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名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名医
名医

月刊

名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刘鹏:创新务实求卓越,开拓奋进惠于民

    郑苗苗谢蓓蓓
    1-3页

    李明玮:做一名有温度的医生,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

    郑苗苗谢蓓蓓
    4-5,封4页

    小儿哮喘吸入辅舒酮的哮喘控制水平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曾秀英骆晓燕刘振豪
    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调查小儿哮喘吸入辅舒酮的哮喘控制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河源市龙川县妇幼保健院儿科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98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影响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流行病学调查表对哮喘患儿及其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并随访6个月,根据近6个月有无哮喘发作分为控制良好组62例和控制不良组36例,分析影响患儿哮喘控制水平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患儿均完成影响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流行病学调查表,并由责任护士进行回收,共收回98份调查表,均为有效表.98例患儿哮喘控制水平平均得分(23.12±3.06)分,其中控制良好共62例(63.27%),控制不良共36例(36.73%).将两组患儿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儿的哮喘家族史、被动吸烟史、治疗依从性、饲养宠物、家长认知水平、过敏体质、规范治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哮喘家族史、被动吸烟史、治疗依从性、家长认知水平、过敏体质是患儿哮喘控制水平的影响因素.结论:小儿哮喘吸入辅舒酮的哮喘控制水平仍不理想,而有哮喘家族史、被动吸烟史、治疗依从性差、家长认知水平不足、过敏体质是影响因素,临床上应当针对上述因素做好防控工作.

    辅舒酮儿童哮喘哮喘控制水平影响因素

    肺部磨玻璃样小结节良、恶性的影响因素及CT影像学检查的鉴别诊断价值

    费孝静韩健
    9-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肺部磨玻璃样小结节良、恶性的影响因素及鉴别诊断中CT影像学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2年2月在盱眙县人民医院接受检查的77例肺部磨玻璃样小结节(82枚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CT影像学检查,分析检查结果,并对良、恶性肺部磨玻璃样小结节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CT对肺部磨玻璃样小结节的诊断准确率为74.39%(61/82),误诊率为25.61%(21/82);与良性组比较,恶性组边界清晰、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及胸膜凹陷征占比均更高(P<0.05);与良性组比较,恶性组不规则状、多结节融合状及斑片状占比更高,圆或椭圆占比更低(P<0.05);与良性组比较,恶性组年龄更大,CT值、吸烟史占比和居住农村占比更高(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毛刺征、空泡征、分叶征、胸膜凹陷征、CT值增加及年龄均是恶性肺部磨玻璃样小结节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CT值增加、胸膜凹陷征、空泡征、分叶征及毛刺征均是恶性肺部磨玻璃样小结节的危险因素,应用CT影像学检查鉴别肺部磨玻璃样小结节良、恶性的准确率较高,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

    良性结节恶性结节肺部磨玻璃样小结节鉴别诊断CT检查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效果

    侯义先
    1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48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双模拟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24例.参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患者同时进行中医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方法治疗后,VAS疼痛评分均显著降低,但是中医辨证治疗的研究组VAS评分降低程度更大,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神疲乏力、纳差、胃脘胀满、胃痛、大便稀溏及总积分均显著低于参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值得全方位推广.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虚寒胃脘痛

    逆行肾内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应用综合排石疗法的效果观察

    胡斌徐振海赵浩延刘冰...
    1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在肾结石患者行逆行肾内输尿管软镜碎石术(RIRS)后应用综合排石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泌尿外科成功实施RIRS的80例肾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单纯排石组和综合排石组,各40例.单纯排石组行常规排石治疗,包括多饮水、排石体位及适当运动的指导.综合排石组在单纯排石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物理振动排石、连续性护理干预、中药排石等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进食和进水时间、尿管拔除时间、床边活动时间及排石效果.结果:综合排石组的疼痛评分、进食和进水时间、尿管拔除时间及床边活动时间均短于单纯排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排石组术后24 h见石率、术后2周清石率和术后4周清石率均高于单纯排石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排石疗法应用于RIRS后可促进恢复及排石,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肾结石物理振动排石连续性护理中药

    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在骨折后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胡义轻
    1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检查骨折感染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白细胞计数(WBC),从而观察分析上述三项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治疗的88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骨折后有无感染情况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未并发感染,观察组患者并发感染,同时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4例健康者为健康组,对三组进行CRP、PCT及WBC检查,分析此三项检测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与健康组相比,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术后各个检测时间内其WBC水平均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各个检测时间WBC水平更高(P<0.05).与健康组相比,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术后各个检测时间内其CRP水平均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CRP水平在术后第1天较低,然而在术后第3天、第7天、第10天及第13天均较高(P<0.05).与健康组相比,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术后各个检测时间内其PCT水平均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CT水平在术后第1天较低,然而在术后第3天、第7天、第10天及第13天均较高(P<0.05).三项指标联合检测阳性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白细胞计数三项检测指标和骨折后感染存在紧密关联性,在感染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且将三项检测指标联合诊断可明显增加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可及时为医生评估患者疾病情况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骨折后感染诊断应用价值

    超声组学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黄华芳阳海金
    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辅助化疗越来越多地用于乳腺癌,尤其适用于降低乳腺原发肿瘤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分期.对新辅助化疗反应的准确评估为掌握系统治疗对乳腺癌生物学、预后的影响提供了重要信息,并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指导.超声组学目前已经在乳腺疾病鉴别诊断及疗效评估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常见超声组学检查方式包括超声造影、二维超声、三维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等.本文就不同超声组学检查方式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作一综述.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超声组学疗效评估综述

    首次高压氧治疗时机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黄世雄
    2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首次高压氧治疗时机对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81例急性CO中毒患者,按照中毒后治疗时间分为早期组38例和常规组43例.常规组于中毒后6~12 h进行首次高压氧疗,早期组于中毒后6 h内进行首次高压氧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及迟发性脑病发生率.结果:早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GCS、MoCA评分均升高,且早期组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BI)、健康调查量表36(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I、SF-36评分均升高,且早期组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早期组患者发生迟发性脑病1例(2.63%),常规组发生9例(20.93%);早期组患者迟发性脑病发生率低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CO中毒患者于中毒后6 h内进行首次高压氧疗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提升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迟发性脑病发生率.

    一氧化碳中毒高压氧疗治疗时机神经功能

    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镇痛镇静治疗的临床研究

    黄滔谷岩吴海宾陈文焰...
    2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镇痛镇静治疗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纳入的85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按照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2)和研究组(n=43),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采用镇痛、镇静药物+常规药物治疗.评估两组呼吸及循环参数、躁动-镇静评分量表(RA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重症监护患者疼痛评估(CPOT)评分、28 d生存率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呼吸和循环参数均得到明显改善,且研究组以上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RASS、CPOT评分均下降,且研究组RASS、CPOT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GCS评分均明显上升,且研究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28 d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镇痛、镇静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能够有效改善其呼吸和循环参数,减少疼痛、昏迷、躁动情况,提高生存率.

    重症颅脑损伤镇痛镇静治疗呼吸参数循环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