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
美术

王仲

月刊

1003-1774

010-65003278 65068966

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文联大楼13层

美术/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美术》创刊于1950年,是中国文联主管,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学术期刊。《美术》全面及时地展示中国美术的发展现状,以推动中国美术创作的繁荣、发现与培养美术新生力量、活跃和深化美术理论研究、促进中外美术交流为己任,《美术》是海内外了解当代中国美术的窗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坚守——吴悦石的意义

    杨晓霖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吴悦石学养古今、游艺中外,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却始终坚守传统嫡脉.几十载艺海耕耘,诗书画印兼擅,尤其在大写意花鸟这一画脉中苦心孤诣,传承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彰显中国传统绘画价值.本文从传统画学构建和画脉延展出发,分"坚守传统"、 "学艺会通"、 "书画兼修"、"画学建构"四个角度,深入评析吴悦石的绘画、书法、篆刻、诗文、鉴赏、画理等"通才"式艺能,完整呈现吴悦石的艺术脉络、艺术轨迹及艺术成就,全面解读吴悦石坚守传统的初心和意义,并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现代发展进行探讨研究.

    吴悦石坚守传统文人画

    转场·透视·平面性·写生——论王克举的风景油画长卷《黄河》

    阳烁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克举历时4年创作的风景油画长卷《黄河》将"长卷"这一极具中国绘画特色的艺术创作形式,应用到了布面油画之上.本文首先试图寻找《黄河》长卷在中国美术史上的位置,阐释了《长江万里图》到《黄河万里图》的转变,分析了艺术家描绘黄河的动机.其次,本文从作品本体人手,从转场、透视、平面性、写生这四个方面对《黄河》这幅风景油画长卷进行了分析,试图阐释艺术家在创作时遇到的问题,以及他是如何通过成功解决这些问题而走向一条属于自己的、中西结合的艺术之路的.

    《黄河》王克举长江万里图油画长卷

    超越与自赎——尹呈忠的漆艺术

    张晓凌
    7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个案来解读漆画界的多重裂变图景,领略漆艺术新版图的美学迷径,尹呈忠是一个无可替代的艺术家.他的绘画清晰地标识出漆艺术40年推进的进程,几乎是一部浓缩版的漆艺术史.细究其作品从强调绘画性到趋向抽象建构,再到漆性书写与在心象层面重构"现代意象",尹呈忠从方法论、图式语言、漆语言、到图像象征,探索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当代漆艺术体系.他的成就既是以反思为核心的精神活动结果,也是其漆语言不断破局的结果.它的价值不仅在于通过不断的超越完成了大漆与自我的救赎,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富有建设性、学理性的生动案例,所以说尹呈忠既是传统漆画的破局者,又是当代漆艺术的开拓者.

    当代漆艺术以漆为媒自我救赎创新超越

    憨牛堂中有憨牛——读王志坚的水墨画牛

    林木
    76-80页

    城市文脉与家国情怀——读蔺宝钢的雕塑创作

    韩禹锋
    81-84页

    《科教兴国战略——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创作有感

    董卓
    85-87页

    从"为社会的艺术"到"为艺术的艺术"——林风眠早期艺术(1921-1938)的转向

    李永强
    88-93,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风眠早期的艺术与成熟时期的艺术有着极大区别,呈现出极强的"为社会的艺术"的特点,作品积极表现社会现实,揭露黑暗与残暴,鼓舞人们的抗争精神与斗志.他的艺术主张亦呈现出拯国救民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林风眠早期的艺术比较前卫,社会接受程度不高,无论是绘画的技法语言还是绘画的主题都远远超出当时画界、社会民众的接受能力,这也正体现出他对中国美术现代化的思考与探索.

    为社会的艺术为艺术的艺术林风眠早期艺术

    山水法乳——鼎湖山与岭南画派山水画语言体系的建立

    李若晴
    94-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东鼎湖山在晚清民国崛起,成为一处名胜.高剑父中年之后笃信释教,与山中的庆云寺结下不解因缘,多次入山写生、创作.其弟子关山月、黎雄才也创作了许多以鼎湖山为主题的山水作品.经过两代人的积累与探索,总结出一套成熟稳定的教学体系,成为岭南画派山水画语言体系的重要表征.本文以鼎湖山如何影响岭南画派绘画语言体系的建立为切入点,首先探讨鼎湖山有何特别之处,得以吸引高剑父等岭南画派画家的注意,继而分析鼎湖山于岭南画派山水画语言体系的建构产生何种影响,最后阐述高剑父及其弟子如何通过鼎湖山题材的写生创作,形成稳定的教学体系,进而产生覆盖性的影响.

    鼎湖山高剑父岭南画派

    "十七年"海派花鸟画述要

    胡建君林炜杰
    10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1949-1966)是20世纪中国画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中的海派花鸟画家的致力路向是通过艺术手段将现实社会风貌、日常生活场景表现出来,使之既具有时代精神,符合当下审美,又具有较高的艺术品质,直人人心,同时突破既往的笔墨与表现样式.本文围绕上海中国画院的成立而展开论述,考察了这一时期海派花鸟画诸家的师承关系与风格形态,进而指出,这一代海派花鸟画家继承明清之笔,回望宋元之格,吸纳西方绘画理念,在色彩与形式、笔墨与构图、题材与格局等方面纷纷作出大胆创新与变革,富有强烈的个人面貌,显示出民族性、寓意性、开放性与现代性的多元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海派花鸟画时代风采多元特征

    两宋界画中的建筑形制特征

    穆杰
    109-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宋三百年是中国古典建筑承前启后的关键历史节点,同时也是界画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些界画作品为研究两宋建筑形制提供了丰富准确的图像信息.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画面中建筑形象的对比和分析,论述两宋建筑的发展脉络和形制特征,即在南北建筑技术融合的大背景下屋顶形态的两种主要变化,分别是以十字歇山顶为代表的多种屋顶组合样式的出现和建筑檐角从平直向起翘上扬的过渡.并提出在小木作装潢部分,随着两宋文人阶层崛起,符合文人审美观念的格子窗和寻帐栏杆的形制特点成为两宋建筑的显著特征.

    宋代界画古建筑木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