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学报
美术学报

赵健

双月刊

1004-1006

msxb257@163.com

020-84017610

510260

广东省广州市昌岗东路257号广州美院

美术学报/Journal Art Journal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美术学报》自1979年创刊以来,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是华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美术专业期刊,在国内艺术类期刊中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1997年荣获首届全国高等院校装帧艺术评比一等奖;1999年荣获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整体设计奖;1999年在广东省高校优秀学报评比中荣获三等奖。2000年荣获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书籍装帧艺术评奖封面设计金奖。2002年荣获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书籍装帧艺术评奖整体设计金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唐逊现代中国木刻版画收藏初探

    罗清奇贺旺
    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逊(Peter Townsend)是20世纪下半叶英国艺术界的重要人物之一,但鲜为人知的是,他于1941年至1951年间在中国生活与工作.期间他受周恩来的影响,对中国木刻艺术产生了兴趣,随之收藏了逾250件木刻版画作品,这些作品现收藏于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本文通过研究唐逊在中国的收藏历程以及唐逊与澳大利亚的关系,不仅揭示了唐逊木刻版画收藏的多重重要性,还为中国木刻艺术研究提供了一个海外视角.

    唐逊木刻版画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

    出走与收编:历史和政治中的庄学本摄影

    李潇雨
    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庄学本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的边疆摄影实践为分析对象,强调庄学本的边疆摄影是他不断从旧世界出走、又持续被新的知识与政治体系收编的产物.而在此过程中,庄氏的成像不仅呈现了摄影在建构现代中国"民族国家"身份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其范式的变化也展现了国家转型过程中价值取向与视觉生产之间的能动关系.这种长线的、强调影像政治文化内涵的研究视角,突破了以往庄学本摄影研究中"重前轻后"的成规,不仅为其摄影生涯描摹一个历史性的整体轮廓,也提出了理解其摄影历程和作品价值的新思路.

    庄学本摄影历史政治知识

    "澄怀观道"——山本悌二郎与澄怀堂的中国书画收藏

    邱吉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澄怀堂美术馆是当代日本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和文房四宝的重镇之一.该馆以"澄怀堂"藏品著称,是基于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山本悌二郎的旧藏品所建立起来的中国艺术收藏.本文以此前尚未公开的日本关西大学内藤文库藏山本悌二郎致内藤湖南书信以及关联序跋为线索,对山本悌二郎"澄怀堂"收藏的全貌,以及《澄怀堂书画目录》和《宋元明清书画名贤详传》的出版情况作了考察.此外,通过分析山本悌二郎与以内藤湖南为代表的书画鉴藏顾问和文人交友情况,探讨其中国书画收藏观.

    澄怀堂美术馆中国文物中国古代书画山本悌二郎内藤湖南

    《东方杂志》与中国近代美术之发展与传播

    乔志强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西文化相激相荡,各种艺术思潮、流派纷争迭起的近代中国,以"启导国民"为宗旨的《东方杂志》,积极传布美术知识,充当了美育"布道者"的角色,其以理性、客观的立场,在中西文化比较的情势下积极维护中国美术传统,发扬国光,探索中国美术发展革新之路.同时,又以开放性的国际视野,积极译介西画艺术和西画理论,关注西洋美术的动向及其思潮与流派,展现了作为大众媒介的担当,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

    《东方杂志》近代中国美育传统美术西洋美术传播

    美术家战时集聚之因:以全面抗战初期"三厅"为中心

    李光耀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以下简称"三厅")作为战时统合全国文艺界的多党派抗战文宣机构,通过组织深入前线后方的文艺宣传和声势浩大的民众动员活动,铸就国统区文化战线的战斗堡垒.本文从家国大义、政府权威、谋生之需、文艺领袖的号召力等方面探究三厅有效动员美术家群体的缘由,揭示美术家个体选择与时代语境的相互纠缠.

    第三厅美术家集聚抗战动员力量统合

    追寻"光明宇宙"——张光宇早期艺术中的家国想象

    戚孟勇朱梦璐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张光宇早期艺术创作作品中笔名、印章的考证为线索,对张光宇早期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化语境、新发现的报刊资料进行考察,探讨张光宇早期作品中对家国情感和文化认同的表达.这对于理解张光宇的艺术发展轨迹以及其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本研究也将为学术界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路径.

    张光宇"光明宇宙"艺术创作笔名家国想象

    从设计到社会——章元善"手运四环"思想的形成及实践

    彭圣芳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战前后,中国国际救济委员会发展的手工艺运动起于对"设计"的认识,却在实施中逐渐明确了设计关联着多方面的社会要素,因而以更为系统的社会视角为手工艺运动提供策略.通过组织建设和资源链接,实施者推动了手运"四环"思想的形成及实践."手运四环"不仅是对设计认识的深化,还呼应了近代中国"社会"概念和学科的引入,以及相关进步思潮,为我们理解这场"社会运动"提供了更为宏阔的视野.

    手运四环社会设计社会调查社会事业

    传顾恺之《女史箴图》"大英本"考源

    韩刚
    5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较为详细地解读大英博物馆藏传顾恺之《女史箴图》卷上图像、箴文、款识与北宋以前印鉴基础上,反思、折中前贤研究,结合相关文献记载,运用文献、图像位层逻辑分析法,层层掘进.本文认为该本并非几成定论的唐摹本,而应是流传至今的顾恺之真迹.

    顾恺之《女史箴图》卷《射雉图》

    王羲之尺牍惯用语"不一一""不具"考

    周叶青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羲之尺牍中常出现"不一一""不具"等表示不详尽叙述之义的惯用语.其中部分字形因书写草化和简化,导致笔画连带、结构单一,使人不明其构形,故释文历来存在争议,既有释作"不一一""不乙乙""不具"者,又有将"不一一"与"不具"之形义等同理解者.因此,关键在于"一一"和"具"的考释.现存王羲之尺牍拓本中此类存在争议的字形共涉及26帖.通过整理历代的释文并结合其他文献资料来考证,得出:"一一"与"具"文字构形不同,二者区别明显;"一一"多为"乙乙"之假借;"一一"或用长弧线状的草书符号表示,因这类符号高度简化,还可替代其他不同字形,要根据具体语境、结合王羲之的用字习惯才能释读.

    王羲之尺牍不一一不具乙乙假借

    谁的棋局:重读《坐隐图》

    李啸非
    7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坐隐图》被认为是一幅描绘林泉高士的书籍插图.本文通过对文本语境及相关图像的细读,认为图中景物均来自园林实景,并且借用游线的转向,营造出手卷式的视觉空间.刻书者通过筑园、著书等雅事,编织心目中理想的高士生活.《坐隐图》令人惊叹的刊刻技术背后,蕴藏宗教、历史、现实等多方面寓意,已不能视作普通的商业版刻,应是供文士阶层欣赏品读的雅玩之物.

    版画仙弈园林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