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工作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工作
艺术工作

韦尔申

双月刊

2096-076X

024-23930125

110004

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19号

艺术工作/Journal Centre of Art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继承延安鲁艺传统,振兴我国美术事业,促进高等美术教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当代艺术批评:重新出发——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首届"青年批评家"论坛综述

    蔡润玮
    6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批评作为一个与艺术现象直接关联的智性活动,也必然需要新一代青年去参与其中以完成自身的更新迭代,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青年批评家"论坛,为青年一代的批评家搭建一个思考、发声、交流的公共平台.通过这次学术活动,青年学者们以不同观点对当下的艺术现象、青年的批评实践、艺术批评的转型等问题展开探讨.本文结合青年学者们的讨论,从青年一代介入的必要性、艺术批评现状、批评史作为学术史研究三个方向,说明青年一代批评家当下面临的处境与机遇以及其对艺术批评未来学术体系建构的影响.

    艺术批评艺术批评史当代艺术

    名物相正——战国秦汉中山国出土金银错器名物考辩

    金烨欣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北博物院的金银错青铜器收藏在国内是屈指可数的,尤其是以战国至东汉的历代中山王墓葬所出土的器物为代表,制作精美、系统且丰富.然因报告的编写与展线布置的需要,目前仍然谨慎地延续报告中的权宜代称,以"某形某饰某器"来命名.随着考古发掘不断地收获新材料,许多器物的功能是可以确定的,知识也需不断更新.本文拟纂此四题对战国秦汉两中山王国墓葬所出土的器物作器名与功用的对应.以弩柎菔(釦)、轸钥筑枘、矛镦戈(鐏)、胁驱马策为四题,探讨名与物、文献与实物间相互对应关系,尝试从其功能入手,并辅以器形与纹饰进行讨论.

    弩柎箙(釦)轸钥筑枘矛镦戈(鐏)胁驱马策中山国金银错器

    艺术为媒:安东金氏家族与清文人书画交游

    王碧凤
    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东金氏家族是朝鲜李朝时期的名门世族,自先祖金尚宪起多人作为使臣赴清.本文重点关注金善行、金在行兄弟,金履度、金祖淳叔侄与清文人严诚、陆飞、潘庭筠、罗聘、张道渥等人以诗会友、以艺交游建立翰墨之情,体现家族式燕行活动在中朝文化艺术交流、传播史上的独特意义.

    金氏家族燕行经历书画交游

    文嘉《行书上京纪行日记册》考释

    蔡春旭
    90-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故宫博物院藏文嘉《行书上京纪行日记册》是了解其进京应贡途中情况的重要资料.本文整理出日记内容,考证文嘉上京时间为嘉靖癸亥(1563),以及途中与之打交道的人物,如锡山华氏与秦氏、毗陵唐氏和白氏、宝应朱氏、吴承恩、潘季驯等,由此了解其交游情况.日记后附诗歌创作时间不一,故推测这是一份拼配而成的诗文稿残页.

    文嘉日记吴承恩潘季驯沈鸥江

    《墨薮》所辑未注作者文献考

    王峰
    97-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墨薮》为晚唐时期所辑录的一部书论丛集,共收录有唐及前代书论21篇.《墨薮》所辑录的21篇书论中有12篇书论未注作者.这些未注作者之书论中,既有失注作者的情况,同时亦存在部分伪托、拼凑所成之书论杂间其中,使得历代书学研究者多视其为伪书,故而对其书关注有限.本文通过对《墨薮》所辑未注作者之文献进行集中考察,以明晰《墨薮》中未注作者文献之真伪及流传情况.

    《墨薮》未注作者书学文献

    吴云《二百兰亭斋鉴藏书画录·胜国忠节诸贤手札》

    陈酌箫
    103-113页

    数字赋能背景下的城市记忆空间情境叙事研究

    郭旭阳李宥萱尹航
    114-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作为由空间、事件与活动组织而成的特殊叙事载体,本身是经由社会关系变化、文化符号推演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城市记忆的保存和传承对于塑造城市IP形象、推进城市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当前,传统城市记忆空间的叙事方式存在信息碎片化、文化断层等诸多问题,不足以面对数字化浪潮带来的考验.建筑范畴下城市记忆空间的情景叙事应该站在更为宏观的文化语境上,以弹性的叙事时序极大程度上避免时间侵蚀,成为地方人民的思想根基,补足当下城市记忆空间存在的活性失调以及适应性缺失等问题.基于数字交互体验下的情境叙事为此提供了一种富有弹性的创新性策略.

    数字赋能城市记忆空间情境叙事数字交互体验

    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构研究——以辽南皮影艺术为例

    薛舒阳毛鸿依
    118-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盖州皮影,又名"辽南皮影",作为中国传统皮影艺术的主要分支,历经四百余年的沉淀与传承,凝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精髓,是中国皮影艺术长河中的一条主要分支.2006年6月,辽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就有辽南皮影戏:2008年6月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由此可见,辽南皮影艺术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数字科技已经深深地融入其中.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作出了总体安排和部署,把它作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并发挥积极作用的数字技术,为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了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动力.数字技术的兴起,为辽南皮影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本文对非遗艺术数字化重构的研究选取辽南皮影艺术为典型案例,旨在挖掘其内在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通过对皮影艺术典型特征的深入剖析,从数字化和新媒体的概念入手.同时也为其他传统艺术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迪,共同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数字化再造艺术跨界文化传承与创新

    从"看"到"感":非遗文化在沉浸式虚拟空间中的设计研究

    张靖马倩倩
    121-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丰富历史和文化,具有不可或缺的艺术价值.沉浸式虚拟空间的赋能,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和永久保存的局限性,为解决非遗传播与互动上"空间疏离""时间消散""人文断层"的困境,提供了从"看"到"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的新思路.这种全新的互动与传播形式不仅推动了非遗信息的数字化处理进程,并在此进程中适当增加一些与其本质特征适配的艺术设计和符合时代需求的互动性,提高了观众的关注度,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契机与可能性.

    虚拟空间非遗文化沉浸式数字化

    增强现实艺术的视觉叙事性分析

    王佳佳
    126-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增强现实技术可以为艺术作品提供丰富的画面感受,并赋予观赏过程以空间感、情境性及互动性;而增强现实艺术属于独立的艺术,其独特之处在于其互动和沉浸式的视觉叙事,能使作品发生有趣的艺术反应.本文分析增强现实艺术的视觉叙事性需要在对增强现实技术、视觉叙事等相关理论进行整理和归纳的基础上,明确增强现实技术的可视叙事特点,从视觉体验视角探讨增强现实技术对艺术创造的深远影响.

    增强现实艺术视觉叙事交互沉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