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
美术

王仲

月刊

1003-1774

010-65003278 65068966

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文联大楼13层

美术/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美术》创刊于1950年,是中国文联主管,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学术期刊。《美术》全面及时地展示中国美术的发展现状,以推动中国美术创作的繁荣、发现与培养美术新生力量、活跃和深化美术理论研究、促进中外美术交流为己任,《美术》是海内外了解当代中国美术的窗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在主题性绘画创作中建构主体的"画语"系统——以《国之器·图像志》系列为例

    张振江
    7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主题性绘画再度成为美术界谈论的重要话题.众多艺术家热情投入其中,然而,也出现了急功近利,侧重叙事性、忽略艺术性等偏离艺术本质的问题.本文从创作者的角度,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认为以自由的状态、包容的心态,锤炼绘画语言,建构以艺术性为先导、叙事性为后继的主题性绘画画语系统,是提高主题性绘画艺术性的有效措施.

    主题性绘画艺术性画语系统

    "塑造的向度"——现实主义军旅题材雕塑创作谈

    邓柯
    78-81页

    走向"一般观众"的新兴木刻风格建构——以胡一川抗战时期的实践为例

    屈波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兴木刻的风格建构与创作者、观者均有关系.新兴木刻以公开展览的方式走向"一般观众",他们在接受木刻的同时也对木刻风格提出质疑,创作者因应现实情境,在古今中外的艺术资源中进行选择,调整风格,以此形成和观众的共享关系.胡一川抗战时期在延安和太行山根据地参与的木刻实践活动具有典型性,无论是其个人创作、展览还是带领鲁艺木刻工作团工作、创作与流动展览,均发挥了木刻作为抗战武器的作用.

    新兴木刻胡一川艺术风格抗战艺术观众

    延安木刻在川渝

    王岚岚
    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延安木刻对川渝地区美术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抗战时期,由周恩来领导的中共中央南方局(重庆)和《新华日报》(重庆)在这里播下了延安木刻的种子.1949年后,来自解放区的木刻工作者们扎根于此数十年,始终坚持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思想,坚持延安木刻精神,艰苦奋斗、精心培育,取得了优异的成就,为我国美术事业谱写下了光彩篇章.

    延安木刻大后方川渝地区

    延安美术家与1945年至1949年间的《东北画报》

    王越
    98-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宣传党中央政策方针,配合政治形势,《东北画报》工作人员创作了大量美术作品,其内容以通俗性、趣味性、知识性、观赏性的艺术特点对当地百姓思想文化的提高以及战争的胜利起到了推动作用.作为当时百姓最为喜爱的刊物之一,画报以人民为本位的艺术构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使艺术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思想武器.

    《东北画报》延安美术木刻漫画新年画

    《讲话》对"十七年"连环画的影响——以早期《连环画报》为中心

    黄常春
    105-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论述了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去服务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对"十七年"(1949-1966)连环画的题材选择、服务策略、创作路径和艺术批评等方面均产生了深刻影响.早期的《连环画报》(1951-1960)是"十七年"连环画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本文以《连环画报》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连环画的发展脉络、风格特征及其与《讲话》之间的联系.

    《讲话》十七年连环画工农兵

    吴镇山水画风在清代的继承与发扬

    安祥祥
    112-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吴镇作为元四家之一,其画史地位受到普遍肯定,但艺术家的画风在后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并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这也容易导致人们对吴镇画风实际影响力的认识产生偏差.本文以清代重要画家的理论和作品为切入点,梳理吴镇画风在清代产生的影响,借此加深入们对吴镇画史地位以及艺术家画风的进一步认识.

    吴镇画风传承清代画坛

    现代派艺术的箭靶——被"封印"的19世纪学院派画家卡巴内尔

    张静淼
    120-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现代派艺术风起云涌,卡巴内尔一直被当作古板、单调、落后的学院派权威,成为被攻击的箭靶,逐渐被艺术史所淡化,甚至封印.卡巴内尔被封印的原因既有他绘画自身的局限性,又有来自于当时学院派与艺术批评的影响,还有后世艺术史家书写时厚此薄彼的选择等多种原因.本文通过对卡巴内尔被封印原因的分析,厘清了卡巴内尔艺术的价值,如折中主义的倾向、浪漫主义情感和色彩、画面中的装饰感、肖像画中所呈现着感性之美等,凸显了卡巴内尔对美的把握与对主题的演绎和升华,重建了卡巴内尔应有的艺术史地位.

    卡巴内尔学院派现代派封印箭靶

    透视性凝视下的风景——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风景画中的空间实践与权力逻辑

    廖紫俨
    127-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自然主义的表征,风景成为人类图像语义符码系统中的成员,并非偶然.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催化作用下,风景逐渐从自然空间环境场域中分化,渗透到社会文化层面,最终形成风景画的概念.在其嬗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变量便是社会资本的权力逻辑.这种权力逻辑的介入,在风景中重构了空间秩序.这种新的空间秩序便是透视法,一种杂糅了科学性和权力性的凝视形式.然而,风景的人文化进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风景经由风景印刷品和"风景作为背景的绘画"的洗礼,在透视法的作用下,才最终升华成一种兼容地理学、地志学,以及环境美学的叙事媒介——风景画.

    风景画权力符号透视法实践美学

    试论宋代人物画写实求真的造型观

    李戈晔
    136-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人物画造型不仅是创造客观对象的"形",还包括使人物鲜活起来的"神","形"与"神"缺一不可.宋代人物画造型艺术风格在晚唐、五代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了"形神论",追求造型准确、形象传神,注重主观意象的表现,追求写实观念下的"真性情",从而形成了宋代人物画写实求真的造型观.

    宋代人物画写实求真造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