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学报
美术学报

赵健

双月刊

1004-1006

msxb257@163.com

020-84017610

510260

广东省广州市昌岗东路257号广州美院

美术学报/Journal Art Journal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美术学报》自1979年创刊以来,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是华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美术专业期刊,在国内艺术类期刊中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1997年荣获首届全国高等院校装帧艺术评比一等奖;1999年荣获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整体设计奖;1999年在广东省高校优秀学报评比中荣获三等奖。2000年荣获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书籍装帧艺术评奖封面设计金奖。2002年荣获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书籍装帧艺术评奖整体设计金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人尺牍中的绘画定制问题

    陆蓓容
    8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绘画主题至清代愈益丰富.举凡斋馆、别号、雅集、游戏等等,均可视为广义行乐图的"垂直细分领域",它们几乎成为文人群体的"刚需".限于材料,此类作品的生产逻辑尚不甚清晰.本文以所见清代尺牍材料为基础,以十八世纪的著名职业画家奚冈为主要观察对象,探讨定制者与画家的力量消长,描述这些作品如何完成.

    广义的行乐图定制受众要求服务

    互学互鉴下中国玻璃画的舶来内化与对外传播

    孙志浩罗小戍
    9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中晚期中国外销玻璃画一度风靡欧洲,尤以镜画为贵,成为了当时西方收藏界竞相追逐的珍贵东方艺术之一.中国玻璃画精湛的技艺和东方内容被西方视为具有异国情调的装饰物.清中晚期是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急剧转变的时期,玻璃画从工艺角度来说虽为舶来,但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双重本土化转换,映射出当时中国的价值观、信仰和社会心态.本文聚焦清中晚期玻璃画中一个特殊现象"东方景色中的洋人形象塑造",通过梳理"东景西人"的图像演变历程,可知这一现象不仅是沟通画匠与观者情感的中心媒介,也是承载清晚期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记忆场所,为玻璃画赋予了一种时空叙事特征.

    清中晚期玻璃画舶来本土化东景西人

    数码宋画——由詹姆斯·韦伯望远镜引发的数维观想

    罗佳洋
    98-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画全集》作为《中国历代书画全集》第一套大型图册出版,标志着整个宋画收藏、欣赏和研究的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便是数码人文的到来为人文学科打开了前所未见的广阔空间.作为身处这个时代的研究者,本文希冀借助数维观想的方法,对于上述突破的普遍性意义提出更大胆、更深层的思考.这一方法的核心在于,万物皆数,数即集合,相互区隔、交合、纠缠,体现人文艺术的形式关联,从而将宋画本身作为"世界3"的产物,融入整个人类知识恒久的宇宙体系.这为宋画的收藏者、观赏者、研究者赋予一种观想者的身份.据此,所有爱好宋画的读者也将会对收录本文的《知宋·宋代之书画艺术》的诸选篇,形成自己的观点、立场和看法,从而感知宋画之美的无限可能性.

    宋画灵生代数码人文集合观想

    "凝视"视角下史蒂夫·汉克斯的水彩画研究

    苏万循
    10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史蒂夫·汉克斯(Steve Hanks,1949-2015)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水彩画家.他的作品以逼真的写实技巧、精湛的光影表现、温馨的情感主题闻名,实现了以水彩媒介表现油画般精微细节的突破,其风格被称为"情绪写实主义"(Emotional Realism)[1].本文从拉康的凝视理论视角切入,揭示隐含在汉克斯人物画背后的复杂情感逻辑.

    史蒂夫·汉克斯水彩画美国艺术写实绘画凝视

    空间的具身化图绘——运动影像与时间影像

    伍端
    113-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梳理了具身论范式对当代建筑学审美的影响及作用,介绍了电影建筑学在新范式趋势下的跨学科探索,阐释了认知科学和德勒兹哲学在空间体验方面的理论根源及相互关系,指出德勒兹的运动影像和时间影像概念为图绘多维度具身空间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提出作为审视建筑的认知、情感、记忆和思想维度的具身图绘方式,对当代建筑的空间营造具有启示意义.

    具身空间时间运动影像

    锦上宋韵——宋代织锦的艺术与技术

    袁宣萍
    12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织锦是宋代丝织品中的重要门类,文献记载丰富,但考古实物主要出土于辽金等北方民族统治区域内.文章将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相互对照,认为北方出土的大部分织锦归为宋代织锦是合理的,并通过艺术与技术分析,对宋代织锦的基本面貌进行界定.宋代织锦在唐锦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图案严谨、端庄、典雅,在服饰和装裱等领域都有应用.宋代织锦以辽式斜纹纬锦为主,在组织结构上有自身特点.织锦在宋以后又有新的发展,从艺术和技术两方面,我们可以厘清宋代织锦与蜀锦、宋锦与云锦等三大名锦的关系.

    宋代织锦辽代图案织物组织

    宋代"闹蛾"考释

    王惠莹黄欣然俞晓群
    131-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是节日文化、节庆习俗发展的成熟时期,应节饰物种类繁多."闹蛾"一物作为元宵节的代表性头饰常在宋代诗词、画作中出现,但目前少有学者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以宋代"闹蛾"头饰作为个案研究,详细区分蛾与蝶的差异,并从其定名、具体形象、制作材料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讨论,将物质、文化和观念交织整合,还原时人生活、行为等方面的本来面貌.通过佩戴"闹蛾"以期达到消病除灾的目的、对光明温暖的向往以及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同时展现了宋人对自然的观察与认知及其背后所反映出的博物文化观念.

    宋代"闹蛾"头饰博物

    雅物之居——赵希鹄的文房构建

    梁丽君
    136-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赵希鹄在最终定稿《洞天清禄集》时是有所取舍的,且有重点主次之分:第一,前序点题,围绕文房空间系列展开;第二,注重物性本质,文中所选皆日常书房摆件或鉴藏之物,首要讨论其材质与制作工艺;第三,处处在在以物性美学为基点,以士大夫身份点评文物、艺术品的雅俗以及古今之优劣,精英阶层的审美不容置喙,是此著鲜明的论调;第四,文物的真伪考辨,体现物的时间意义,物的涉伪当然还牵涉到作伪手段、考辨真伪细节、市场推捧等诸多环节要素.

    文房鉴藏空间物性雅俗辨伪

    唐宋茶道漆器之变

    何振纪
    14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茶道,即啜茶品茗之道.起源自中国并在唐宋时代形成了独特的饮茶方式与文化风潮,这股风潮同时传播至域外,进而成为了世界性的中国茶文化现象.茶道在中国茶文化当中处在十分重要的核心位置,对茶文化的价值塑造与审美积淀发挥着了极大的引领作用.具有高度精神性与美学取向的茶道,通过贯穿其中的工艺形式将与茶相关的非物质及物质事项联结起来.漆器作为与茶事相关的器具种类之一在这个过程之中亦扮演着了不可忽略的角色,并为今天重新思考器与道的关系提供案例.

    唐宋时代茶道漆器变化

    宋代节日里女性空间的器物诠释

    陈晶
    154-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空间存在着性别差异,男性对于空间的使用具有支配权."外言不入于阃,内言不出于阃",女性的生活空间被严格限制在了家庭宅院之内.然而随着节日活动的推行与节日器物的广泛使用,宋代女性空间属性更加多面,男女空间边界逐渐模糊.在节日消费的刺激下,女性的情感需求得到重视,女性空间也呈现出从物质性向情感性转变的时代特征.

    女性节日器物诠释空间情感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