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国档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国档案
民国档案

曹必宏

季刊

1000-4491

mgda@vip.sina.com

025-84665959

210016

江苏省南京市中山东路309号

民国档案/Journal Republican Archiv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创刊主办,是全国唯一专门刊载民国历史档案和民国史研究论文的国家级历史学期刊。办刊宗旨:公布民国档案史料的窗口,荟萃民国史研究成果的园地,沟通档案界与史学界的桥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936-1937年孙越崎任职中福公司期间与各方来往文书一组

    河南省档案馆李宝玲郭立鑫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福公司是民国时期大型中外合资企业,以开办煤矿为主,兼营铁路、铁矿、桐油、稀有金属等物资的进出口业务,经营时间较长,活动范围较广.孙越崎曾先后出任中福公司总工程师、整理专员、总经理等职,在此期间,形成了大量手稿信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本组史料即为1936-1937年孙越崎任职中福公司期间与实业部、铁道部、河南省政府及部分政要之间的来往文书,对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中福公司孙越崎煤矿铁路运输抗战

    抗战时期叙昆铁路借款谈话记录选辑(二)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刘楠楠
    14-33页

    1942年新四军第五师的反顽斗争

    郭洋
    3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2年是战时国共关系较为缓和的一年,但身处鄂豫边区的新四军第五师却遭遇到意外的"至暗时刻".从这年3月开始,新四军第五师遭受第五战区国民党军持续攻击,后竟陷入两线反顽作战状态,持续半年之久.这一特殊案例说明"三次反共高潮"叙事框架不能完整反映战时国共关系全貌.各抗日根据地所面对的国共关系和整体层面的国共关系在内容、节奏上并不一致.学界探讨战时国共关系时,不应只关注国共两党中央层面之博弈,还要考虑到局部特殊情况.

    反顽斗争国共关系第五战区新四军第五师

    1927年鼎革之际的教育场域与革命生态——以江苏省教育协会为线索

    丁乙谭雅丹
    4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7年政权鼎革之际,江苏教育界亦面临着"革故鼎新"的新旧之争.江苏省教育协会跟随国民革命军的步伐,查封了被誉为"民间教育部"的江苏省教育会,并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鼎革之际,苏南各地方县市的教育协会相继建立.然而清党以后,国民党在治理政策上的模糊摇摆,党政间的权责不明、龃龉倾轧及其背后的结构性冲突,却让江苏省教育界陷入不断的内耗之中:教育协会倚赖党部的权势攻击教育会,争夺权势威望与教育资源;教育会则以政府为后盾,伺机反扑.最终,江苏省教育协会虽撼动了原有地方精英的统治权威,但其自身也没能站稳脚跟,在进退失据之间,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

    江苏省教育协会政权鼎革江苏省教育会革命生态存废之争

    "教法之争"与"权力之争":战前中国航空教育模式的争论与调整

    刘行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京国民政府为培养空军人员,设立了以美国航空教育为模范的中央航空学校.航空委员会主任陈庆云为加强对中央航校的指挥,决定与来华意大利航空顾问合作,在中国空军内推广意式航空教育,以削弱中央航校的影响力.中央航校的周至柔、毛邦初、蒋坚忍等人为抵制来自航委会的压力,强烈反对引进意式航空教育.由于试验成绩不佳,意式理念在中意外交关系恶化的大背景下逐步退出中国空军的学校教育.在周至柔、毛邦初取代陈庆云成为中国空军的领导者后,中国空军的训育工作全面回归美式理念.战前中国航空教育模式的变化始终受到空军内部权力分歧的影响,其更动的结果则直接影响到全面抗战时期中国空军的战场表现.

    中国空军航空教育中央航空学校航空委员会意大利顾问

    九一八事变后沪上政治力量的联合与重组——以黄郛与十人团为例

    陈寒煜
    7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各方政治力量开始了新一轮的联合与重组.在黄炎培的建议下,黄郛借其人际关系网,在沪上组建了以救国为宗旨的小型组织——十人团.十人团主要以调查、研究、设计和开展政治活动为主要路径,在其推动下成立了文化救亡团体"新中国建设学会".但十人团成员间始终存在着身份和政治立场上的矛盾与分歧,这种分歧在黄郛1933年受命北上出任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后进一步加深.在内部与外界双重因素影响下,十人团最终于1936年黄郛逝世后无形消散.

    黄郛九一八事变十人团人际关系新中国建设学会

    战后"行总"河南分署地方疫病防治探析(1946-1947)——以黑热病为中心

    朱继光陶仁人
    8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热病作为一种慢性传染病,自民初在河南发现以来至抗战胜利初期已流布全省,严重影响民众体质健康和社会生产秩序.战后"行总"河南分署依据工作原则,以济世救人为使命,借助"联总"和国际社会的物资援助,制定了豫省黑热病防治方案,成立了专门防治机构,按照传染病治理理念,开展流行区域调查、施诊治疗、争取药品、清洁环境等防治工作.上述系列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对恢复河南社会生产具有积极意义.但豫省社会环境动荡不安、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组织间的利益博弈及民众卫生意识的薄弱等因素,也严重制约了黑热病防治工作成效.

    黑热病疫病防治河南分署制约因素

    最后的白银外交——以1949年顾维钧在美交涉活动为中心

    高作楠
    97-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9年初,国民党政府拟以新的币制改革取代业已破产的金圆券,并由驻美大使顾维钧出面交涉,向美方争取急需的白银援助.然而美国政府采取"等待尘埃落定"的对华政策,拒绝了中方各种以白银为中心的求援方案.在难以扭转美国既定对华政策的情况下,国民党政府在大陆时期最后的白银外交连同仓促出台的银元券,不得不黯然落幕.

    顾维钧白银外交中美关系

    民国一位高层官员的日常开支与收入管窥——以王伯群日记为中心

    汤涛喻世红
    110-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长王伯群,是民国高层官员的代表性人物.王伯群日记中记载的日常支出与收入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投资性支出与收入,包括投资银行、股票、军队、火油、报纸、商业地产和放高利贷等;一类是生活消费支出,包括购买房产、字画古籍、家用日常、汽车和租房等;一类是应酬性支出,包括红白喜事、同僚戚友聚会、捐赠和赏赐等.王伯群日记史料具有真实性、代表性和珍贵性等特点.王伯群的日常开支反映了民国高层官员的生活状况,在为我们提供民国时期通货膨胀佐证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民国政局和世局的重要视角.

    民国社会高层官员王伯群日常开支与收入

    战时日本在中国东北及内蒙古地区的公共卫生调查探析(1937-1945)

    王格格
    12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日本以科学研究为名,在中国东北及内蒙古地区开展调查研究、刺探搜集各类情报信息,是日本推行"满蒙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公共卫生调查兼具科学性与在地性,成为日本直接介入沦陷区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日本全面侵华时期"医学报国"思潮裹挟之下,调查研究逐渐从个体化转变为社会化、体制化的实践,其后更是被纳入战时体制,彻底沦为日本殖民侵略的帮凶.战时日本在中国东北及内蒙古地区的公共卫生调查,是近代医学调研与殖民侵略相结合的重要案例.挖掘整理相关调查资料,深入考察其调查的深层逻辑与历史进路,对于了解战时沦陷区的多元医疗社会生态、分析调查活动和侵华战争间的紧密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日本东北内蒙古公共卫生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