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名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名医
名医

月刊

名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崔红生:不负中医理想使命 展现学者坚守担当

    张瑞杰谢蓓蓓
    1-3页

    王鹏:在老年医学领域履职尽责 在危机紧要关头冲锋在前

    张瑞杰谢蓓蓓
    4-5,封4页

    程序化镇静镇痛控制小组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恢复的影响

    常珊
    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程序化镇静镇痛控制小组护理模式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新沂市人民医院ICU接收救治的12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持续性镇静镇痛处理,观察组患者组建程序化镇静镇痛控制小组,根据疼痛数字评分法(NRS)和Ramsay镇静评分确定控制目标,对镇痛、镇静控制效果进行评估后,再对药物剂量进行合理调整.比较两组不同控制方法下重症患者手术完成第3天的不同时间点NR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结果:两组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手术完成第3天的8时、12时、16时、20时的NR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第3天的0时、4时,其NRS评分低于对照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总住院时间与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恢复中采用程序化镇静镇痛控制小组干预模式能够起到显著的镇静、镇痛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程序化镇静镇痛重型颅脑损伤住院时间

    动筋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肩周炎患者疼痛及运动障碍的疗效分析

    陈克华黄大鹏唐颖
    9-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动筋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肩周炎患者疼痛及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78例肩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疗法,观察组采用动筋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部疼痛情况、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对比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筋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肩周炎患者肩部疼痛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对患者肩关节运动障碍的改善效果显著,能够提升治愈率,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动筋针法康复训练肩周炎肩关节功能

    无创呼吸机治疗老年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的效果

    高雅妮
    1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对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呼吸科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呼吸科治疗基础上结合无创呼吸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肺部功能相关指标、呼吸功能相关指标、心率、呼吸频率、肺动脉收缩压水平,慢阻肺症状消失、呼吸功能复常、治疗总时间及治疗方案满意度.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肺部功能相关指标、呼吸功能相关指标、心率、呼吸频率、肺动脉收缩压水平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慢阻肺症状消失、呼吸功能复常、治疗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方案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肺部功能及呼吸功能,减少不良反应,促进预后,获得患者认可.

    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老年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惠州市紧密型医防结合工作模式对肺结核患者出院延续护理工作的效果研究

    古慧英贺暑静文元芳
    1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紧密型医防结合工作模式在肺结核患者出院延续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638例肺结核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工作模式;选择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21年8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303例肺结核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紧密型医防结合工作模式,比较两组肺结核患者的转诊率、转诊到位率、追踪率、追踪到位率、治疗率、肺结核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及体重指数(BMI).结果:从结果来看,紧密型医防结合工作模式实施前,2019年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共接诊肺结核患者638例,办理转诊567例,转诊到位567例,拒绝转诊18例,外出28例,追踪到位171例,地址不详5例,未转诊20例.紧密型医防结合工作模式实施后,2021年8月至2022年5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肺结核患者接诊情况为:除死亡4例外,其余299例转诊到位率与追踪到位率均为100%.通过对两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BMI对比没有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BMI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肺结核患者进行出院延续护理时,将紧密型医防结合工作模式应用其中,可有效提升患者出院延续护理工作效果,进而提升肺结核患者的康复质量.

    紧密型医防结合工作模式肺结核出院延续护理效果

    载药微球联合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大肝癌(>5?cm)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黄英杰
    1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载药微球联合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大肝癌(>5 cm)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9月本院收治的50例大肝癌(>5 c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碘化油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ACE)序贯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载药微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效果、术后肝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疾病控制率为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相比,试验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明显更低(P<0.05);两组血红蛋白素和白蛋白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6.00%(4/25),与试验组的12.00%(3/2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肝癌(>5 cm)患者采用载药微球联合碘化油TACE序贯射频消融术治疗效果明显,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且安全性高.

    载药微球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大肝癌

    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满意度分析

    嵇静居长会
    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应用良肢位摆放的效果,分析对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信封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早期康复护理,试验组应用良肢位摆放体位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后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评分及康复护理依从性和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整体护理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整体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中有一定效果,应用该模式能够提升患者康复效果,有利于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康复依从性,临床具备较高的认可度.

    良肢位摆放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满意度应用效果

    RBL模式在肿瘤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

    刘昊
    2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肿瘤免疫学发展迅速,已然成为当今肿瘤学领域的重要学科.肿瘤免疫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研究,而目前很多医学生在离开学校进入医院工作后由于缺乏科研基础,不能很好地开展科研工作,因此对肿瘤免疫学教育的改革变得越来越重要.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research-based learning,RBL)教学模式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本文探讨RBL教学模式在肿瘤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以便今后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临床工作.

    RBL教学模式肿瘤免疫学医学教育

    冠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BNP、生活质量的影响

    刘晓艳
    2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冠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重点观察对心功能、脑钠肽(BNP)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48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7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实施冠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心功能、BNP及生活质量等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BNP、6 min步行距离及健康调查量表36(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6 min步行距离及SF-36评分明显高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BNP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与生活质量,降低BNP水平,值得推广.

    冠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功能脑钠肽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