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
美术

王仲

月刊

1003-1774

010-65003278 65068966

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文联大楼13层

美术/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美术》创刊于1950年,是中国文联主管,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学术期刊。《美术》全面及时地展示中国美术的发展现状,以推动中国美术创作的繁荣、发现与培养美术新生力量、活跃和深化美术理论研究、促进中外美术交流为己任,《美术》是海内外了解当代中国美术的窗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双年展"现象,看走向明天的中国艺术

    孔新苗
    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透过世纪之交国内的"双年展"现象,观察当代中国艺术与世界的对话实践及面临的问题;在"国际双年展"模式伴随西方现代艺术的演变及"当代艺术"作为艺术史时期概念的含义生成线索,探讨在当下变化的新语境中,"创新"在中西不同艺术哲学中的人文差异,分析当代中国艺术与世界互动的人文价值贡献与话语实践前景.

    国际双年展当代艺术当代中国艺术

    全球视野下架上艺术的当代发展——基于8届北京双年展的实践

    梁喆
    13-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03年首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成功举办以来,至今已举办8届,2022年将迎来第九届.从历届北京双年展来看,其策展理念是以国际视野关注架上艺术的当代延伸并展现各国艺术之间的交流互鉴,提出了对当代艺术发展的不同见解,也获得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认同.文章通过对前8届北京双年展的历史梳理、在世界语境和社会语境下观察展览主题与作品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影响3部分的论述,呈现了全球视野下北京双年展所展示的架上艺术的当代发展和关于世界艺术发展的另一种思考.

    北京双年展架上艺术当代艺术当代性全球视野社会语境

    世界绘画与雕塑的"中国支点"——我所亲历的北京双年展

    陶勤
    19-22页

    守望·分享·共创:北京冬奥会视觉形象内涵解读

    张雯李志强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京冬奥会会徽、海报、奖牌、吉祥物、公共景观等具有主题特色的综合性视觉艺术形式,通过对本土符号形态、色彩、意境的写意呈现传达出奥运精神的视觉意象,蕴含着守望本土文化的努力;它共享和传承了2008年奥运会视觉形象对书法、篆刻等本土符号的运用,拓展了传统文化内涵的时代演进;在国际视野角度,它通过共创人的健康体魄形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世界和平3种视觉设计理念,向世界展现了中华灿烂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融合,表达了中国独特的本土文化参与全球文化多元性的愿景.

    北京冬奥会视觉形象守望分享共创

    生命之光——2022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主题意涵

    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组织委员会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策划委员会
    30页

    绚丽的生命光谱

    尚辉
    31页

    生命的礼赞——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国际部分作品印象

    丁宁
    53-81页

    刘海粟"南洋时期"艺术文献研究

    李超刘康琳
    82-88,9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40年代刘海粟"被迫离沪,挟画南渡",前后长达3年半之久.在此"南洋时期",他展览数场,售画筹赈,成绩尤佳,试图以"艺术救国".本文通过对其筹赈展览组织情况的考证,荷印美术馆借展记录的解读,相关近现代美术作品流转情况的考察,"南洋新作"的再发现,以及对刘氏南下之因的追溯,指出其南洋之行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刘海粟"南洋时期"珍稀文献的研究,借此对于中国近现代美术作为重要国际艺术资源保护与转化问题的深人思考.

    刘海粟南洋时期艺术文献研究国际文化传播

    平权与革命——苏区时期女性主题美术作品研究

    吴文轲
    89-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区时期的文艺工作者紧密配合中共的革命政策,创作了大量的美术作品,作为中央苏区革命运动重要力量的"苏区女性"也成为了创作对象.在这些作品中,苏区女性以与传统女性产生鲜明对比的崭新形象出现,反映了当时苏区女性不惧牺牲、革命自主、勇于斗争、无私奉献的精神面貌,并取得了显著的传播效果.苏区美术创作者在女性主题美术创作过程中运用把握受众个体差异,了解受众切实需求并根据不同受众进行个性化传播的创作方法,确立了艺术家应深入基层、了解创作对象本身及其生活环境的实践原则,为之后延安美术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央苏区女性美术作品图像传播

    抗战漫画中的女性形象建构

    章宁书
    94-98,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近代抗战漫画主要建构了三个类别的女性形象.第一类是作为战争受难者的女性形象,抗战漫画借此刻画了民族主义对女性身体的想象,实现了女性形象与家国命运的同构;第二类是作为战斗一员的女性形象,通过对女性生理特征的淡化或凸显,反映出女性在战斗中所承担角色的特殊性;第三类是作为抗战支援者的女性形象,抗战漫画利用男性主导的民族国家话语,完成了这类女性形象的塑造.上述女性形象的建构,是抗战漫画为抗战宣传和动员而采取的主要策略之一,既反映出抗战时期女性的真实境遇,又激发了民众的民族意识与抗战热情.

    抗战漫画女性形象妇女解放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