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工作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工作
艺术工作

韦尔申

双月刊

2096-076X

024-23930125

110004

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19号

艺术工作/Journal Centre of Art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继承延安鲁艺传统,振兴我国美术事业,促进高等美术教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潘祖荫家书(下)

    李军
    73-86页

    归实斋画计

    李霁薰
    87-90页

    陈希祖书札

    任怡蓉
    91-95页

    达成认知共识——重卡产品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创新策略

    蒋红斌赵妍
    96-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品形象识别系统(PI,Product Identity)不是产品设计方案,而是指导多产品线设计风格管理的总方针.以重型卡车的PI设计为研究载体;以认知心理学理顺PI设计创新与用户认同之间的逻辑关系,制定系统性、组织性和动态化的PI设计策略,进而在品牌、产品、设计师与用户之间达成共识.一方面,将认知心理学在设计中的作用分为三个层次,即建立心智模型、形象引发共情、调动积极情绪:另一方面,用PI整合品牌识别(BI,Brand Identity)、企业形象识别(CI,Corporate Identity)、企业视觉识别(VI,Visual Identity)设计系统,突显产品设计的实践行动力、艺术审美信息传达力和用户感召力.

    认知心理学PI设计战略设计方法创新

    碳足迹导向下的绿色低碳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张健黄林
    101-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绿色低碳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理念.我国政府将"碳达峰"和"碳中和"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制定了相关目标.在此背景下,碳足迹在绿色低碳包装设计中的指导作用愈发显著.本文从碳足迹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绿色低碳包装设计的策略与实践,提出了基于材料、结构、生产工艺优化的绿色低碳包装设计策略.通过本研究,旨在推动绿色低碳包装设计的普及与实践,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双碳"战略目标做出贡献.

    碳足迹绿色低碳包装可持续碳排放双碳

    浅析民间建筑从规范中偏离的传承与应用

    李江
    105-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间建筑是传统文化与民族特色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建筑分为官方建筑和民间建筑.官方建筑是指在规范制度指导下有规划的建筑,如:宫殿、陵寝、寺庙等,通常规模比民间建筑大,但是民间建筑是官方建筑的基础,彼此存在共同点,同时也有差异.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民间建筑在遵循传统规范的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离.本文根据对中国民间建筑现象的产生及偏离建筑规范的根源,进行了探索性分析.以客观的角度,例举了产生的事实,阐述了地域、民俗文化,以及经济基础、社会阶层等因素对民间建筑偏离的影响.民间建筑承载着世代相传的历史记忆和地域特色.规范与偏离并存的现象是民间建筑的主要特征,推动着建筑的进步,为建筑民族性的传承与持续性发展观提供了思路与方向.

    民间建筑规范偏离传承

    多元·融合·创新——博物馆文创中插图的叙事逻辑与设计路径研究

    郭廷元刘哲
    110-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物馆文创产品是根据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博物馆标志等特色文化,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同时,满足着人们高品质的文化消费需求.通过博物馆文创,可以将国家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精华呈现给观众,增强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文创产品的艺术美感和文化认同是博物馆文创叙事价值的体现,而产品的功能性和体验则能激发联想,推动叙事的产生.叙事性设计不仅赋予产品功能,还突显其文化特征和历史意义,强调体验所带来的情感价值.文章立足于叙事思维,就插图的设计表现展开分析,将插画的叙事思维和博物馆文创中插画叙事思维进行链接,梳理文创插画创作过程,探讨插画叙事逻辑的设计表达方式,以期对今后的设计叙事实践产生启示.

    博物馆文创插图设计叙事逻辑

    城市文化建设的沉浸式表达方法研究

    张耿李世芬
    114-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入手,依托于新兴技术表达手段,结合符号学和传播学相关理论,对城市文化建设未来的沉浸式表达方法做研究,提出了 5G+超高清影像+智能交互的未来城市文化表达沉浸式体验的模式.

    城市文化建设沉浸式表达智能交互超高清影像

    "图像时代的雕塑表达:李象群艺术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燕楠柴亚晶
    118-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4月19日下午,一场以"图像时代的雕塑表达"为主题的"李象群艺术展"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市合美术馆顺利举行.此次研讨会汇聚了雕塑家、理论家、批评家、设计家等十六位专家学者,他们围绕六个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讨论.经过多角度、多层面的探讨与交流,与会者一致对艺术家李象群在雕塑领域的创新精神及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杰出贡献给予了高度肯定.他们普遍认为,李象群的艺术探索不仅为当代雕塑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也为该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雕塑当代艺术具象雕塑民族精神

    归墟与维度——第六届美术文献展综述

    刘旭光
    126-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归墟"一词来自《山海经》,是指东海的水不断地被"归墟"这个地方所吸吮进去,但水的行止并不清晰,这是一个循环的系统即走进虚无.今天在对宇宙探索中,"归墟"的概念也在表示宇宙黑洞吞噬着星系,在无穷无尽的变化中产生新的物质,如此不断循环往复.在整个宇宙大的循环里,人类生存在三维空间之中,但我们的精神追求方向却是超越我们生存空间的,并在多维度的空间中思考问题,这也就是我们艺术创作的世界.今天在数字时代大背景下,对艺术探索和思考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次展览我们定位在新媒体艺术,是因为新媒体艺术在近二十年中得到了非常深入的发展,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另外,参展艺术家的选择主要在"东方"的大背景之中,是从我们的角度出发选择看世界的方式.

    归墟维度第六届美术文献展新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