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名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名医
名医

月刊

名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无偿献血者血浆颜色异常情况调查及原因分析

    李俊婕
    3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调查苏州市中心血站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无偿献血者血浆颜色异常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对血液制备过程中血浆颜色异常者逐一记录,采用重氮比色法检测血浆中的总胆红素,通过电话回访血浆颜色异常者,总结血浆颜色异常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指导.结果:共计324例血浆颜色异常者,其中2017年68例,2018年72例,2019年61例,2020年59例,2021年64例;偏茶绿色85例,颜色异常原因为服用避孕药、胆绿素升高、长期喝茶等;偏黄褐色86例,颜色异常原因为胆红素升高、献血前服用中药及凉茶等;偏红色66例,颜色异常原因为操作不当引发的溶血及献血者血管内溶血等;偏乳白色87例,颜色异常原因为高脂血症、献血前进食高脂肪及高蛋白食物等.结论:无偿献血者血浆颜色异常主要表现为偏茶绿色、偏黄褐色、偏红色和偏乳白色,分析血浆颜色异常原因可确保血液质量和安全,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

    无偿献血血浆颜色异常情况原因

    磁共振成像与CT检查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李岩
    3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与计算机断层扫描术(CT)检查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行磁共振成像(观察组)和CT(对照组)检查,对比各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72 h检出率对比无差异(P>0.05);两组对比,观察组<24 h、24~72 h检出率更高,数据差异明显(P<0.05).两组病灶数量对比,观察组更多,且其余指标水平更低,数据差异明显(P<0.05);两组>2 mm梗死灶检出率无差异(P>0.05);两组对比,观察组≤2 mm梗死灶检出率更高,数据差异明显(P<0.05);两组对比,观察组额叶、顶叶、基底节区、丘脑梗死检出率更高(P<0.05).结论:对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磁共振成像检出率更高,对微小病灶有更好的检出效果,可推广.

    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磁共振成像梗死灶基底节区顶叶

    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儿童干眼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廖锐温艳美张碧玉
    3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儿童干眼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来我院接受眼科检查的159例青少年儿童,按照不同年龄段分为A组20例(年龄为0~6岁)、B组56例(年龄为6~12岁)、C组83例(年龄为12~18岁).比较不同年龄段的干眼患病情况,分析青少年儿童干眼的主要临床症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青少年儿童干眼的危险因素.结果:159例青少年儿童完成眼部检查,并接受问卷调查.根据干眼参考标准,干眼患儿确诊53例,在全部调查人群中的患病率为33.33%.A组的干眼患病率为30.00%,B组的干眼患病率为32.14%,C组的干眼患病率为34.94%,三组的干眼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的改良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均高于A组(P<0.05);C组的泪膜破裂时间(BUT)平均值分别低于A组、B组(P<0.05).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42例异常瞬目,占比79.25%(42/53);其他临床症状依次表现为15例畏光,占比28.30%(15/53);10例视物模糊,占比18.87%(10/53);5例眼痛,占比9.43%(5/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每天使用电子产品时间、眼部疾病、屈光状态、不良用眼习惯是青少年儿童干眼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0~12岁青少年儿童相比,12~18岁青少年儿童的OSDI评分较高、BUT平均值较低,并且青少年儿童干眼的主要症状为异常瞬目,其发生与每天使用电子产品时间、眼部疾病、屈光状态、不良用眼习惯等因素有关,应加强青少年儿童干眼知识的学习,并做好预防工作.

    年龄段干眼青少年危险因素

    晚期癌痛患者蛛网膜下腔持续泵注吗啡的镇痛效果分析

    林伟尹凤婷周楠吕一冬...
    3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晚期癌痛患者蛛网膜下腔持续泵注吗啡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晚期癌痛患者共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静脉输注吗啡治疗,观察组予鞘内输注吗啡治疗.比较两组吗啡使用次数及治疗前后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吗啡使用次数少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晚期癌痛患者蛛网膜下腔持续泵注吗啡的镇痛效果确切,可有效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吗啡的使用,减少不良反应,提高安全性.

    晚期癌痛患者蛛网膜下腔持续泵注吗啡镇痛效果

    子午流注择时四子散热熨联合脐灸疗法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中的应用

    刘美丽刘永芳谷杰侯媛...
    4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采用子午流注择时四子散热熨联合脐灸疗法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22年6-9月收治的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n=30)与采用子午流注择时四子散热熨联合脐灸疗法干预的观察组(n=30),比较两组恶心、腹痛、饱胀等改善时间,评估干预前后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另评估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恶心改善时间(2.05±0.68)d、腹痛改善时间(2.41±0.74)d、饱胀改善时间(2.50±0.80)d,均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胃脘痛评分(1.13±0.36)分、痞满评分(1.24±0.39)分、纳差评分(1.05±0.32)分、乏力评分(1.15±0.35)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结论: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者采用子午流注择时四子散热熨联合脐灸疗法干预能加快患者康复,有利于改善患者症状,可提高患者满意度.

    子午流注择时四子散热熨脐灸脾胃虚寒胃脘痛

    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检验与末梢血检验的效果分析

    刘小娜倪倩范敏杰
    4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检验与末梢血检验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集静脉血样本与末梢血样本进行血常规检验,观察比较两种检验方法的效果.结果:静脉血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均高于末梢血组,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均低于末梢血组(P<0.05);两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静脉血样本能够获得更加准确的检验数据,与末梢血样本相比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可为临床医师全面分析、评估患者病情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但血常规检验采用静脉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得到结果,且对采集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而采用末梢血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得到结果,操作简便且对采集人员的要求不高,更容易实施.

    血常规静脉血末梢血

    喉罩通气并全凭静脉麻醉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的应用

    周坤坤李敏
    4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喉罩通气并全凭静脉麻醉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90例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进行研究,依据随机数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行气管插管麻醉,观察组45例行喉罩通气并全凭静脉麻醉.对比两组不同时段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麻醉相关指标(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及麻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T0、T1、T3时段HR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T2、T4时段H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T0、T1、T3时段MAP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T2、T4时段MA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麻醉相关指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麻醉并发症发生1例,发生率为2.22%,显著低于对照组(麻醉并发症发生6例,发生率为13.33%)(P<0.05).结论:喉罩通气并全凭静脉麻醉能够更好地维持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术中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喉罩通气全凭静脉麻醉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尿白细胞检查、尿液细菌学检查联合尿亚硝酸盐试验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路垚
    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尿白细胞、尿液细菌学检查联合尿亚硝酸盐试验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尿路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实施尿白细胞检查、尿液细菌学检查及尿亚硝酸盐试验,并以尿细菌定量培养结果为黄金标准,分析尿白细胞检查、尿液细菌学检查及尿亚硝酸盐试验单独检测结果及联合检测结果.结果:60例患者中,均通过尿细菌定量培养,阳性检出率为100.00%,常见菌株为大肠杆菌、阴道加德纳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单独检测下尿亚硝酸盐试验阳性检出率为50.0%.尿白细胞检查阳性率为83.33%,尿液细菌学检查阳性检出率为70.00%.和尿液细菌定量培养结果进行对比,三种指标联合检测的检出率、敏感度以及特异度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尿路感染临床诊断方式中,采用尿白细胞检查、尿液细菌学检查及尿亚硝酸盐试验联合检测准确率较高,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尿白细胞细菌亚硝酸盐联合检测尿路感染

    凝血功能检验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价值研究

    倪倩刘小娜范敏杰
    5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凝血功能检验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1-11月接收的接受凝血功能检测的96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设置为研究组,其中至少三项指标高于或者低于正常范围30%的患者纳入研究A组(44例),其他患者纳入研究B组(52例).另选择同时期在我院体检的90例健康者设置为参照组.比较各组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四项指标.结果:较参照组,研究组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四项指标水平更高(P<0.05).研究A组、研究B组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与研究B组比较,研究A组抗凝血酶Ⅲ水平更低(P<0.05).随访六个月,与研究B组比较,入院72 h研究A组病死率更高(P<0.05).在研究组中,病残患者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均明显高于良好患者(P<0.05).结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偏高,可借助凝血功能指标判断预后,该项检测手段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有一定辅助作用.

    心脑血管疾病凝血功能预后

    不同频率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疗效观察

    宋晓丽
    5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不同频率血液透析对维持性透析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2月至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成三组,其中20例设为A组,20例设为B组,20例设为C组.A组给予低通量血液透析治疗(每周3次),B组给予低通量+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1次低通量+2次高通量),C组给予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每周3次),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的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甲状旁腺激素(PTH)、磷(P)水平进行统计比较.结果:三组治疗前β2-MG、iPTH、P水平对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比较三组血液指标,A组>B组>C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的效果更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血清β2-MG、iPTH、P水平.

    维持性血液透析低通量高通量β2-微球蛋白甲状旁腺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