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俗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俗研究
民俗研究

张士闪

双月刊

1002-4360

msyjbjb@126.com

0531-88362166

250100

济南市山东大学南路27号

民俗研究/Journal Folklore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民俗刊物。旨在开展民俗学学术理论研究,重视民俗资料的搜集整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构建跨学科研究的学术平台——回顾《民族艺术》发展历程

    廖明君
    106-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艺术》立足于"多民族、大艺术、跨学科"的办刊理念,坚持"发表最新学术成果,展示一流学术水准"的办刊宗旨,倡导"有学术而无学科限制"的办刊定位,通过"有特色而无传统限制"的栏目设置,组建"有学问而无学术界限"的作者群,妥善处理与相关学科的学术关联,关注传统文化艺术,总结中国经验,突显实证式研究的学术风格,以最新学术成果引领相关学科的学术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跨学科研究为特征的学术共同体,在众多学术期刊中展现出独具特色的别样风采,构建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跨学科研究学术平台,呈现出具有中国原创风格的新时代学术精神.

    《民族艺术》跨学科研究中国经验学术平台

    韩国城市民俗学动向探析——以京仁地区为例

    李泽华林燕邵明华
    115-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民俗学作为韩国民俗学界的重要研究领域,经历了一个逐渐被认可的演进过程.学界从最初对城乡二元论的认知,到后来形成的城乡一元论观念,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有村,村中有城"空间格局的出现而逐渐转变的,从而为韩国城市民俗学的茁壮成长提供了更为宽阔的视野.京仁地区作为首都圈,其城乡变迁态势成为韩国城市民俗学研究的重要现场.韩国城市民俗学的发展历程,对我国城市民俗学的探索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韩国社会城市化城市空间城市民俗学

    驱瘟与添丁:海南移民商坊的共同体意识——以海口府城行符信俗为例

    王琛发宋丹
    12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海口府城,每年农历正月期间各街坊都有"行符放灯"的习俗.在当地,某个地区人民将长期认可和祭祀的男性或女性神明视为拟血缘的祖先,称其为"公祖"或"婆祖",认为其是主掌本境安危的"境主".每年新春期间,"境主"巡游视察本境各处,为家家户户驱逐邪祟、保佑家中大小、为保护家庭一年平安的灵符加持,这种祭祀神灵和驱瘟迎福的仪式,即"行符".该活动在海口府城以及历史上琼山县周边各地都有分布,而以府城"七井八巷十三街"这一移民商坊的活动最具代表性.行符习俗,是地域认同的重要表现,对内具有促进社区稳定的作用,对外有利于商贸活动的展开,因此直到当下依然盛行不衰.

    行符境主驱瘟街坊共同体添丁

    从香火戏到赞神歌——近代太湖渔民仪式文艺的嬗变

    裘兆远
    131-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香火戏普遍流行于洪泽湖、微山湖两地渔民的日常生活中.清代后期江南地区受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人口锐减,加上北方黄河泛滥,水灾连年,大量苏北渔民沿大运河迁入太湖流域,带来了香火戏.古代吴地巫风盛行,在太湖流域形成了较多的仪式剧与劝善类讲唱,它们广受江南土著的青睐.南北渔民的混居,使得江南地区的神歌取代了北方香火戏的"唐六本",形成了近代太湖渔民独特的香火戏变种——赞神歌.对太湖渔民的赞神歌源流、曲艺变迁、仪式文本等进行多角度解析,是进一步研究太湖流域渔民文艺的重要途径,借此可一窥南北水上居民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太湖流域渔民香火戏赞神歌

    基于"地方空间理论"的集市空间建构研究——以鲁中地区周村大集为例

    张春
    138-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集市是中国传统乡村生活空间结构中经济交往的重要场域.作为空间结构的集市,既是空间化的时间,也是意义化的空间,更是不同地方文化持有者交往的具体语境.基于段义孚的"地方空间理论",考察鲁中周村大集可以发现,人们通过持续的空间活动实践所获得的感觉经验,建构了集市的空间秩序,形成了情感价值的地方感,并以赶集推演出的空间化思维来组织安排与之相关的日常生活.这一长期持续的实践过程,内化为主体习以为常的行为模式与知识体系,逐渐成为一方民众的文化认同与价值理念.

    集市空间段义孚地方周村大集

    近四十年来内蒙古土默特地区蒙汉家族的系谱编修与族际交往

    田宓
    147-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蒙古土默特地区的蒙汉家族存在多样态的系谱记录方式,并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动,这表明系谱资料在生产过程中,不断融入制度、文化等诸多要素.近些年来,汉人系谱发生了由简单世系向"门"("柜")型系谱和"支系"系谱的变化,而蒙古系谱则经历了由官入私的改变.同时,在汉人与蒙古人的共同参与下,土默特地区的家族系谱呈现出蒙汉融汇的特征.探讨内蒙古土默特地区蒙汉家族系谱编修的独特历史进程,可以让我们从"蒙地"的视角,丰富对中国社会家族演变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的认识.

    土默特蒙古家族汉人家族系谱族际交往

    Main Abstracts

    157-160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学科建设"国际学术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贾志杰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