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55SiCr弹簧钢铸坯进行热酸洗检验,发现浇次第8炉第8流铸坯试样内弧面存在纵裂纹.对裂纹内部存在的夹杂物质进行能谱分析,发现Na、F等元素含量较高,判断为结晶器保护渣卷入.为了解裂纹产生的原因,采用扫描电镜检查等手段,结合炼钢生产过程控制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钢水Als含量偏高是产生铸坯表面纵裂纹问题的根本原因.由于生产节奏紧张,该浇次采用的钢包为含铝钢周转包,生产前未采用无铝钢进行涮包操作,导致该浇次钢水Als含量偏高,要求钢水Als质量分数不大于0.005 0%,实际控制在0.005 5%~0.008 0%.浇注过程中二次氧化形成的Al2O3夹杂,在水口内壁积聚,逐渐形成大块附着物,受到高温钢水的不断冲刷,导致水口内壁的附着物突然脱落,造成各流结晶器液面的急剧变化.第8流结晶器液位要求控制在(70±5)mm范围内,但浇注末期,结晶器液位控制在34~85 mm,铸坯拉速由1.80 m/min恒拉速变为1.4~2.0 m/min,波动幅度过大.结晶器液面长时间失控,持续时间约30 min,造成铸坯表面夹渣问题,当铸坯表面受拉应力作用时,在夹渣位置产生应力集中,导致出现纵裂纹.

    夹杂物中间包水口结晶器二次氧化保护渣无铝脱氧

    厚规格板坯扇形段热装预处理工艺开发

    李新刘洋朱志远王国连...
    9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热送热装技术可以显著降低加热炉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减少钢-轧界面的碳排放.然而,热送热装的微合金钢板坯在轧制后极易产生红送裂纹,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为了研究300 mm厚微合金钢板坯的扇形段热装预处理工艺,采用高温拉伸试验研究了热装预处理过程的合理冷却速度,通过工业试验研究了热装预处理过程板坯表面温度和微观组织的变化规律,利用统计的方法研究了热装预处理后钢板的表面质量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热装预处理过程合理的冷却速度应在4.0 ℃/s以上.在扇形段热装预处理过程板坯表面温度由920 ℃降至387℃,冷却速度约4.2 ℃/s,表面回温可达742 ℃,回温速度约1.2 ℃/s;通过快冷和回温使得板坯表面形成了细小的贝氏体组织.热装预处理工艺实施后,热装温度由500~550 ℃提高至600~650 ℃,消除了高温热送热装带来的红送裂纹问题,钢板力学性能稳定.

    热装热送红送裂纹热装预处理连铸厚规格板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