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学报
美术学报

赵健

双月刊

1004-1006

msxb257@163.com

020-84017610

510260

广东省广州市昌岗东路257号广州美院

美术学报/Journal Art Journal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美术学报》自1979年创刊以来,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是华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美术专业期刊,在国内艺术类期刊中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1997年荣获首届全国高等院校装帧艺术评比一等奖;1999年荣获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整体设计奖;1999年在广东省高校优秀学报评比中荣获三等奖。2000年荣获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书籍装帧艺术评奖封面设计金奖。2002年荣获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书籍装帧艺术评奖整体设计金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晚清民国名士蔡守的艺术创作

    严星柔伍庆禄
    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民国时期,名士蔡守以其奇才奇志,奇言奇行为各界所瞩目.蔡守艺术创作中的奇才体现在诗词、书画、篆刻、博物考古等领域,尤以"诗、书、画"为三绝.蔡守的奇才之奇有艺术体裁面奇广,品质格调奇高,且方法技艺奇新三个方面的特征.蔡守奇才的育成大体有主客观方面的四大原因,一是其所处之时代提供的新旧杂糅,中西交汇之际遇,这种际遇为其才华的生成提供了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土壤;二是其所接触和占有之材料异常丰盛,这为其通才尽性提供了巨大的社会资源网络便利及丰厚的艺术创造创新的素材;三是其先天所具之天赋才华,这为其独特而新颖之艺术样式奠定了别样的基底;四是其主观的勤学努力,这为其深入折中综汇中外古今艺术之长短,诞生自有之艺术风格提供了关键的一环.

    蔡守艺术创作广博而新生成原因创作道路

    18-19世纪中英的科学与艺术交流——以广州博物学植物绘画为中心

    张壹惠
    8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约翰·里夫斯、约翰·布莱克等英国人在广州东印度商行工作之余,开展博物学采集活动,并与本地画家合作完成一系列植物绘画,带回英国作为物种研究的科学图鉴.跨越半个世纪的博物学活动体现了来华的英国人与中国人多元复杂的互动.绘制精美的植物画藏品兼具博物图鉴的科学性与中国美学的艺术性,显示了中英之间科学与艺术的交流.

    博物学植物画文化交流

    人间却忆杜徵君——方从义《武夷放棹图》新探

    蔡力杰
    97-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武夷放棹图》是一件流传有序的画史名作,本文对此作的受画人、画中景及其主题意涵都作了重新考证.通过书迹分析和文献梳理,笔者考证出此作受画人应为安福人周浩.而方从义为这位好友所绘制的则是大王峰一景,该选择主要源于画家特殊的道士身份与生平经历.此外,笔者还进一步论证《武夷放棹图》所呈现的乃是隐逸主题,流露出明显的避世归隐之精神与意涵,其背后则可能与元末福建的动荡时局不无关联.

    方从义武夷山大王峰隐逸

    董其昌重塑美术史的努力:籍倪瓒纯化文人画正脉

    刘德龙张权
    105-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赵孟頫被移出"元四家",通常解释为"子昂亏节",陷入了"以人品定艺品"的窠臼,若将董其昌在元四家中"去赵孟頫入倪瓒"与其"南北宗论"联系起来看,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结合"南北宗论"对"士夫画"和"行家画"的区分,董其昌"去赵入倪"实则是纯化文人画正脉,扭转"院画"和"士夫画"的衰落局面,通过去除赵孟頫影响的画坛习气,追求倪瓒纯粹文人士夫的"逸品格调"和草草"逸笔",以达到重塑文人画史,借古以开今的目的.

    董其昌倪瓒赵孟頫元四家文人画

    《活计档》所见传教士画家艾启蒙于乾隆朝如意馆的绘制影迹

    孙启
    112-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宫廷绘画的一大特色即是加入了外来技法,其与传统绘画的交汇,为当时讲求正统法度的画坛,注入了些许活力,呈现出某种实验性的"中西融合"之画面效果.而关注到此类绘画,则不得不提及作为东西方艺术交流媒介、将西洋技法引入清宫内廷的传教士画家群体,其中就包括清代画史中未曾受到太多关注的艾启蒙.本文将以《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的记载为史料基础,围绕艾启蒙的工作种类、绘画方式、擅作题材等各方面创作情况展开论述,试图还原与揭露这位传教士画家于清代宫廷作画机构中的绘制影踪.

    如意馆宫廷绘画传教士画家乾隆朝艾启蒙

    戴本孝别号寓意探究

    张玉霞
    120-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遗民画家戴本孝,一生所用别号甚多,且善治印.戴本孝的诸多别号与印章,或与其遁隐之地有关,或与其游历有关,或以其草庐书屋为号,或直接引用庄周寓言,或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或表述其绘画思想.这些别号与印章,寓意丰富,或抒写情怀,或引据立典,或表明志向.目前学术界对戴本孝别号与印章的相关研究不够全面.本文基于戴本孝《余生诗稿》、存世作品及学界研究,从戴本孝的诸多别号与印章切入,补阙拾遗,探析戴本孝蕴藏其中的深层寓意.此研究既是探究戴本孝的心路历程、追寻其精神志趣的有效路径之一,亦是研究明遗民群体复杂的精神世界的视角之一.

    戴本孝别号与印章寓意

    周至仙游寺"吴道子画碑"考

    仝朝晖
    129-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仙游寺的法王塔始建于隋,重建于唐代.苏轼《游仙游潭记》赞誉此处吴道子画迹,其文献真实性是可信的,相传僧人把吴道子画迹碑石沉入潭底是对文献误读.今存"吴道子画碑"表现内容为佛教乐舞题材,该碑原本应是佛画图像的组画之一.这可能是苏轼所见"吴道子十六方画迹"碑石中,至今幸存之物.

    仙游寺苏轼吴道子佛教绘画乐舞

    感官世界与客观物象:欧洲历史上的"五感寓意画"的图像嬗变

    李梦蝶
    136-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亚里士多德将人体的感官分为"五感",即触觉、嗅觉、味觉、听觉和视觉."五感"从哲学意蕴到艺术表现经历曲折.公元9世纪"五感寓意画"在欧洲应运而生,逐渐由初期小佩饰发展成为名家大师乐此不疲的重要绘画主题.对"五感"的认知因宗教和社会演变等因素在画作中的寓意耐人寻味.

    "五感"五感寓意画欧洲美术史作品分析

    中国特色的艺术现代化:理解"中国式"抽象的一种角度

    谷文文
    14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中国式"抽象有着家族相似的术语如中国抽象、东方抽象等自新世纪以来从争议到"销声匿迹",在"他者"眼中的民族主义批判与对艺术史"贡献"的探讨中逐渐消弭了其存在.从"现代主义的物质历史"这一研究视角审视"中国式"抽象这一实践与学术言说的历史,可以发现这一过程充斥着当代中国艺术理想与西方现代性的博弈,是中国特色现代化在艺术领域的显著表现.从"他者"的观看到"自我"理论意识的觉醒,再到消除民族主义边界的新术语"写意精神"的提出,"中国式"抽象最终在多种机缘中找到了其学术出路.

    中国特色抽象写意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他者

    品牌标志所指寓涵的象征意义的形成及其运用

    余冠臻
    149-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品牌标志由图腾演变而来,蕴含在图腾中的象征意义也存续和体现在标志的所指寓意当中.所指的象征性根基,源自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也体现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情感表达.良好的标志是品牌形象的重要组成,也是企业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在标志设计中考虑所指的象征性,将有助于消费者形成情感的认同.

    品牌标志象征意义能指所指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