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俗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俗研究
民俗研究

张士闪

双月刊

1002-4360

msyjbjb@126.com

0531-88362166

250100

济南市山东大学南路27号

民俗研究/Journal Folklore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民俗刊物。旨在开展民俗学学术理论研究,重视民俗资料的搜集整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小放牛》创编年代与剧种考

    马兰
    110-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歌舞小戏《小放牛》由早期梆子名伶老十三旦侯俊山创编首演,经过数代改编,成为京剧经典剧目,并被许多地方剧种改编搬演.由侯俊山进京时间判断,认定《小放牛》一剧产生时代应为1870-1874年,通过梆子剧种谱系与侯俊山戏路,判定《小放牛》应为兼具山陕梆子做工之长、山西梆子道白之音、直隶梆子唱腔之韵的梆子.而清末梆黄之争出现的"双下锅""风搅雪"的演出新例,及《小放牛》对伶人唱做之工兼重的挑战,致使《小放牛》一剧被京剧名伶相继改编、争相演绎.伴随着唱片、电影等新媒介的传播,《小放牛》演红全国,又随着对外文化交流,而唱演国际舞台,在城市商业和政治两股力量的推动下,成为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表征.

    《小放牛》侯俊山梆子京剧

    清末来华西人歌谣收集活动的文化史考察——以韦大列和何德兰为中心

    湛晓白赵昕昕
    122-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早在1918年北京大学学者开启全国范围内的歌谣征集活动之前,意大利外交官韦大列和美国传教士何德兰就已经开始在北京收集儿童歌谣,并先后辑成《北京歌谣》和《孺子歌图》两部集子.韦、何二人接触中国歌谣的动机不尽相同,吸引前者的是蕴含在平民歌谣中的真挚情感、诗意和语言素材,触动后者的则主要是歌谣中的人情之美及其折射的中国国民性.二人在亲自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对歌谣文化价值所形成的新观念,尤其是对童谣表达真挚情感这一特质的共同推崇,在深化西方汉学界对中国歌谣理解的同时,也为现代中国的歌谣运动提供了来自西方的合法性支撑.

    韦大列《北京歌谣》何德兰《孺子歌图》歌谣运动

    从"错法俗成"到"匡饬异俗":中国早期的法与民俗

    金方廷
    135-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和"民俗"的关系是关乎社会治理、法律与民俗研究的重要议题.先秦时期,"礼""俗""法"是观察和理解古代社会的三种基本制度框架.法家学说很早就提出要用"法"去规范、治理民俗的理论主张,与法家理论形成对应的是,商鞅变法时期明确地将"错法俗成"的理论运用到现实,切实地改造了秦国的民风民俗.秦始皇统一六国过程中,秦政府将"法"作为社会治理框架,对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加以整饬,试图在统一帝国内部建构一种一元而同质的伦理共同体,然而此时"法"和"俗"的冲突仍旧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法家思想民俗商鞅变法移风易俗

    魏晋至隋唐时期莫高窟经变画的世俗化

    曹暇
    142-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变画虽与佛经密切相关,但毕竟是人们对世俗生活的观察、想象与呈现,乃是佛国世界与世俗社会共寓的重要载体.莫高窟经变画以生动形象的图像内容、人物风格和画面构图,阐释佛经教义,映射出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历史进程.魏晋至隋唐时期,莫高窟经变画中原本处于中心位置、高高在上的佛陀日渐走下神坛,走入世俗社会,其人性日益多于神性.在这一过程中,经变画内容日渐丰富,世俗元素不断增多,彰显出佛教世俗化的整体发展趋势.

    经变画世俗化莫高窟魏晋至隋唐时期

    以俗观雅:庞朴"民俗的眼光"及在其中国思想史研究中的应用

    韩博韬
    148-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庞朴早期学术生涯里,其对"俗子"墨学和"阴阳"五行观念的研究,均体现了他研治中国思想史时"眼光向下"的视角;以"竹块二枚定吉凶"的南方风俗来"礼求诸野",可以视为应用民间风俗在其中国核心观念探源工作中画龙点睛的一笔.其对先秦文化思想的探析,揭示出不同的先秦古籍在民俗研究方面具有不同的史料价值;对文字进行俗文化解读,使思想史在古奥之余增添了民俗性的精气神.他"看星星"的观天方法是其"火历"研究的灵感来源,"火历"体系解决了文字学史的"二子"与天文学史的"二逆"难题,体现了研究"天文历法"对于民俗学与思想史研究的巨大价值.

    庞朴以俗观雅中国思想史研究火历中国智慧

    Abstracts

    158-160页

    信息动态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