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俗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俗研究
民俗研究

张士闪

双月刊

1002-4360

msyjbjb@126.com

0531-88362166

250100

济南市山东大学南路27号

民俗研究/Journal Folklore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民俗刊物。旨在开展民俗学学术理论研究,重视民俗资料的搜集整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女性为载体: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中的礼制抗争与人性追求

    王均霞
    109-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顾颉刚的孟姜女研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一时代思潮的产物.从士大夫塑造的知礼的杞梁妻到民众塑造的纵情任欲的孟姜女,该研究体现了顾颉刚对旧礼制的批判和对新道德的追求.在其交叠的叙述中,女性成为其批判旧礼制、传达新道德的载体.一方面,民众被塑造成与士大夫阶层相对的、未受礼制熏陶的、富于情感的人,是中华民族依然保持着活力的象征,而女性作为民俗学者眼中最多情的群体,又成为民众的代表;另一方面,女性被塑造成封建礼制的牺牲品,是"奴隶的奴隶",因而,女性的生存状况便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将女性从家族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赋予其自由平等的人性便具有了正当性.

    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民众礼制自由平等的人性

    道士下山:乡村公共空间的共建与分化——以鲁中"锦屏山"的神圣建构为例

    朱振华
    119-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民俗学以村落空间为单元的田野研究,多指向村落内部的民俗事象,并以之寻绎村落社会内部的人际交往、文化实践及其耦合机理.然而,许多研究指出,村民的生活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多种独立的、不完全依存的边界或空间构成.清初以来,全真道以鲁中地区锦屏山为载体建构起来的公共空间,使得区域社会呈现出了联村共治的实践策略和民俗智慧."锦屏山"公共空间的共建与分化,映射出村落所具有的开放性特点,同时也展现出传统中国的"社会性"脉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延展与重构.

    公共空间礼俗互动民间自治传统全真道

    传统民俗技艺再生的"互动圈"与"流动链"——青岛市港东腌鱼的"礼物"身份转变研究

    王新艳
    132-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港东传统的腌鱼技艺在与地域社会发展持续性的互动中,成就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腌鱼,并成为传统"送顺"习俗与现代"送礼"行为中的"礼物".但两个语境中"礼物"的涵义及其社会关系结构已迥然不同:前者体现出传统乡村社会以家庭为核心、相对封闭的"村际互动圈"关系,后者反映出现代社会关系向单向、可拓展的开放性城乡关系的转变.腌鱼技艺等地方性知识的发展关涉到国家在场与民间自治、传统文化与市场价值、传统与现代等复杂关系,同时与民俗学的本土化发展紧密相关,也是实现村落内生性发展和自我治理的重要资源.

    送顺习俗传统技艺日常生活社会关系

    地方精英与边疆治理:以改土归流后滇中哀牢山区"三属地"的礼化实践为中心

    熊开万桂胜
    14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哀牢山区"因俗礼化"的实践堪称改土归流后边疆治理的样板.随着改土归流及边疆内地化的推进,云南哀牢山腹地多民族聚居的"景镇新三属地"的范围缩小到了景东、镇沅、新平三县交界的三角地区.地方精英在山庄经济的土壤里产生,并积极回应国家"德教"与"声教"的治理策略,通过讲圣谕、刊善书、兴学校、禁盗匪、制规约、解冤结、开道路等方式,将当地变成人文蔚起、民族关系和谐的"礼乡".这一礼化实践是国家政策与地方精英对策之间互动交融的过程,尤其是地方精英能动作用释放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多元民族文化自性与 自觉的边疆治理路径.

    地方精英边疆治理社会治理礼治

    Abstracts

    158-160页

    《河川的归属——人与环境的民俗学》

    蒙锦贤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