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
美术

王仲

月刊

1003-1774

010-65003278 65068966

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文联大楼13层

美术/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美术》创刊于1950年,是中国文联主管,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学术期刊。《美术》全面及时地展示中国美术的发展现状,以推动中国美术创作的繁荣、发现与培养美术新生力量、活跃和深化美术理论研究、促进中外美术交流为己任,《美术》是海内外了解当代中国美术的窗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如将不尽 与古为新——刘明波的艺术经历和绘画风格

    刘佳妮
    75-79页

    技与道的追问——主题性水墨人物画创作谈

    劳政超
    80-83页

    《回音》的回音——新时代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探究

    周喆
    84-87页

    "架上连环画"的转型与跨界——10年中国连环画发展研究

    王尔义
    88-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20世纪10年代,中国连环画度过此前的低谷期,重新勃发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复兴发展的态势.这归因于"大连环画"意识下的跨界发展,以及"新连环画"的概念转型与实践创新.其中,中国美术家协会及其连环画艺委会、相关的期刊、出版社、组织、收藏群体、绘本馆和作者等均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本文围绕架上连环画的概念转型与创新发展,对20世纪10年代连环画发展情况展开分析,最终认为,在"大文科"背景和"大美术"理念下,连环画绘本的形式语言、风格面貌和传播方式,只有遵循着艺术当随时代和"百花齐放"式的多元化发展,才能发挥出自身的包容性、跨界性和雅俗共赏的叙事优势.

    连环画架上连环画绘本转型发展

    延安时期大生产运动题材美术创作的劳动叙事与意蕴表达

    张向辉刘建理
    94-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40年代,陕甘宁边区为摆脱经济和财政危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延安美术家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身体力行地践行有关大生产运动的各项政策并以此为题材进行积极创作.以大生产运动为题材所创作的美术作品,用视觉造型语言记录了这段革命历史,见证了这片光明的土地上的伟大历史进程,生动体现了文艺引领时代进步的作用.而它所蕴含的艺术大众化思想,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大生产运动美术创作劳动叙事意蕴表达

    东北鲁艺美术部的变迁与新生(1946-1953)

    刘欣宜
    101-106,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北鲁艺时期(1946-1953)的美术部延续发展了延安文艺精神,并为鲁迅美术学院的成立夯实了基础.本文从东北鲁艺美术部的生成史着手,结合回忆史料,试图通过对"初建与暂时性'散化'"、"文工团美术组的工作展开"、"复校后的美术部建设"、"美术部向'正规化'过渡"这四个方面的探求,理析东北鲁艺美术部对延安文艺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其在新中国美术界的特殊意义与价值.

    东北鲁艺延安文艺精神美术教育

    倪瓒的艺术赞助及明代收藏研究

    周娅婷
    107-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倪瓒是董其昌山水画南宗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位画家,受到清代四王的顶礼膜拜.在元代和明代,倪画被世人奉为至宝,江东之家以有无倪画辨清浊.学界对于倪瓒的研究,大多侧重于绘画、书法、诗文、美学等方面,而从艺术赞助及收藏的角度来对倪瓒进行研究尚嫌不足.本文认为,倪瓒1352年以后的很多绘画作品是基于互惠行为的创作,属于一种广义的艺术赞助行为,他的绘画创作、成就及影响和艺术赞助与收藏紧密相关,其中的艺术赞助方式主要是官僚政客赞助和社会资本赞助.

    倪瓒艺术赞助明代收藏

    "飞天羽人"图像礼仪功能探蠡

    刘璟
    114-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飞天羽人"是中国本土文化中常见的艺术形象,由印度生成,经由中亚而传入中国后实现了华化之演变.其虽植根于佛教天人思想,但受到道教飞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意识的深刻影响,这在汉画像砖(石)和敦煌壁画中有着突出的反映.中国本土文化中有翼的"羽人"和佛教文化中的飞天融为一体,经不同时代的演变,再与西方有翼之"天使"汇合于敦煌与西域等地,体现出中西文化交融的显著特性."飞天羽人"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既能表现中国哲思精神,又能体现中国艺术最初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经验"的艺术形象,堪称典型的民族文化符号,乃中西文化交流之结晶,然究其实质,则为其通过宗教形式而得到社会认可的礼仪功能.

    汉画像砖(石)佛教本土文化敦煌壁画

    进步的隐喻——新古典主义绘画中的手势和动作

    杨冰莹
    120-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18世纪晚期的法国绘画经历了一次重要的风格转型,即从面相美学转向对肢体语言的强调,手势和身体动作成为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达维特等新古典主义艺术家的作品,阐释这一转型背后的历史动因,并揭示在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时期,艺术中的手势和身体动作所承载的政治话语、哲学观念和社会意义.

    手势身体解剖启蒙主义新古典主义

    经验主义美学与"如画"审美范式的生成理路

    黄若愚
    127-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画"是英国最为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对于西方18世纪乃至此后的自然审美和风景绘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如画"指向一种像画一样的自然之魅力,既展现出了对于自然的审美关注,也包含着与画类比的鉴赏取向,其形成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兴起表里相依.经验主义美学在感性维度上对于自然审美属性的发现,为如画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基本语境.经验主义美学对于想象之愉悦的探讨,为如画类比提供了理论支撑.而古典主义风景画对于自然魅力的感性凸显,则契合了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所促成的自然审美趋向,从而为自然风景与风景绘画的关联和比较提供了参照范型.经由"如画"观念的过渡,欧洲风景绘画转向对于自然本身之美的表现,实现了从他律到自律的演变.

    经验主义美学如画自然美想象古典主义风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