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工作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工作
艺术工作

韦尔申

双月刊

2096-076X

024-23930125

110004

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19号

艺术工作/Journal Centre of Art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继承延安鲁艺传统,振兴我国美术事业,促进高等美术教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设计与 Common sense

    钱磊
    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Common sense,语义复杂,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多有流变的概念,但却是人类社会、群体、组织、文化等共同体得以发展的前提基础.作为人类社会分工协作以解决共同问题实现共同利益的设计,需要以Common sense为前提,而随着设计日益被视为一种创意思维和创新实践,被视为人类与生俱来并在后天优化与强化的创造力资源,设计是也应该是并成为社会共享的Common sense.

    设计Commonsense设计思维

    新媒介艺术的黑盒子:光与身体的艺术史叙事

    高登科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媒介艺术目前处在一种开放的状态,声、光、电、味、水、火、影、身体……轮番出场,其展示空间不同于传统美术馆、画廊的"白盒子",而是通过场景建构成"黑盒子".在黑盒子中,光是视觉叙事的主线,新媒介模糊了作品与人的界限,光在游走,身体在绵延.与白盒子相比,黑盒子其实不仅是新媒介艺术场景风格的概括,而是代表了无限可能.黑盒子是创造性的元空间,却又试图超越时间和空间,如果说白盒子中作品的光是自然的光或者聚焦的光,那么黑盒子中的光就是作品本身,是存在与他者的交织,是知觉与身体的绵延.本文以艺术史的视角重新考察新媒介艺术的黑盒子,选择新媒介艺术中以光为叙事主体的作品,讨论光从架上作品到新媒介艺术中主体性的变化,以及在新媒介艺术语境中人与场景、机器人与知觉、身体与影像之间的互动与交融.

    黑盒子新媒介艺术身体绵延

    事件的褶子——德勒兹的批评概念与艺术史叙事

    段炼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艺术史叙事中将德勒兹的理论概念付诸实践,聚焦于其"事件"和"褶子"及从属概念,以之阐释中国当代艺术的前卫运动,尤其是前卫艺术的观念和风格之变.在本文中,前卫运动被视作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中国艺术发展的大事件,其所涉的前卫团体和艺术家个案则是从属的子事件,二者的关系是一种折叠关系,是褶子及其展开的关系.本文从子事件的艺术个案切入,来叙述和阐释前卫大事件,进而揭示中国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的重大变化及其意义和价值.在艺术史的叙述过程中,本文也致力于阐述德勒兹的理论概念,说明其之于艺术史叙事的有效性.

    八五新潮德勒兹事件褶子类比

    从新绘画到全球性绘画——关于近期绘画现象的判断

    吕澎张鹿鸣
    31-36页

    借助媒介危机和数字技术重识绘画本体

    王鹏杰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绘画在当下遭遇的媒介危机为切入点,揭示了绘画创作在新的技术条件下面临的总体困境,通过将传统油画与数字绘画进行多方面比较,呈现了二者背后运作逻辑的根本差异.数字绘画浪潮不仅对当代绘画造成了强烈冲击,同时也提供了重要启示.数字技术重新提示了绘画的媒介本质并非绘画的物质性,经典技术体系的逐渐失效也逼迫画家们重新思考绘画的本体问题.在媒介论和知觉现象学的考察之下,绘画的真正本体并非形式语言或材料效果,而是画家构建的信息、感觉和行动彼此交织的复合关系.相较于其他视觉艺术类型,画者的肉身知觉以更纯粹和直接的方式得以释放.文章最后一部分借助对"临时性"的阐述,为当代绘画创作提供一种具有实践可能性的探索路径.

    绘画危机数字绘画媒介理论知觉现象学临时绘画

    观念的变革——20世纪60年代的"艺术去物质化"现象与"艺术的终结"

    王丹云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艺术现场出现了多种风格的爆发,呈现出突出的去中心化的趋势.其中,"艺术的去物质化"(The Dematerial-ization of Art)是这一时期重要的艺术发展方向,艺术家们纷纷放弃诸如雕塑和绘画等传统视觉艺术媒介,转而拥抱行为、现成品、语言与特定场域.这一形式上的转换意味着艺术作品的艺术内核逐渐从物质对象与视觉感官经验走向思想与观念.关于20世纪60年代艺术的争论也是阿瑟·丹托思考并谈论艺术终结的基础,本文以60年代的"艺术去物质化"趋势为切入点,结合丹托提出的艺术终结论探讨观念艺术引发的艺术哲学问题,并对丹托的推论与多元主义的艺术立场进行思辨.

    艺术的去物质化露西·利帕德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

    极简艺术中作为物件的初级结构

    高士贺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极简主义艺术的特征与历史环境,分析《初级结构》展览的意义,对博物馆占据新兴艺术风格话语权的目的及回溯展览而进行展览行为的论述;提示物件与结构对极简艺术中"三维作品"的意义,以及对"初级结构"延伸的其他想象,结合在场与时间性分析观众在艺术创作中的位置.

    极简主义物件初级结构造型艺术三维作品

    黄易与《汉西岳华山庙碑》考略

    秦明
    5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西岳华山庙碑》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毁于关中大地震,传世拓本罕见,可信者有四,即长垣本(又称商丘本)、华阴本(又称关中本)、四明本(又称天一阁本)和顺德本(又称小玲珑山馆本).作为有清一代备受推崇的"汉隶第一品"(朱彝尊跋语),华山碑与黄易有着特殊的情结渊源.原拓诸本虽未曾入藏黄氏小蓬莱阁,但却与之多有交集.在彰显乾嘉金石学术的同时,亦由此奠定形成了黄易独到的书法篆刻风格,从而与《宋拓熹平石经残字》一并成就了黄易"学术形象"与"艺术气质"的典型塑造.

    西岳华山庙碑长垣本华阴本四明本顺德本黄易

    中国书法批评史写作范式的现代化转型——方波教授《中国书法批评史·元明编》书后

    陈硕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书法批评史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学术成果丰硕,但其局限性亦愈发明显.本文通过考察学术史的渊源流变、比较相关著述的研究方式,明确指出:方波教授新著《中国书法批评史·元明编》在取材范围、章节安排、议题设定、论点阐释等方面,都较此前著作做出了关键性的修订与推进,体现出鲜明的问题意识与学科立场,堪称中国书法批评史研究范式进行现代化转型的标志性著作.

    中国书法批评史方波元明理论

    程季白的生平

    陆昱华
    8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程季白是晚明徽州大收藏家,所藏法书名画甚夥,多煊赫之作.当时士大夫名流如董其昌、李日华等都与之交往,并为其所藏书画题跋鉴定.天启六年,程季白遭不测之灾,死于珰祸.本文据传世书画与相关著录,对程季白的生平与收藏略作考察.

    程季白收藏白定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