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音乐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

李友仁

双月刊

1617-2196

mzyyzz@126.com

0871-8336063

650118

昆明市人民西路356号

民族音乐/Journal National Music
查看更多>>《民族音乐》是全国唯一民族音乐专业期刊,读者遍布27个国家及地区,融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大众性、世界性为一体,突出民族音乐主题,打造世界民族音乐品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语境·审美·共情:民族音乐跨文化传播路径研究

    马越奇耿楚萱
    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族音乐走出国门,获得了海外观众的关注和喜爱.民族音乐的跨文化传播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新的窗口,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重要意义.民族音乐的传播者需要在语境、审美、共情三方面共同发力:采取文化间性视角考虑传播语境中的文化身份,以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双重编码生产音乐内容,跨越高低语境的障碍构建第三空间;顺应本土审美期待,重构受众的文化图式,运用传播对象的审美定势提升音乐价值,以审美认同建立起文化认同;通过调动情感共情、认知共情与联想共情,构建文化共同体.

    民族音乐跨文化传播文化语境审美共情传播

    中国歌剧的演进历程回顾及对新世纪歌剧发展的思考

    刘明坤
    9-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歌剧从20世纪20年代初诞生到21世纪以来,经历了曲折的摸索期,虽有坎坷但也掀起了三次高潮,期间有无数作品问世,产生了诸如《白毛女》《江姐》《原野》等里程碑式的歌剧,它们都代表着不同时代鲜明的特征,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国歌剧经历的三次演进高潮历程为线索,梳理了百年来的中国歌剧对当代歌剧艺术产生的影响,并对歌剧艺术特征加以探研,以期对新世纪中国歌剧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思考与拙见.

    中国歌剧《白毛女》《江姐》《原野》

    "路"地理文化空间对闽台客家采茶音乐的影响

    姜庆新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采茶生产的活动,客家,先民创造了大量的音乐,并逐渐演变为一类以"茶"为主题的艺术形式.发展至当下,其广义已经囊括了采茶歌、采茶灯、采茶舞、采茶戏中的音乐.闽台地区的采茶戏在名称上略有差异,福建闽西称为采茶灯、采茶戏,闽北称为三角戏、游春戏,台湾则称为三脚戏.本文将闽台采茶音乐作为研究对象,从表演形式、音乐形态入手,结合客家人南迁的历史轨迹,探究两地客家族群所处"路"地理文化空间对采茶音乐之影响.

    闽台采茶音乐"路"地理文化空间音乐表演形式音乐形态

    钢琴曲《森林的呼啸》演奏技法探析

    杨依婧
    1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浪漫主义阶段钢琴艺术的代表性人物,李斯特的音乐成就是值得重视的,当关注其音乐成就时,既应展开对他的作品特点、艺术风格分析,又应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艺术思潮的探索.除此以外,从演奏技巧角度出发的研究,同样可更立体地了解作品与作者.据此,现基于李斯特音乐创作风格的产生,以《森林的呼啸》这首钢琴曲为例,进行其作品演奏技法的研究,研究分为两个环节,其一是作品共性的演奏特点,其二是不同演奏者个性的表现.希望研究结果可以有助于深刻理解、清晰演奏李斯特的这首作品,更有利于我们深入领会西方近现代艺术脉络.

    钢琴曲《森林的呼啸》演奏技法

    英雄史诗《玛纳斯》说唱文化生成及艺术特征

    任小芳
    2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雄史诗《玛纳斯》以口头说唱形式传唱数千年,歌颂了玛纳斯及其子孙后代顽强拼搏、战胜困难的英雄事迹,结合了民间诗歌说、唱、诵的特点,在史诗内容和歌手表演中都有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本文将从《玛纳斯》说唱艺术的文化生成及说唱艺术特征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对我们深入了解柯尔克族民间说唱艺术特点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在新时代的创新传承有重要意义.

    英雄史诗《玛纳斯》艺术特征

    巴赫《c小调帕萨卡里亚与赋格》对位技术分析

    盛永琪
    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变奏曲与赋格二乐章套曲是比较常见的组合形式.巴赫的《c小调帕萨卡里亚与赋格》是在1706-1713年间专为管风琴创作的,是这种套曲的典范.其中帕萨卡里亚部分采用丰富的对位技术将固定低音主题发展形成有逻辑的变奏曲;而赋格部分则采用固定低音主题与两个不同性格的主题旋律,共同呈示发展形成一首具有丰富内涵的四声部三重赋格.本文分别对该套曲中的两个乐章进行整体结构及对位技法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巴赫帕萨卡里亚赋格对位技术手法

    民族唱法中融入流行歌曲演唱元素的思考

    王慧慧
    2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凝聚人民智慧结晶、富含情感特色和民族文化的民族歌曲,凭借自身魅力受到诸多群体的欢迎.但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流行音乐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此类音乐的旋律、节奏、风格等与民族歌曲区别较大,与大众审美更加契合,在音乐艺术感染力方面也极具优势,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众,民族歌曲和民族唱法的发展面临着挑战.因此,本文针对民族唱法中融入流行歌曲演唱元素的相应内容进行探讨,以期为该领域提供一定参考.

    民族唱法流行歌曲演唱元素

    现代性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探索——基于延安鲁艺民歌采集运动

    马雯妍
    3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我国音乐学界历史发展进程上的一项重要的命题,从20世纪30年代延安鲁艺开展的民歌采集运动,到20世纪后半叶开展的"集成"编撰工作,以及当下所进行的"非遗保护运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史时期.基于此,本文将目光投向20世纪30年代末延安鲁艺开展的民歌采集运动,通过回顾其历史文化背景,追溯迄今为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承的脉络,分析不同时期的文化运动、文化战略与传承发展之间的联系,以此为切入点,对现代性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路径进行探赜.

    延安鲁艺民歌采集"集成"编撰非遗保护

    司鼓在戏曲表演中的运用与配合——以滇剧为例

    徐灿
    3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戏曲的渊源、戏曲表演艺术中司鼓的重要作用,阐述了司鼓在戏曲表演中如何巧妙运用打击乐,有机地配合演员表演,烘托剧情,使戏剧表演完美地呈现于舞台.通过努力探索,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使之内化吸收,把演奏和情感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最终促进滇剧这朵红土高原上的山茶花在新时代与时俱进、绚丽绽放.

    戏曲场面打击乐司鼓

    文旅融合背景下音乐类非遗传承路径研究——以硗碛多声部民歌为例

    侯佳
    3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硗碛多声部民歌"是我国多声部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活态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途径之一,从保护它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进而保护整个和它相关的文化群体.本文从文旅融合的角度探索硗碛多声部民歌"活态"传承路径,以期能更好地促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融合活态保护硗碛多声部民歌