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俗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俗研究
民俗研究

张士闪

双月刊

1002-4360

msyjbjb@126.com

0531-88362166

250100

济南市山东大学南路27号

民俗研究/Journal Folklore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民俗刊物。旨在开展民俗学学术理论研究,重视民俗资料的搜集整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业与人类食物边界的划定

    刘壮壮樊志民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首次提出了"食物边界"的概念.采集渔猎时期人类的食物资源利用处于一种"无边界"的状态,人类可能曾经利用过地球上一切可利用的食物充饥.在漫长的探索中,世界各地的先民们逐渐排异和淘汰了对自身有疾病伤害之祸的食物品种,集中选育出了一批优质的农牧果蔬品种,同时辅之以不同的烹饪加工技术化解食物所含毒素和病菌,保证了人类的生命安全.再经过各地区之间不断的相互补益和完善,最终形成了一个足以保证人类生存繁衍的食物资源库.然而,农业所廓清的这条人类食物利用的边界在灾异与丰裕情形下,往往也会出现失范与越界.此种失范与越界不仅侵害了自然界其他动植物的生存权,也对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造成冲击,乃至危及人类的生命安全.

    无边界饮食农业互补完善食物边界失范与越界

    中国民间节会中的"六月二十四"时间节点考

    蓝勇杨四梅
    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民间节气中的"六月二十四",从普通日期衍化为全国范围内重要时间节点的过程纷繁复杂却又层次鲜明.天文历法是"六月二十四"时间节点形成的自然基础,为第一层次.亚洲大陆内部先民,通过观测天文星象,以各民族自身传统文化及信仰为基础,综合各种外来文化而择取"六月二十四"为重要节会日期.该层次显现了自然与地缘的选择,透视出传统民俗形成中自然与地缘的基础刻画.人口流动与官方认同是"六月二十四"时间节点传播扩大化的重要条件,为第二层次.川主二郎信仰文化的传播与官封二郎神、火神以及关帝信仰,客观上促进了水火信仰文化的发展,强化了"六月二十四"文化的传播.该层次体现了社会和制度的强化,透视出传统民俗发展中社会和制度的重新塑造.

    六月二十四时间节点星回节川主会天文历法

    河伯神话传说源流探析

    史大丰
    2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伯是上古时期河国的祖先,河伯族是东夷九种之一的风夷之一支,河国是他们创建的媿姓国家,与鬼方等北狄诸部为同族系,均出自东夷.他们最初的活动地域是黄河下游的九河、济水一带.河伯冯夷是河国最初的祖先,既是黄河之神,也具有凤鸟图腾神的性质,故后与风神之风伯混同,衍化出雨师屏翳、风伯姨等神灵.有娀氏简狄与河国人生了殷人的初祖契,后来神话中生商的玄鸟为凤凰,就是河伯的化身,故殷人祀河伯为"高祖".

    河伯冯夷风夷凤鸟东夷玄鸟

    从百戏传播看"上有所好"对汉代民俗的影响

    陈树淑
    37-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民俗现象,在汉武帝及上层社会的影响和推动下,百戏从上层走入下层,从宫廷又深入民间,达到空前繁盛的状态.汉代百戏在民间传播的途径有三:一是组织传播,由政府出面组织百戏演出,并向百姓开放;二是依靠群体传播,主要是由民间的表演团体和游艺艺人流动演出;三是人际传播,由民众主动参与,彼此交流.汉代百戏体现出的"礼俗互动"特质十分明显,这与百戏多层次的传播途径密切相关.当百戏在国家层面升格为"礼"后,它在民间的发展并未停滞,"俗"的一面更为兴盛,几乎渗透到了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并由此促成了汉代民俗的转变.一方面,百戏丰富了汉代民间的游艺和娱乐活动内容,改变了时人的节庆及休闲方式;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宴乐风俗、祭祀风俗、丧葬风俗等内容和形式的发展和变化.

    百戏"上有所好"汉代民俗礼俗互动

    如愿归去紫姑还:中古荆楚地母信仰与域外文化交融

    海力波
    4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求如愿"与"迎紫姑"是中古时期荆楚地区的新年礼俗.如愿与紫姑是地母女神的化身,求如愿与迎紫姑仪式共同构成地母女神的死亡-复活祭仪,求如愿象征着旧年结束时地母的死亡,迎紫姑寓意新年来临后地母的复活.求如愿与迎紫姑习俗在形成过程中受到西亚文化"塔穆兹"信仰的影响.宋以后,求如愿与迎紫姑习俗相分离,两者的兴衰体现出华夏文化对域外文化的选择性吸收与主动改造的能动性.

    求如愿迎紫姑地母信仰塔穆兹信仰域外文化交融

    正祀与淫祀关系视角下的寒食节禁断史研究

    马荣良
    5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寒食节的早期发展史上,介子推传说及其信仰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这么说,正是在介子推传说、特别是介子推信仰的推动下,寒食节遂以太原郡为源发地,呈放射状不断向外扩散.与此同时,介子推信仰也随之播布,逐渐形成了以太原地区为中心、遍及并州乃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信仰圈(祭祀圈).但在这一时期,介子推信仰主要是以民间信仰、特别是淫祀的面目存在,与官方正祀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致使寒食节屡遭禁断.

    淫祀正祀寒食节禁断

    "接丝鞭"非婚俗考

    彭恒礼
    6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戏剧有递丝鞭以招婿的情节,有人认为源于古代社会生活中真实的婚俗,此说不确.丝鞭在古代是皇家御用之物,用于标识和彰显皇家近臣身份,并无求婚功能.古代戏剧中的"接丝鞭婚俗"是接丝鞭戏剧化的结果,在金元院本创作过程中,演员和剧作家出于现实需要,对接丝鞭的内涵加以改造,创造出只存在于戏剧中的"婚俗".

    接丝鞭婚俗金元院本古代戏剧

    巫术信仰本质的注释:十五世纪乞丐传统的民间传说和古典文化

    法布里兹奥·康提徐高楠
    7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巫术是一种历史现象,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地域的变化,社会文化方面也会产生变化.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能追溯到形成巫术信仰的不同的文化底层,从而阐明它们的融合过程.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民间传说和古典文学这两种元素在15世纪如何交织在一起,当时,那些被称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方济会修士、多米尼加传教士以及审判官,通过这种交织构成了一系列与巫术信仰相关的、连贯的、多样性的画面.通过将本人在专著《巫术、迷信和圣方济会修士》中一些重要的信息资源与其他作者作品中的信息联系起来,本文旨在分析这个多文化传统结合的过程是如何将巫术现象之被创造、被理解这一事件具体化、清晰化的.此外,本文也想强调,这些时而指向现实时而指向怀疑立场的、有关巫术信仰的、相互矛盾的观点是如何与修士们不同态度的具体转变相联系的.

    巫术方济会修士多米尼加传教士魔法民间传说传统文化宗教史

    跨学科的魅力:百年疍民研究的人类学意义

    周大鸣马露霞
    8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疍民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至今已有百年.学者最初是在民俗学视角下开展的疍民研究.此后,随着研究的推进以及学科之间的交流交融,疍民研究逐渐扩展至体质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海洋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也不断开拓新的研究视角与研究主题.正是由于学者不断地把新学科、新方法、新视角融进疍民研究,才使得对于疍民族群的研究具有了跨学科的魅力与独特的人类学意义.从跨学科视角梳理疍民研究,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疍民研究在中国人类学研究中所具有的人类学意义;另一方面,疍民研究也促使我们在当今社会以跨学科的视角分析问题.

    跨学科疍民研究人类学意义

    中山大学《民俗》周刊与早期民俗学发展

    董德英
    97-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现代民俗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中山大学《民俗》周刊的编辑与出版又是这一时期非常重要的学术活动与实践.中山大学《民俗》周刊承继北京大学《歌谣》周刊对民众文化的关注,明确了办刊宗旨,初步确定了民俗学学科定位,在当时极其困难的办刊环境下,培养了一大批民俗学者和民间文化热爱者,影响并带动了其他地区的民俗研究活动.《民俗》周刊刊发的文章既有珍贵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也有民俗学问题的理论思考与研究.《民俗》周刊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文化宣传等方面展示了早期民俗学发展状况,也开启了中国现代民俗学发展的新征程.

    《民俗》周刊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民俗学钟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