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
美术

王仲

月刊

1003-1774

010-65003278 65068966

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文联大楼13层

美术/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美术》创刊于1950年,是中国文联主管,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学术期刊。《美术》全面及时地展示中国美术的发展现状,以推动中国美术创作的繁荣、发现与培养美术新生力量、活跃和深化美术理论研究、促进中外美术交流为己任,《美术》是海内外了解当代中国美术的窗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开辟新路——鲁艺木刻工作团的活动维度及相关问题

    杨灿伟
    6-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立于1938年底的鲁艺木刻工作团,通过举办流动展览、创作连环画与套色版画、出版《敌后方木刻》、创建木刻工场等活动,为木刻在敌后方的发展开辟新路.本文厘清工作团的相关问题,剖析该组织多维而丰富的活动实践,结合其时工作团在前方与后方的不同评价,探析工作团的普及工作与大众化探索所具有的前瞻意义与学术价值;并指出工作团的活动维度,既是中国木刻从"拿来主义"到民族化、大众化的落实与见证,也是阐述普及与提高之间密切关联的先声与典型.

    鲁艺木刻工作团普及《敌后方木刻》新年画大众化

    敌后文艺抗战的一面旗帜——华中鲁艺美术教育机制研究

    吴端涛沈颖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中鲁艺是在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新四军军部的直接领导下创建的,其创建是苏北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共中央在敌后沦陷区开展新文化启蒙运动的重要举措.创建华中鲁艺,反映了中原局及新四军对鲁迅在革命斗争中重要地位的共识,也是新四军在文艺战线上学习鲁迅精神的直接体现,并寄予了在敌后沦陷区能培养一批鲁迅式抗战文艺尖兵的期望.在短暂的办学时间内,本着一切为抗战宣传的宗旨,华中鲁艺培养了一批经历血与火淬炼的革命美术人才,在对敌伪的反扫荡宣传中作出重要贡献,成为苏北抗日根据地美术宣传的重要阵地.

    华中鲁艺美术教育新四军苏北抗日根据地抗战宣传

    "鲁艺传统"与"华北路径"——华北解放区美术教育的教创源流与并蓄延展(1945-1949)

    李惠子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1945年至1949年,由延安鲁艺迁离至华北解放区的一批文艺干部先后成为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及华北大学三部艺术学院的中坚力量.华北解放区美术教育也在"鲁艺传统"和"华北路径"这两条源流中并蓄延展,因地制宜地进一步围绕"创作实习"这一核心课程体系予以打造,做到学用结合,为现实需要发挥效用.其从实际出发的"创作"集中体现在下乡土改和学习考察民间美术过程中,这不仅奠定了此后"翻身"一类的叙事图像范式,也成为接续革命传统与推动美术运动之间的重要环节,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教育本位与国家需要、社会价值的有效统一.

    延安鲁艺华北解放区美术教育创作

    《讲话》依然是克服当下美术创作缺乏生活温度的明灯——兼谈刘文西艺术创作

    刘山花
    28-30,27页

    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评第七届全国架上连环画展

    李晨
    31-44页

    中国今日陶艺群像

    白明
    45-51页

    刀笔与铎声——沃渣木刻艺术生涯回溯与重读

    莫晓雯
    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沃渣作为"鲁艺"美术系的首任系主任,传承导师鲁迅的精神火种,探索木刻"民族形式"的途径,通过一道道刀痕铺陈出民族解放运动的宏大图景,将中华民族的信念和力量传播到世界.他具有敏锐、深隽的艺术感受力和丰富、自由的版画语言,他将一生的创作经验与时代风云融为一体,并将这一精神资源融化为审慎思考"文艺大众化"的刀笔实践与树蕙植兰的育人铎声.

    沃渣木刻艺术鲁艺文艺大众化

    论卢沉"水墨构成"的提出与实践

    钟捷
    5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创作积累和对西方美学理论的借鉴,卢沉提出了"水墨构成"理论,并身体力行加以实践,创作出一批有代表性、突破性的中国画作品,引发了强烈的关注,为中国画创作开辟了新途径.本文通过论述"水墨构成"理论的内涵及其创作实践,指出"水墨构成"理论是中国画教学与创作方法论的一次拓展、一次突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促进了中国画教学与创作的发展.

    卢沉水墨构成形式表现

    守正脉 拓新境——吴永良的人品和画艺

    毛建波陆嘉磊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浙派人物画第二代领军人物之一,吴永良从潘天寿、周昌谷等先师手中传承了国艺正脉,深刻领悟中国画传统内核,其首创了意笔线描教学并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促进了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本文试图从"改革中坚,意笔线描,完善浙派人物画教学"、"发展指墨,丰富色彩,拓宽中国画界域"、"通人之学,艺以人传,传承国艺正脉"三个角度,较为详尽地探讨其艺术成就与艺品观念,对现代人物画的创新与"人"、"艺"关系的处理寻找启示.

    吴永良浙派人物画潘天寿意笔线描

    诗性与淡泊——丁昆的艺术与生活

    黄向前
    70-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