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工作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工作
艺术工作

韦尔申

双月刊

2096-076X

024-23930125

110004

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19号

艺术工作/Journal Centre of Art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继承延安鲁艺传统,振兴我国美术事业,促进高等美术教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园雅集考——宋代文人传说的诞生(上)——西园雅集与米芾

    近藤一成尤东进
    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北宋西园雅集是否为历史事实这一由来已久的学术争论,讨论了西园雅集图记的作者米芾元祐初的居留地以及其图记的可信度问题.研究指出:元祐二年前后的米芾,虽然在游历江南的途中,但其间到访京师的可能性极大;至于参加雅集的十六人全体,亦具有在京的可能性;关于米芾图记,虽然拓本、文集均可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以前,但依然不能证明其真实存在.

    西园雅集米芾《宝晋英光集》董其昌

    醒狮与猛虎:重读何香凝的象征图像

    郭伟其
    5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1910年的《猛虎咆哮图》与1914年的《狮》图是何香凝的两件猛兽题材精品,可代表她早期的最高水准,然而这两幅作品却缺乏必要的文字说明,这使得进一步的研究难以着手.于是,为了更加具体地展示这两幅画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只有将其置于20世纪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力求在这个复杂的结构网络中对其进行深入的发掘.本文力求对这两幅作品的画面进行细读,分析其独特之处,指出这两件作品首先体现出画家研习博物学及日本绘画的成果——尤其是《猛虎咆哮图》很可能是一幅精彩的习作,而《狮》则是一幅技法纯熟的"标准像";其次,我们需要了解作品在象征功能上的可能性,因此要深入探讨相关的图像志及社会情境.狮子和老虎都是中国传统艺术中习见的题材,常被用于祥瑞、镇守等功能,成为威武、力量等象征符号,近代以来这对传统图像陆续被用于"唤醒"功能,以印刷品及各式绘画、工艺品的面貌出现在革命派画家的笔下,深入到民众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去.狮子和老虎,既具有相似的象征含义,又在不同的具体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一般而言,在20世纪初期老虎是共和力量的化身,而狮子则是被唤醒的对象,但有时候它们又可以交互替代,形成复杂的意义网络.它们在演化出现代意义的同时,也形成了它们的现代样貌.何香凝的作品就诞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是这整体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何香凝醒狮猛虎象征博物学革命

    明代无锡古物藏家华珵及其他家族藏家考

    王照宇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明代早期无锡华氏家族最为重要的书画鉴藏家之一,华珵(1438-1514)的名气在当时甚大.文徵明笔下,华珵的博古与沈周齐名.就活动时间来说,华珵远早于族人华夏和华云,主要活动于成化(1465-1487)与弘治(1488-1505)年间.他与华夏的曾祖父华春(1429-1501)活动时间相仿,但辈分尚高于华春,与华夏的高祖华守德(1405-1476)同辈.同时,华珵也年长于华云的父亲华麟祥,为无锡华氏自"绿筠窝"主人华景安以来最为知名的古物藏家.行文借助新发现的华埕墓志铭,对华珵的家系、收藏与交游等问题进行考订.有明以来,除去声望较大的华夏、华云、华珵以外,无锡华氏书画藏家辈出,尚有宣德时期的华靖,景泰、天顺时期的华守器(1437-1487)与华德,嘉靖时期的华叔阳(1547-1575),万历时期的华世荣(1557-1636)、华玄禧(1568-1617)以及明末清初的华珑(1616-1673),另有一位号称"碧梧主人"的华氏藏家亦有不菲的收藏,惜其真实身份有待进一步考订.但他们的基本史料都能在家谱中寻觅一二,同时也有一些存世的藏品、题跋及藏印留存下来,成为勾沉其基本情况的重要文献.

    华珵家系收藏与交游其他家族藏家

    从疏朗到规整——明清江南厅堂陈设嬗变考

    王春雷
    8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传统住宅室内设计中,厅堂陈设布局一直是学者和设计师关注的重点.本文以明清图像、文献为基础,系统梳理了明清时期厅堂陈设的流变,认为明代厅堂陈设是以自由、疏朗的布局为主,清康熙以后,受清廷文化政策等社会文化的影响,室内陈设开始出现中轴对称式严谨、规整的陈设布局.

    明清厅堂陈设布局

    人工智能挑战下的艺术设计创作思考

    王璐孙海垠
    8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的时代,人工智能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科技变革,在艺术设计创作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种技术的革新和进步也将大大影响艺术发展的格局和速度,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成为艺术创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艺术设计创作领域,人工智能可以给人类带来新的方法及体验,不但可以成为丰富人类艺术宝库的一种新手段和工具,还可以为人类艺术欣赏带来更多选择和可能.本文阐述了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及局限性,通过人工智能与人类艺术设计创作的融合,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一种创新手段及范式,但人工不能完全取代人类本身的艺术创作.

    人工智能艺术设计创作

    基于反思层次的文创产品情感化设计研究

    李炜
    8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逐渐由"物象"的简单复制转向"情感"的互动体验.本文侧重探讨反思层次的情感化文创产品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对反思层次情感化设计的三方面特征进行分析,提出文化转译形成内涵新认知、动态参与形成体验新乐趣以及体验强化引发文化新感悟三种文创产品设计的新方法,以期能够为文创产品的内涵式发展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

    情感化设计反思层次文创产品感性体验

    "第二感觉结构":书籍设计的另一面

    孙琳
    9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感觉结构"概念之于书籍设计,强调多重情感要素的组织方式在阅读互动中的交织和书籍物态、感觉符号运用者感官经验在意义生成中的重要性.在当前"融合出版二次升级"大背景下,传统设计研究中被长期忽视的物质性、感官性维度受到全面关注.在此影响下,书籍设计理论较为集中地从传统视觉要素研究向多维度拓展,整体面貌呈现扩容态势.对"第二感觉结构"的研究,有助于重审新媒介语境下纸质书籍另一面的潜能与活力,重估传统设计范式在"融合出版二次升级"中的适用限度.

    书籍设计"第二感觉结构""物格结构""物性结构""物感结构"

    刘岘版画中的人物与场景设计研究——以鲁迅文学作品中的插图为例

    辛钿
    9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岘先生是我国现代版画的引路人,他在60多年的版画创作生涯中留下了无数的精品,本文将以刘岘先生为鲁迅文学作品所创作的版画插图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人物与场景设计从形式语言与符号语言加以分析研究,探讨刘岘先生版画作品的设计语言与艺术价值.

    刘岘鲁迅作品插图版画形式语言符号语言

    儿童感觉统合思想的生态转向及训练实践设计

    邓明肖楚梵
    99-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感觉统合的形成是儿童健康发育的重要环节,当代儿童成长环境的改变使其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的现象愈发严重.为此,各相关领域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但在剖析解决问题的进路时不难发现,由于缺乏对感官运行本质的理解,而导致了解决统合问题的能力有限.本文拟从生态哲学的可供性含义入手,回归知觉世界的本源方式,建立出以人和环境为基础要素,以多种知觉信息统合为框架的感觉统合系统.进而重新定义感觉统合的训练内容,并以此为实践的指导,设计出更符合儿童生长规律和特征需求的感觉统合训练产品.

    感觉统合可供性视知觉儿童"感统"训练

    综合原真性文脉与图像匹配技术的宜宾市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路径研究

    黎沛王海明
    103-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宜宾市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路径研究,以原真性文脉为出发点,引入图像匹配技术手段,通过显性和隐性等基因要素的挖掘和匹配,完善文脉延续的理论和践行体系,为宜宾市文化创意产品的保护、传承、创新和衍生进行了补救式、填补式研究,同时也为其他区域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与实践工作提供了有效地参考.

    原真性文脉图像匹配技术宜宾市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