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学报
美术学报

赵健

双月刊

1004-1006

msxb257@163.com

020-84017610

510260

广东省广州市昌岗东路257号广州美院

美术学报/Journal Art Journal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美术学报》自1979年创刊以来,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是华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美术专业期刊,在国内艺术类期刊中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1997年荣获首届全国高等院校装帧艺术评比一等奖;1999年荣获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整体设计奖;1999年在广东省高校优秀学报评比中荣获三等奖。2000年荣获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书籍装帧艺术评奖封面设计金奖。2002年荣获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书籍装帧艺术评奖整体设计金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古物与边地:1943年第三次全国美展隐藏的两个主题

    孙丹妮
    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2年末至1943年初的教育部第三次全国美展是抗战以来最大的一届,也是唯一一届全国性美术展览.该展览与抗战建国的特殊关系先前已经为学者所关注,本文尝试钩沉支配美展话语的另外两个主题:古物的发掘和对边地的观看,并结合多家档案馆所藏文献,梳理其权力运作机制,试从展览的角度揭示内迁时期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文博机构、内地美术界与西部话语权之间的张力关系.

    第三次全国美术展览西部考察古物发掘民族艺术

    仿佛维多利亚——近代中国图写英女王

    任平山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人知晓并图绘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此后大清历史始终被女王声威覆盖.20世纪初,伴随着人们对满清改制的失望,维多利亚在中国的政治声誉达到顶峰.与清末对维多利亚的盛赞不同,1908年小说《仿佛维多利亚》用夸张的描写,抨击慈禧——英国女王的中国对照.

    晚清鸦片战争维多利亚图像

    中苏美术交流的互动深化与矛盾初现(1937-1949)

    陈都
    20-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苏美术交流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中的热点,但因为文献碎片化等问题的制约,导致视界长期定格在"苏联美术对华文化输入"的单一维度中.鉴于此,本文基于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末的苏联原始文献,串联大量的俄文展览图录、展评,从而研究苏联对华美术交流方面的主动性,如其对中国画的传统派与改良派的判断,以及还原他们希望中国同行接受什么样的苏联美术.由此,本文建构起"中国美术对苏联文化输出"的面向,进而反向验证中国美术界回应苏联美术的认识,从而阐释中国美术家运用下的"苏联经验"与苏联美术之间的分歧.

    中苏美术交流中国画木刻"苏联经验"

    20世纪早期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西洋画教学研究

    李春阳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20世纪早期广东地区最早的以西洋画教育为主的公立美术学校,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西洋画的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直接来源于赤社美术研究会的西洋画教学和留日、留美陆续归国的西洋画画家所移植回来的西方科学油画教育内容.它不仅带来了兼容并包的艺术理念和开放自由的创作风格,由此形成的以素描和写生为主的教学体系为广东地区培养了正统的西洋画创作和教育人才.它培养的学生,也在毕业后陆续以现代化的艺术展览、旅游写生、艺术社团、艺术协会、艺术刊物等方式实践和传播着西洋画系的教育理念,建构着广东地区乃至全国西洋画的认知维度和审美面貌.

    市立美术学校西洋画教育理念赤社多元创作实践人才养成

    留法雕塑家张澄江艺术轨迹初探

    朱平戚苗苗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澄江是20世纪前期颇为活跃的留法雕塑家.他早年毕业于上海美专西洋画系,赴法国留学雕塑七年后,回到上海美专任雕塑系主任,其纯正的学院派雕塑为上海艺术界带来了一股新风.不久因学校招生和人事安排等原因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中学美术教师.抗战时期,因拥护"江抗"而被杀害.张澄江个体身份的转换和命运沉浮折射了中国现代雕塑初创期遭遇的现实困境.

    张澄江留学法国上海美专现代雕塑现实困境

    从"革命主体"到"新意境"——钱松喦"延安"视觉象征的内在转变

    陈青青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钱松喦1960年在陕西写生期间的转变和"延安"主题绘画为切入,探讨在这条线索中"革命主体"被如何体现,新中国山水画如何从写生中总结出"新意境",其中传统山水的多重适应性、中国古典哲学观点的图式再现、江山表现的隐喻系统、自我精神的审美净化等,都如何为新中国山水画的演进提供发展动力.钱松喦的这一探索不仅凝结为一种具有激情的视觉化特征,成为联结山水与主体革命精神性的交流结构,更在主题思想、精神意蕴、语境视角、笔墨表达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创新突破,开拓了传统笔墨语境下革命叙事的新领域.

    钱松喦延安主题性美术革命精神

    寻幽原野间——野外写生的兴起与观念形塑

    朱荣荣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初,上海美专首创的旅行野外写生课程使大规模、集体性的野外写生活动进入大众的视野,影响扩及各类美专.野外写生活动呈现出空前盛况,学院框架下的野外写生观念逐渐建立.30年代,野外写生被应用于中小学新课标的建设中,成为重要的美育形式.与此同时,野外写生行为被大众所接受,在持续被实践、被讨论、被视觉再现的过程中,已然成为一种"摩登"的符号.尤其是当女性野外写生者的视觉形象被反复生产,女性角色和野外写生活动共同构成了新女性形象和时尚野外写生观念的叠合.从美专到中小学,再到大众,"到野外寻幽、写景"成为时尚的生活方式,从而建构起"野外"精英阶层的视觉文化现象,完成了野外写生观念的传播和重构.

    上海美专野外写生自然观念美育观念建构视觉符号

    化故为新:从《武汉防汛图》谈20世纪50年代山水画手卷

    齐驸
    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手卷画是中国古代绘画区别于其他文化艺术的最重要一个物质媒介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造中国画与传承传统文化的论争并行,如何改造和如何传承中国画成为时代的命题.黎雄才通过《武汉防汛图》出色地回应了时代的命题.本文以黎雄才《武汉防汛图》作为切入点,将它放在20世纪50年代传统中国画改造、建设题材的勃兴这一复杂语境中加以考察,并勾连同时期的一批手卷画,进行综合的辨析论述,力求理解传统山水画手卷这种独特的绘画类型如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并焕发生命力的历史内涵.

    黎雄才《武汉防汛图》手卷画复兴

    《伦敦新闻画报》中的清代帝王形象——19世纪英国图像新闻媒介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

    曹可婧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伦敦新闻画报》是英国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图像新闻媒介,该报在这一时期刊登的三幅晚清帝王肖像表现出不同于前代的崭新面貌,从忧惧的道光皇帝、隐喻着战败者的咸丰皇帝,到作为古老衰落王朝象征的同治皇帝.《伦敦新闻画报》综合了本土的讽刺漫画、来自中国的外销画与自17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介绍中国书籍中的相关图像.通过对图像元素的改造、挪用与重组,在新闻图像间建立了"互文"关系,并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加强了从英国国家立场出发的对当时中国形象的构建.

    国家形象帝王像图像新闻伦敦新闻画报外销画

    文化史视野下的唐碑宋刻

    赵汗青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梳理宋人对唐代名家碑刻的重刻、翻刻、伪刻,以及宋人题刻唐碑、改造唐碑的行为,揭示唐碑在宋代面临的复杂境遇.一方面,汉字书写传承的必然性促使宋人看重唐代名家碑刻,并从中树立楷模塑造经典.另一方面,宋代与唐代不同的国策方针和文化战略,又致使唐碑作为一种近代遗产遭受轻视甚至毁灭.

    政教利用经典塑造旧碑新题旧碑改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