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工作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工作
艺术工作

韦尔申

双月刊

2096-076X

024-23930125

110004

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19号

艺术工作/Journal Centre of Art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继承延安鲁艺传统,振兴我国美术事业,促进高等美术教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圆形画、椅子和围巾——《椅中圣母》的一种线索式解读

    玛琪雅·费埃蒂王钰张鹏
    4-16页

    物与事件:利奥塔与齐泽克的后现代崇高美学探赜

    张威杨公坦
    1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康德将崇高作为一种审美判断活动纳入到哲学范畴之后,崇高即在艺术理论史与美学史上不断地被发展与补充.自20世纪60年代起,后现代主义者通过对康德、席勒与黑格尔等人建立的经典崇高美学的解构与重构,建立起了后现代崇高美学理论.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法国哲学家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与新一代激进左翼哲学家齐泽克(Slavoj Žižek)在崇高问题的表述上存在着相关联系,尤其以对艺术作品的"物"与"事件"指向的阐释方面形成了明显的互文与比照,两者都试图通过以物为出发的此刻事件、差异美学与原物凝视等对艺术活动与不可表现之物的表述,探讨和揭示崇高的后现代持存状态.

    崇高利奥塔齐泽克康德后现代

    形式向本体的转向——论约瑟夫·柯苏斯的语言学观念主义

    刘天明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纵观观念艺术历史,经典时期观念艺术最主要的潮流即是以柯苏斯、艺术与语言小组等艺术家为代表的语言学观念主义(Linguistic Conceptualism[1]),强调了文本、语言在传达观念的核心地位,使用文本符号不断指涉艺术本体概念.柯苏斯作为语言学观念主义的纲领人物,受到符号学能指、所指之间的任意性以及维特根斯坦、艾耶尔分析哲学的启发,借此暗示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分离的可能,并进一步提出"命题分析"以及同义反复式的重言,认为艺术的本质只能通过消解形式而获得,只有不断去除艺术的物质性、媒介性(所谓的艺术条件)才能凸显艺术的观念,进而打破现代主义那种形式和审美之间的封闭结构.文本作为表达思想最直接的载体,成为语言类观念艺术家的共同选择,艺术探索从"形态"向"功能"的转变,体现了这一时期语言学观念主义者对艺术本体概念的追问.

    观念艺术语言学观念主义美国约瑟夫·柯苏斯媒介

    争论、转折、可能——写实从古典到当代(外一篇)

    杨北辰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到当代艺术,西方艺术运动发展的主要逻辑,其实是围绕着"再现"(自然主义)与"表现"(形式主义)两种不同价值的更迭.在回溯西方写实艺术的起源——"艺术模仿论"的同时,亦可以发现,古希腊时代二位哲学大师对艺术摹仿论的不同主张,正是造成西方美术运动发展的滥觞.

    写实艺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典当代

    再现绘画的异样路径

    黄一山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再现"一直是贯穿在我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内在线索,不管是平行透视的空间法则,还是用材料、技法去复刻描绘的对象,画面元素都是以具象的方式出现.我的作品就是用再现去实现绘画的表达、寻找绘画的特殊方法,并再一次将绘画的可能性表现出来.

    再现路径观念表达复制抽象

    体制批判之外的新博物馆学实践——以"星汉灿烂:中国现代美术在重庆(1937-1949)"展览为切入点

    符周阳
    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星汉灿烂:中国现代美术在重庆(1937-1949)"展览为对象,分析在研究型展览空间中文本、图像以及数据叙事之间的调谐.展览中三类叙事的弱相关性为观众提供了更加开放的观看空间,而新艺术史的研究方法则将更多的文化内容纳入展览之中,向观众呈现了一个多层面的文化综合体.此次意图参与城市文化建设和历史再书写的展览,在体制批判之外,证明了一条新博物馆学实践的温和之路.

    新博物馆学新艺术史中国现代美术策展

    未完成之"启蒙"——芭芭拉·克鲁格的图像话语

    冯超
    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克鲁格的作品通过图像和语词的结合,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性别、政治、名利等权力主题,并试图通过反讽和批判来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其作品中的图像源自"挪用",通过增加对照语词来揭示隐秘信息,警示人们不要沉溺于文化"景观"和物质追求.然而,克鲁格作品在商业上的成功与流行文化的传播,却使其深刻思想不断被消解和遮蔽,更使其成为一场未完成之"启蒙".

    芭芭拉·克鲁格图像话语消费社会

    论晚期作品与晚期风格

    刘丽荣
    5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期作品与晚期风格是艺术史研究的两个基本概念.本文从20世纪四种重要的西方理论著述入手,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晚期"概念的发展演变以及晚期风格的某些规律性问题.齐美尔在晚期作品中发现了艺术性与主观性的统一,阿多诺则将晚期风格与不和谐和否定性联系在一起.布林克曼对"晚期"进行了清晰的阶段划分,并在研究方法上提出了一个形式分析框架.他对艺术家向晚期风格过渡的分析适用于任何历史时期,在应用上更具普遍性.

    晚期风格晚期作品关系与融合布林克曼阿多诺齐美尔

    文·书·画的理论一体——以刘勰、张怀瓘、张彦远为例

    龟泽孝幸樊星雨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书画一体"的艺术观是中国艺术的表征之一,它建立在诗学(广义文学)理论、书法理论与绘画理论的共通基础之上.南朝后期至唐代,刘勰、张怀罐与张彦远的"风骨"美学,促进了三者的统一.书法是文学与绘画的媒介桥梁.书法特殊的象形性和表意性,串联起表意的文学与形意结合的绘画.本文以"风骨"美学为理论基础,着眼于刘勰、张怀瓘与张彦远的理论,说明了"文学—书法—绘画"的意涵如何演变.揭示中国古代"诗书画一律"的价值是艺术理论发展与艺术本体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

    诗书画一律刘勰张怀瓘张彦远

    陆治山水画风之变——从陆治与王世贞交游出发

    邓欢华
    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治是"吴门画派"后学中的翘楚,画史对他的认知大多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中得见.陆治山水学文徵明上溯宋元诸家,晚年由萧散简远的倪瓒画风转向峻峭繁复的宋画风格.本文依据现存文献、诗文别集、画作及题跋等内容,从陆治与王世贞交游出发,细致梳理两人的书画交游始末,分析两人交游缘由,指出王世贞对宋画风格的推崇以及陆治积极迎合王世贞的审美品位是陆治山水画由倪画风格向宋画风格转变的关捩.

    画风之变陆治王世贞交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