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俗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俗研究
民俗研究

张士闪

双月刊

1002-4360

msyjbjb@126.com

0531-88362166

250100

济南市山东大学南路27号

民俗研究/Journal Folklore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民俗刊物。旨在开展民俗学学术理论研究,重视民俗资料的搜集整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献、实物与活态性:高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中介模式

    陈淑君
    99-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图书馆是非遗保护分工协作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对象,它在文献保存、实物展览展示、非遗活态呈现等方面,在建立起对非遗的专业性知识和理解、对非遗工作的认知和认同、对非遗价值观的重新发现等方面,都具有特别的作用和价值.当然,这种作用和价值是有限度的.它更多的是一种中介模式,属于一种添砖加瓦或锦上添花式的保护和实践.

    非遗保护高校图书馆中介模式

    共谋与协力:节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源化实践——以恩施土家女儿会为例

    桂胜谌骁
    105-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节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多元参与主体共谋与协力的结果,其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资源化实践.各主体基于自身诉求参与其中,其不同参与诉求的满足使非遗项目的多元文化资源价值得以实现和表达,从而赋予非遗保护实践现实意义和价值.通过对恩施土家女儿会的田野考察,可以发现各主体协力参与资源性转化实践,整合多元文化价值,更好地推动了节日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

    非遗文化资源化主体女儿会

    权威话语与社会分化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参与——以耍歌堂的保护过程为例

    陈岱娜
    115-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参与被认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用以应对权威化遗产话语的重要原则.以国家为主导推行相关保护政策,在为社区带来资源的同时,可能引起或扩大社区分化,然而政策中的"社区"概念常忽略分化带来的影响.时下,由于生计方式及人地关系的转变所引发的社会分化已影响了社区与文化间的关系,常常导致社区参与流于形式.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成为地方精英争夺资源的场域.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与时俱进,正视社会分化,重视社区利益的协调机制建设.

    耍歌堂社区参与社会分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钟敬文全集》编纂的主要问题

    祝晓风
    125-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钟敬文全集》全面集中地反映了钟敬文先生一生的学术文化成就,首次出版了钟敬文本人相当数量的此前没有正式出版的文献,为我们重新深入研究钟敬文,研究中国民俗学史和民间文学史,提供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资料库.但《钟敬文全集》在编纂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据不完全统计,漏收文章31篇;二,不同卷册中重复收入文章75篇,78篇次,约427页,37万字;三,因同一篇文章收入不同卷册,标题不一致,发生异文;四,第十三卷26册《报刊文章卷》所收文章与其他各卷重复过多,超过26册全册篇目和篇幅的半数,全集中有4篇文章收入三个不同卷册;五,各卷文章编排体例不一致.本文根据《婪尾集》等四种钟敬文文集,查找出《钟敬文全集》上述遗漏文章;全文通检《钟敬文全集》30册,比对出上述各卷册中重复收录的文章,并将上述查找、比对出的漏收文章和重收文章逐篇列出、校读,以期为学界提供一个研究、利用《钟敬文全集》的文献索引.本文在分析全集编纂中一般存在的"'全集'不全"和文章重复收录等问题的基础上,对《钟敬文全集》编纂中的同样问题进行探讨,认为文章漏收(未收)之于全集,意味着对这些漏收文章的一种历史淘汰;"全集"不是"丛书",同一篇文章重复见于一部全集的不同卷册,以不同的题目在同一部全集出现,并出现异文,都给文献检索和文献引用带来困扰.这种编纂方法不符合全集编纂的通例和规范,《钟敬文全集》的学术价值因此而打了折扣.

    《钟敬文全集》《钟敬文全集》文献索引文章漏收与重复收录全集编纂通例与规范钟敬文研究

    《民间文学论坛》创办时期的编辑工作及其特点

    冯莉施爱东
    139-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间文学论坛》是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创办的"专门性的民间文学理论研究杂志",从办刊之初起,就呼应着全国新老民间文艺工作者的热切期望.编辑部深感责任重大,在努力办刊编刊的同时,还主动地担负起了引导中国民间文学研究方向、推动中国民间文学研究进程的重要使命:一是解放思想,提倡学术争鸣;二是强化编辑人员 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三是大力扶植和培育青年学者;四是设立全国性的学术奖项,促进学术规范的建立健全;五是创办刊授大学,为"三套集成"的全国性调查研究培养人才.在刊物的创办时期,编辑部同仁克服种种困难,始终围绕民研会的中心工作和中国民间文化事业的发展脉搏,不断调整内容、设置栏目、制造热点,把民间文学理论工作者,尤其是青年学者组织起来,培育成一个坚实的民间文化研究学术共同体.

    民间文学学术史民研会《民间文化论坛》学术共同体

    《民间文艺季刊》的生命史

    郑土有
    150-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间文艺季刊》是新时期中国民间文艺学学科恢复与建设初期的重要学术刊物,前身是《民间文艺集刊》.《民间文艺季刊》停刊以后,继续以《中国民间文化》论丛的形式存在了6年,共出版了 48期,发表学术论文共计一千余万字.本文作者以亲历者的身份对该刊曲折的历程作了细致的梳理,揭示该刊三次更名背后的种种原因.其15年的生命史,既可以证明学术刊物对于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能说明学术刊物的生存与大环境特别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即学术刊物的生存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作为学术史上的一个典型案例,《民间文艺季刊》可以为学术刊物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民间文艺集刊民间文艺季刊中国民间文化学术刊物

    Abstracts

    157-160页

    《山东人的云南血脉》开启移民文化研究新话题

    徐晓青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