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
美术

王仲

月刊

1003-1774

010-65003278 65068966

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文联大楼13层

美术/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美术》创刊于1950年,是中国文联主管,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学术期刊。《美术》全面及时地展示中国美术的发展现状,以推动中国美术创作的繁荣、发现与培养美术新生力量、活跃和深化美术理论研究、促进中外美术交流为己任,《美术》是海内外了解当代中国美术的窗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技术影响下的当代版画

    夏玉清
    7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版画在形态上并非"新鲜事物",但在艺术定位上,确是一个新的艺术物种.而数字版画与数字媒介的紧密相关性,也让其成为一种真正的国际艺术语言.本文基于现有研究成果,从数字版画生成出发,细究数字版画的呈现方式,进而考察数字版画技术与现代媒介之间的联动关系,追问数字版画的未来.

    数字版画当代版画版画语言

    抗战时期大后方版画运动的理论建设

    凌承纬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战时期,一场波澜壮阔的版画运动在大后方绵延数年,直到战争结束.这场革命的艺术运动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平添了一抹耀眼的光辉.回望光辉之中,不仅有创作的繁荣和成就,还有理论的活跃与建树.本文从现实主义精神的高扬、民族形式的建立、"大众化"的推进、艺术批评的开展、艺术品质的提升,以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推动等方面着眼,通过系统梳理,论述大后方版画运动理论建设的过程和成就,揭示其丰富内涵,以及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与文艺思潮发展史上的影响和意义.

    中国现代版画抗战美术大后方美术美术理论建设

    行远及众——延安木刻在上海的传播(1946-1949)

    罗翔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延安木刻发源于鲁迅先生发起的新兴木刻运动,经过抗战的洗礼,独特的民族特征和现实意义更加凸显.延安木刻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创作本身,更体现在作品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往相关研究多关注延安木刻的创作与发展,涉及传播与互动的研究也多以重庆为对象,本文则主要从展览、出版及接受情况几个方面,对抗战胜利后延安木刻在上海的传播与接受情况进行考察,讨论此时延安木刻在解放区以外地区的真实境遇与历史影响.

    延安木刻抗战八年木刻展新兴木刻艺术传播

    图像的复调——刘岘的连环木刻《罪与罚图》

    艾姝
    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岘依据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所创作的插图,是艺术家独立对原著进行内容取舍,并完成连环木刻与书籍装帧设计的"艺术家之书",在其艺术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他通过图像元素与插图配文对原著时空进行细致的重组,并将人物心理空间视觉化,结合乱线、画中画及窗户等装饰元素的运用,强化情感表达,从而显现出艺术前卫性,折射出现代的时空观念.该作在文化与思想层面与原著的叙事"复调"相呼应,却淡化了原本的宗教色彩,转而强调超越民族、文化和时空限制的人类共有情感.

    刘岘罪与罚图连环木刻文学插图新兴木刻

    方寸之间见微知著——吕林的"拓印版画"

    宁佳
    99-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吕林丰富多元的版画艺术创作,不仅折射出自身的艺术主张,更展现了其艺术思想的自觉.本文从吕林一系列的石膏版画拓片作品人手,强调从个体出发,探究其主观努力与客观环境的冲突与调和,进而指出,从文化属性上看,作品体现出艺术家对民族艺术养分的汲取;从艺术观照的维度上看,作品是对所处现实生活的挖掘;从艺术观念上看,是在中西文化融合背景下对本土现代性的颇有意味的一种艺术实践.基于这样的考量,本文将吕林的艺术创作置于中国版画艺术的形式创新历程中加以考察、比较,以此廓清他的探索路径、艺术主张,以及艺术创作背后的推动要素.

    吕林汉画像砖拓印版画

    《秘藏诠》山水版画底版刊刻时间考论

    程国亮何宛遥
    104-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宋《秘藏诠》中的4幅山水版画是迄今为止发现存世最早的山水风景版画.该组作品构图布局独特,刻印技艺精良,立意深远,对中国古代风景版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版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对于这组作品底版的刊刻时间,学界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在全面梳理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从历史学、社会学、图像学等多角度考证、分析,认为《秘藏诠》单行本底版的刊刻时间始于端拱元年(988)十二月,第二年完成并印制发行.

    御制秘藏诠山水版画底版刊刻时间

    徽州风:16世纪至17世纪书籍版画的嬗变

    李啸非
    11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世纪前期至今,"徽派版画"作为明代版画史的一个重要议题,受到研究者的持续关注.其间,围绕"徽派"概念的命名,学者们从刻书性质、地域界分、刻工作用等角度,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本文将"徽派"界定为一种风格时尚,虽与徽州书业密切相关,但其成因、运作方式以及流播的时间、空间范围,均超出了早期讨论的单一层面."徽州风"作为明代后期书业的独特景观,其核心是某种出版导向的变动;透过版画图像风格的表象,更可窥见阶层流动、身份认同等命题.

    明代版画徽派版画书业

    复现——以卡尔帕乔《风景中的年轻骑士》为中心

    郭浩南
    118-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卡尔帕乔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画派最具细节表现力的画家之一.受文艺复兴图像象征传统和赞助环境的影响,卡尔帕乔在创作中通常以不同造型表现同类细节物象,并依循原典语境为其赋予不同含义,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他的晚期作品《风景中的年轻骑士》中.本文从《风景中的年轻骑士》出发,以"复现"概念总结卡尔帕乔的艺术创作特征,并借此探讨"复现"之于宏观艺术史的意义.

    复现卡尔帕乔风景中的年轻骑士威尼斯画派

    奇珍与宠物——16世纪至17世纪西班牙宫廷绘画中的侏儒图像

    阳露周杰
    125-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艺复兴时期各国的宫廷绘画中存在着大量的"侏儒"图像.西班牙宫廷似乎比其他国家更偏爱侏儒,从查理五世到菲利普四世期间,不仅购买了大量侏儒,同时也赞助了大量的侏儒肖像.本文立足查理五世到菲利普四世期间西班牙宫廷艺术中的侏儒形象,结合侏儒形象自中世纪以来的发展,探讨侏儒进入宫廷的原因,并结合他们在宫廷中的身份和地位,讨论侏儒在西班牙宫廷艺术中的特点与功能.

    侏儒图像文艺复兴西班牙宫廷绘画肖像画

    麦积山4号窟《车马出行图》中"转马"视觉现象解析

    杨晓东
    132-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麦积山4号窟北周壁画《车马出行图》中"转马"旋转的视觉现象,是中国石窟壁画中独特的艺术现象.本文从多角度进行解析,提出该壁画通过运用俯视、平视、仰视等不同视点,画面"一心一圈"式的基本框架,以及"转马"在画面中所处的特殊方位等方面的共同作用下,造就了"转马"这一视觉现象的形成.

    麦积山车马出行图转马北周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